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光绪中华-第5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迷恋,却最终使统一后的德国自食其果。尽管随着德国的统 一,俾斯麦由现状的破坏者转变成了现状的维护者,但形势已今非昔比。在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下,他鼓吹的君主团结原则已失去了维系力。对强权赤裸裸的追求已成为各国维护 自身安全与利益的基本手段,国际关系增添了新的不稳定因素。21“卡托科夫的攻击”就 是对俾斯麦富有讽刺意味的回敬。 
  在俾斯麦的时代,欧洲大国关系日趋僵化紧张。德国的统一,使中欧失去了历史上 的缓冲作用,它不再能为大国间争夺霸权的斗争,提供警戒和补偿的空间,以至于彻底改变了欧洲强权结构。22均势外交所赖以运作的大国关系的松散性正在消失,标志便是1879 年德奥同盟的缔结。事实上,德国已很难做出其他选择。俾斯麦的同盟,正是对这一变化的本能反映,它反过来也巩固强化了这一趋势。大国关系紧张,是俾斯麦同盟成立的缘由,也是它得以维持的必要条件。俾斯麦的外交风格,集中体现了自负与焦虑结合的心态。为了阻止敌对力量的联合,确立德国在欧洲大陆不可动摇的领导地位,保持大国关系适度的紧张是必要的。盟国间如果关系紧张,他就鼓励合作,一旦它们和睦相处,他就撤回支持,并制造摩擦。然而,俾斯麦的策略也许会为德国争得盟国,却也往往使德国失去了朋友。23当时的德国,从本质上说是属于现状的国家,对于正在崛起中的德国,不诚信的恶名,可能比好战更危险。欧洲国家对德国政策的信心、信任是保持德国外交地位的前提。而俾斯麦的谋略往往产生相反的效果。随着欧洲局势逐步紧张,一个充满敌意、猜疑和不安全感的国际环境已初现端倪。与大国关系开始僵化紧张同步的是德国政策逐渐丧失平衡和弹性。1886年 10月,俾斯 麦在给儿子的信中就已暗示:俄奥一旦开战,不论谁是进攻方,德国都别无选择,只能站 在奥匈一边投入战斗。
  俾斯麦在台上时,尚可凭借自己高招的外交技巧和崇高威望,抵 消其政策的消极后果,在他之后,便后继无人了。 
  1890年俾斯麦去职,德国新当局放弃《再保险条约》,四年后法俄结盟,俾斯麦的欧 洲秩序也随之崩解。
一些资料 幕末,维新时期的日本思想界动态
 更新时间:2008…10…11 14:14:02 本章字数:11534
  前言:这是在网上收集的一个资料。其中有这么个人叫福泽谕吉,他起初乃是一个正统的儒家学者,连他的名字,都是根据儒家经典起的。只是在年轻时,随商船去了一趟旧金山,回来后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崇慕中华到愤恨中华,这是一个代表,日本这个民族的思想变化的代表人物。
  后来的中国,也有类似的思想,譬如鲁迅先生说不能读中国书之类的,也是这个意思。倒不是说是中国不好,中国的社会思想不好。而是认为这种思想继续下去,只有亡国灭种的命,所以呢,不管他好还是不好,最好是一把火烧了干净。
  ——熊某妄言
  ——————————————————————
  “日本人对外发展的风气,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了。”并且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记载”。'1' 日本中世纪安土桃山时代的权臣丰臣秀吉是具体营造侵略、征服中国构想的始作俑者。因此,如果从他计起,日本侵略中国的思想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幕府时期封建主义的思想框架里,发生了丰臣秀吉的向中国扩张的举动与并河天民等人的“海外雄飞”思想、佐藤信渊等人的“宇内混同”思想;在明治维新之后的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逐步酝酿、形成了以大陆政策为主体的系列侵华思想,并最终导致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
  幕府时期和明治时代,日本侵华思想的存在是客观的,但是具体形态却是复杂多样的。既有转变成公开的国家侵略政策的部分,更多的还是包容于政治家、学者、思想家、理论家、文学艺术家及其他社会权威人物的言论作品中流传于世的,还有散布在国民教育、战争动员、道德评判、社会规范之中的,更有广泛地渗透于国民的心理意识、风俗习惯里的成分。在表现形式上,更为复杂,有“神国”思想、“八紘一宇”观念、民族优越论、国家主义以至军国主义等。代表人物有丰臣秀吉、佐藤信渊、山县有朋、福泽喻吉等。
  一
  丰臣秀吉(1536…1598)是日本封建时代扩张意识的最高峰,集日本封建统治者扩张侵略思想、行动之大成。1590年,他在给琉球国王的信中说:“抑本朝六十余州之中,抚兆民,施慈惠,而不遗尺过地,悉归掌握也。虽然与异域不讲交,则为遗憾。祗今得贵国遗之奇物,顷又有游观博知之志,故欲弘政化于异域,素愿也。”'2'1593年,丰臣秀吉向高山国(指今菲律宾——引者注)西班牙长官发出降书:“夫日轮所照临,至海岳山川、草木禽虫,悉莫不受此恩光也。……若是不来朝,可令诸将伐之。生长万物着日也,枯竭万物亦日也。”'3' 
  对于近邻的中国,丰臣秀吉的征服、吞并欲望更为浓重。早在1583年的时候,他就表达了这种
  勃勃野心:“……鲧之三韩、琉球,远邦异域,款塞来享。今也欲大明(指中国,后之唐谓亦同此意——引者注),盖非吾所欲,天所授也”。 '4'1585年9月3日,在致书家臣一柳末安时,丰臣秀吉说:“余之被任命为日本关白,除统治日本外,同时其统治大权也及于唐国”。1586年,再一次表露了“当我统治日本成功之后,我就把日本交给弟弟秀长,我自己则专心一意去征服朝鲜和中国”的意愿。1587年5门,在征讨九州军中,丰臣秀吉还念念不忘“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 1590年,在接见朝鲜通信使黄允吉时,丰臣秀吉又明确地表示了这种一厢情愿,并命朝鲜于其发动战争时作向导。他在致朝鲜国王复书中写道:“……不屑国家之远,山海之隔,欲一越直入大明国,易我朝风俗于四百余州,施帝都改化于亿万斯年者,在方寸之中。贵国先驱入朝,依有远虑,无近忧者乎”。1591年,丰臣秀吉写信给印度总督,更是口出狂言:“一有欲治大明国之志,不日泛楼船到中华者,如指掌矣!”'5'虚妄之心,骄狂之志,裸裸再现。
  1592年5月18日,丰臣秀吉带兵侵略朝鲜,于顺利北进途中,给他的继承人关白秀次《二十五条觉书》,得意忘形地具体明述了他征服中国的宿愿。(1)宜准备恭请天皇于后年行车幸唐都,呈献都城(指北京——引者注)附近十四国(州)与皇室,诸公卿将予采邑。(2)大唐国之关白,授于秀次,并与(大明)都城附近之百余国(州),日本之关白则由大和中纳言(羽柴秀保),备前宰相(宇多田秀家)二人中择一人任之。(3)日本之天皇可由良仁亲王(后阳成天皇之子)或八条宫智仁亲王(后阳成天皇之弟)继之。(4)天皇居北京,秀吉居留宁波府,占领天竺。'6'四百多年后的今天,丰臣秀吉的这种狂大妄想仍让人胆战心惊。他曾先后两次远征朝鲜,都以失败结束,美梦终成泡影,但是其侵略大陆和征服中国的思想,却给日本留下了很大的遗毒。
  1603年,江户幕府缔造者德川家康依然企图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七年后,他的政治顾问罗山在起草致中国皇帝的信中说:日本“德化所及,朝鲜入贡,琉球称臣,安南、交趾、占城、暹罗、吕宋、西洋、柬埔寨等蛮夷之君主酋长,莫不上表输贡。”这种“德化宇内”意识同样表达了一种躁狂的政治心态。到了德川幕府中期,侵略中国的思想再次活跃起来,出现了以并河天民、林子平、本多利明等为代表的“海外雄飞论”和以佐藤信渊、桥本佐内等为代表的“宇内混同说”。
  并河天民( 1679…1718年)在1716年向幕府呈献《开疆录》称:“大日本国之威光,应及于唐土、朝鲜、琉球、南蛮诸国。……大日本国更增加扩大,则可变成了大大日本国也”。 '7'这是日本“大日本帝国”的思考和行动样式的最初版。仙台藩士林子平(1738…1793年)著《海国兵谈》、《三国通览》,在详述日本三邻国朝鲜、琉球、虾夷地图后说:“……熟虑之下,后世唐山(中国)、鞑靼之地必起侵掠日本之事,不宜怠慢”。这是以中国为日本潜在敌国而予以防备的思想的首次流露。差不多与林子平同时期的本多利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