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残阳如血-长征前后内幕大写真-第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一件女儿何实山特地为他织的毛线衣,慷慨送给林伯渠。

林伯渠,又名林祖涵。早年参加同盟会,1921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
次国共合作期间,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确定三大政策,作出过重大贡献。
1927 年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财政委员会主席。1928 年赴莫斯
科中山大学学习,和何叔衡、徐特立、吴玉章、董必武等编在特别班。1932
年回国后进入中央苏区,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和财政部部
长,是党内一位很有威望的老同志。

面对何叔衡的真挚情意,林伯渠感动不已,当即赋《别梅坑》诗一首:

共同事业尚艰辛,清酒盈樽喜对倾。
敢为叶坪养政法,欣然沙坝搞财经。
去留心绪都嫌重,风雨荒鸡盼早鸣。
赠我绨袍无限意,殷勤握手别梅坑。

没料到,二老梅坑这次相聚,竟成永别。

红军西征后,根据地很快沦陷,何叔衡和其他同志处在极其艰难困苦的
处境中。1945 年2 月,何叔衡的老友李六如在致谢觉哉的信中真实地再现了
何叔衡等同志坚持斗争的情景:

叔衡同志于三五年苏区沦为游击区时,随队伍住在江西于都县公馆乡一
短时期。党派他帮助该乡政府作动员工作,他每天扶一

根拐杖,朝出晚归,虽很辛苦,但却无半点怨言。已近60 的老人,还派
这种工作给他,我们当时虽不敢说,心里是很难过的。最令人痛心的就在该
乡派他同秋白、张亮、周月林出白区时,脚上没有鞋子穿(穿一双破鞋子)。
当动身的头晚来问我:“六如,你有鞋子么?”话犹未了,眼眶就红而湿了。
我随即把江口贸易局局长陈祥生送的一双灰色新胶鞋给他,他长叹一声:
“唉!六如,不料我这副老骨头,还要送到白区去啊!”

1935 年2 月,何叔衡等在从江西转移福建途中,不幸被敌人包围。张鼎
丞曾听邓子恢讲过,他们在福建某处渡河时,敌人追来了,何老头跑不动,
邓子恢扶着他也跑不动。他怕邓一同牺牲,定要邓跑,并责邓:“你快跑,
莫连累了,我没办法,只有为共产党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


何叔衡就这样牺牲了,时年59 岁。他的不幸遇难,引起了许多同志的悲
愤。他的老战友董必武在长征到达陕北后,得知其确已牺牲的消息时,以无
比悲痛的心情说:“在中央苏区,因叔衡、特立、觉哉、伯渠和我五个人年
龄稍大,诸同志都称我们为‘五老’。出发时,我与特立、觉哉、伯渠等,
都随着红军移动,经历了千山万水,苦雨凄风,飞机轰炸过无数次,敌人扫
袭过无数次,苗山蛮荒的绝地,草地雪山的露营,没有阻碍住我们,我们都
随着大军到达了目的地。只有叔衡同志留在苏区,落到了反革命手中,竟成
了他们的牺牲品,这是怎样的令人悲愤的事啊!叔衡同志的肉体被消灭了,
他的精神不死,现在有几十万、几百万的人踏着他的血迹前进纪念着他。他
个人死了,他在千万人的心坎上还活着。”


第十章红旗,一面面倒在血泊中

江西军区司令员饮弹沙场

1934 年10 月26 日的傍晚,秋风瑟瑟,寒气袭人。在博生县(今宁都县)
西甲村的一所简陋的小房子里,聚拢着几条十分精干而又略显疲惫的壮年汉
子。居中的那位个头颀长,体态匀称,脸部清瘦,目光有神。他名叫曾山,
系中共江西省委代理书记兼军区政委。在他旁边落座着一位身材高大,脸膛
方正,体格健壮的汉子,他就是刚上任不满两个月的江西军区司令员李赐凡,
依次下来分别是省苏主席刘启耀,省委组织部长刘球贤,省苏政治保卫局局
长娄梦侠。

原来,江西省党政军领导正聚集于此召开军政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全省
部队的行动方向和行动计划。

曾山表情严肃,他一字一顿地说:“同志们,当前斗争形势十分严峻,
我们必须研究出一个灵活、机动的应变计划,才能使部队生存下去。”

对于形势,在此前不久,在座的诸位并非个个都十分清楚。就连当时的
中央高层领导中的部分同志,乃至曾山本人也都认识不清。然而,经过半个
月来的战斗,危险的局势已十分清晰可见了:

10 月上旬,敌军在西、南两路猛烈进攻以后,又在东、北两路加紧了对
苏区的合围,企图实现对苏区红军的围歼;

10 月7 日,中革军委根据中央决定,及时命令各地方部队接替红军主力
的防御任务,将一、三、五、八、九五个军团从阵地上撤离,向瑞金、干部、
会昌、长汀、兴国集中;

10 月10 日晚,中共临时中央、中央政府和中革军委从瑞金出发,率领
五个军团和中央军委机关直属部队共八万七千余人,向湘西实行战略大转
移。

主力红军战略转移以后,国民党北路军陈诚、罗卓英部队以第八、十四、
九十四、九十八四个师的兵力“清剿”江西军区。

这样一来,江西省委、江西军区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苏区已基本失陷,
江西军区部队只能在西北线的公略、万泰、龙冈、宜黄、洛口和永丰一带进
行游击,而中心区域更只剩下了博生县的西北边缘的永丰、乐安南部以及兴
国东北和吉水南部山区等小三角区。

10 月26 日这天,宁都失陷,江西省委、省苏、江西军区及所属部队由
军区司令员李赐凡、政委曾山率领来到了博生县安福地区,并在此召开党政
工作会议。

在分析清楚了当前紧张的形势之后,会议统一了认识,最后,曾山、李
赐凡决定:

进一步整顿党政武装组织,肃清部队中的不稳分子,提高军队战斗力;
发动群众,坚壁清野,尽量储备粮食,以备长期艰苦斗争之需。更为重要的
是,会议确定了前往东固的计划。

东固,对江西省委党政军领导来说并不陌生。它地处吉安、吉水、兴国、
泰和、永丰五县交界地带的山区,这里四面群山环抱,到处是茂密的杉木和
竹林,恰似一座天然的屏障,十分有利于灵活机动作战。这里地势十分险要,
北有东固岭、钟鼓山,东南有山势险峻的“狐狸十八歇”,南有大乌山、方


石岭,西南有白云山,西有观音崖、东固山,腹地有养军山,宛如一个大脚
盆。东固周围仅有五条羊肠山道通向山外,无论从哪一条道进山,都要攀越
大山,穿过隘口,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更为重要的是,
这里有十分

良好的群众基础,它是赣西南最早创建的根据地之一。

江西省委、省苏和军区把东固作为发展的目标,这种决策应该说是符合
当时的实际情况的,如果部队能如期到达东固游击,那苏区史上或许又该添
上精彩的一笔。然而,这个目标并未实现,当然,这是后话。

西甲会议以后,曾山、李赐凡在安福地区对部队进行了短期的整顿,加
强了部队的侦察警戒工作,进一步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这天,曾山、李赐凡正在安福甘坊的临时指挥部商议部队下一步的具体
工作。忽然,一侦察员前来报告:宁广兴游击队今天将前来会合。两人听到
这个消息,十分振奋,因为这样一来,部队的力量又要增强不少了。于是,
他们立即派部前往接应。

宁广兴游击队,是由宁都、广昌、兴国三县游击队汇合而成的。10 月初,
博生县委书记肖瑞祥响应中革军委和江西军区的号召,将县政府军事部改为
游击司令部,并汇合广昌、兴国小部分游击队,组建了“宁广兴游击司令部”,
形成了一支五六百人的部队。在得知江西省委、省苏、江西军区已到达安福
后,就立即前往会合。

历经硝烟战火磨难的苏区战友们见了面后,十分亲热,又是握手,又是
拥抱,他们将拧成一股绳,在省委、省苏、军区的领导下,继续在敌人的夹
缝中战斗不息!

经过几天的整顿和与宁广兴游击队的会合,部队的战斗力有了明显的提
高,人数也增加到了三千多人。

10 月底,曾山、李赐凡开始实施西甲会议确定的行动计划。他们率部三
千多人,分兵两路,先后经朱源、小布、麻田、肠斋等地,于11 月初到达洛
口金竹坑村,并与先行到达的洛口县游击队会合。江西省委、省苏、军区机
关也就临时驻扎在金竹坑。

于是,金竹坑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苏区小村庄,就频繁地出现在奉命“清
剿”江西军区的国民党第三路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