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残阳如血-长征前后内幕大写真-第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请求,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不出所料,博古一听,立刻将脸拉得老长:“那怎么行?留下刘伯坚是
中央的决定。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不留下,地方工作谁来做,根据地的游击
战争怎么开展?”

叶剑英知道多说无益,一转身,默然而去。

刘伯坚似乎早就料到结果,他准备了一桌酒菜,有鱼有肉,还有几样新
鲜蔬菜,这在当时已经是很丰盛的了。两位老战友把酒问盏,相对而坐。他
们为中央苏区即将沦陷而痛心,为党内“左”倾错误继续推行而担忧,为分
离后的前景而挂虑。什么话都讲过,又好像什么话都没有说,三番四复地相
互祝愿,总觉言犹来尽。因为他

们知道,留下来固然生死难卜,但随军远征同样是艰险重重,要冒很大
风险。

主力红军转移后,几十万国民党大军猛扑过来,中央苏区的形势急剧恶
化。1935 年2 月,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和赣南省委机关、部队被敌人
围困在狭小的于都南部山区,陷入非常严重的危险境地。为了保存革命力量,
中央分局决定分路突围。

刘伯坚被安排在最后一批行动。3 月3 日午后,赣南省党政军机关和独
立六团开始突围。当时的领导分工是:赣南军区司令员蔡会文和少共书记陈
丕显率领前卫部队先突围,省委书记阮啸仙和刘伯坚在后随机关前进。突围
战打得艰苦激烈。由于敌众我寡,苦战了一天一夜,蔡会文等冲突了重围,


阮啸仙壮烈牺牲。4 日上午,刘伯坚在战斗中左腿负伤,不幸落入敌手。

次日,敌人把他押至信丰小汾——粤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此前,
蒋介石曾以五万光洋悬赏“缉拿”共产党留下坚持战斗的军政领导,并将项
英、陈毅、刘伯坚等重要人物的照片发到官兵手中。因此,刘伯坚被俘后,
即被敌人认出。

敌团长假惺惺地说:“刘先生,你的一切我们都弄清楚了。眼下你可要
顺潮流,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以你这样的才华,留得青山在,还
怕没柴烧?只要你暂时办个脱党手续,便可得到自由和重用,再不要去为什
么共产主义冒这么大危险,去作那种无谓的牺牲了。”

刘伯坚听后,哈哈大笑起来。说道:“我干革命就是顺应历史潮流,共
产主义事业必定胜利,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扭转的历史潮流。我们共产党人干
革命从来就没有想过怕危险怕死。没有危险就没有革命;没有牺牲就没有工
农大众的解放!”

敌团长听后,摇摇头惶恐地走了。

3 月9 日,刘伯坚被解往粤军第一军军部大庾(今大余县),囚禁在大
庾监狱。

刘伯坚从被捕的那天起,就自知必死无疑。在狱中,他念念不忘突围的
同志和长征远去的战友:陈毅和同志们是否顺利地到达梅关?战略转移的战
友们是否一路顺利?王明“左”倾路线还要统治多久?

3 月19 日夜,月明风清,牢门深锁,一抹苍白的月色透射在牢房外的高
墙上,反映铁窗一片虚白。面对这难得的狱中月夜,刘伯坚辗转床间,想起
自己再也不能与同志们一起并肩战斗了,他感情迸发,侧身坐起,借着这朦
胧的月光,慨然命笔,写了一首七绝《狱中月夜》:

空负梅关团圆月,囚门深锁窥不得;

夜半皎皎上东墙,反映铁窗皆虚白。

3 月21 日,敌人终于对刘伯坚下毒手了。临刑前,敌人问他还有什么后
事要办。刘伯坚说:“有!第一,我要写封家信,交代我的子孙后代要将革
命进行到底!第二,我死之后要把我葬在梅关。”

“为什么要葬在梅关?”敌人问道。

“葬在梅关站得高望得远,使我死后也能看到革命的烈火到处燃烧!”

敌人摇头叹气道:“刘伯坚这个人,死到临头还这么硬。”只好给了他
纸和笔。

刘伯坚稍加思索,挥笔疾书,写下了临刑前两封动人心魄的家书。一封
是给凤笙大嫂的,另一封是给他尚在闽西山区坚持敌后斗争的亲密战友、革
命伴侣王叔振的。信中说:

叔振同志:

我的绝命书及遗嘱,你必能见着,我直寄陕西风笙大嫂及五、六诸兄嫂。

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
要尽一切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的革命事业。

我葬在大余梅关附近。

12 时到了,就要上杀场,不能再写了。

此致

最后的革命敬礼!

刘伯坚


3 月21 日于大余

这封信经过反复辗转,终于得以保存下来。信中文笔流畅,字迹潇洒,
正气凛然。

宋任穷后来深有感触地说:“刘伯坚真是了不起,快要上刑场了,还那
样镇定自若地写家书,信上的字迹和笔划,跟平时一模一样,一点都没有变,
真称得上是一个特殊材料制成的共产党员。”

遗憾的是王叔振最终都未能读到此信。刘伯坚殉难不久,她亦不幸去世。
信中提到的三个孩子——虎(生)、豹(生)、熊(生)曾寄养在赣南老百
姓家里,1936 年底,由烈士的亲属找到后转交给正在西安与蒋介石谈判的周
恩来。谈判结束后,周恩来将烈士之子带回延安,由陈云、李富春同志抚养
长大,后又送苏联留学。

林伯渠赋诗别叔衡

主力红军就要西征了。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次出发,不是一次短时期短
距离的行动,很可能要长时期地分别。共同的战斗生活,深厚的阶级感情,
一旦要分开,都感到依依惜别,难舍难分。走的和留的同志都想在分别前各
自为对方做点什么事,或留下点纪念的东西。

中共创始人之一、党的“一大”代表何叔衡,因为不被“左”倾领导者
喜欢,被留下了。

何叔衡是迫切希望随军远征的。当他在《红色中华》上看到张闻天的文
章《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后,感觉到主力红军有转移的

可能,他就在和董必武的闲谈中,谈到了愿意随军转移的愿望。那时他
和董必武在同一机关工作,有一天,他这样问董必武:

“假如红军主力移动,你愿意留在这里还是愿意随军去?”

“若有可能,我愿意随军去。”董必武回答。

“红军跑起路来飞快,你跑得么?”

“一天跑六十里毫无问题,八十里也勉强,跑一百里怕有点困难。这是
我进苏区来时所经历过的,”

“我跑路要比你强一点。我准备了两双很结实的草鞋,你有点什么准备
没有呢?”

“你跑路当然比我强,我只准备了一双新草鞋,脚上穿的还有

半新。”

尽管何叔衡准备了两双结实的草鞋,可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的名字被决
策者们圈入了留守者之列。

“左”倾领导者为什么不喜欢何叔衡?何叔衡和“左”倾路线有什么原
则分歧?最主要的就是何叔衡敢于坚持真理,公开抵制“左”倾错误路线,
尤其是“左”的肃反路线。

何叔衡的公开抵制及一次次“不听话”行为,“左”倾路线的领导者和
执行者显然不会放过。

1933 年初,“左”倾冒险主义统治下的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入苏区。他们
为了打击毛泽东在人民群众和地方组织中的威信,错误地开展了所谓的反罗


明路线的斗争。

不出所料,反“罗明路线”由地方而中央政府机关,何叔衡亦被作为“罗
明路线的另一种倾向”接二连三地遭到批判和打击。到1934 年初,又被撤掉
一切领导职务。长征前,在讨论决定谁走谁留名单时,尽管毛泽东希望何叔
衡和瞿秋白等能一道随军出发,且何叔衡又作了行动的准备,但由于“左”
倾领导者不同意,何叔衡和瞿秋白等最终还是被留下了来。

何叔衡是个极重感情的人,毛泽东曾经说过“何胡子是一堆感

情”。当他知道自己被留下后,特到集市上买了点肉、鱼,杀了只自养
的鸡,还准备了清酒、花生,在梅坑设便宴与好友们告别。大家心情都十分
沉重。午饭后,何叔衡将自己的两双草鞋送给了远征的战友。他还用马亲自
将谢觉哉送回住地叶坪,并将自使用多年的怀表和小钢刀赠送给谢觉哉留作
纪念。

当天晚上,何叔衡又备了一壶清酒,一碟花生米,请来即将远征的老战
友林伯渠。二人促膝对酌,彻夜畅谈,互道珍重。临别时,何叔衡又脱下身
上一件女儿何实山特地为他织的毛线衣,慷慨送给林伯渠。

林伯渠,又名林祖涵。早年参加同盟会,1921 年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