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张辽新传-第5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枢密使一职被官员们议论纷纷的时候,将夏侯、曹纯叫道自己这里喝茶的曹操却丝毫没有急迫之色,也就是夏侯、曹纯二人均是沉稳老练之人,才能闷声不响的和曹操一坐便是半天。
当水也开了,茶也泡了,大家也品过味道了,曹操这才命人撤去茶具,从身上取出一封信。
“这是文远就枢密使一职推荐人选的信。”曹操将信件拿在手中说道。
看着夏侯和曹纯那探询的目光,曹操心中暗自感叹。他如今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可顶尖的人才谁都不嫌多。张辽那淡淡的疏远曹操明白这不过是一个自甘于下属地位的人做出的表示,可是曹操依旧叹惜,因为他并未真正让张辽折服。不过此时曹操更加感到放心的是张辽真实的表现,否则以张辽这等人才却轻易被自己收服,那才是真正会让曹操担心的。
但是张辽自己也明白,虽然只要自己能表现出和曹操的真正的贴心,枢密使这个职位自己十拿九稳。但要和曹操贴心?张辽实在是……那个有点心结。史书上记载的曹操虽然没那么可怕,但演义、野史、传说,却让张辽不得不有一种疏远。虽然那曹操并未杀戮过功臣,甚至是叛变的于禁也没有被曹杀掉,但心中的阴影太过于深厚,张辽还是不敢轻易尝试。不过这不妨碍张辽为枢密使这个位子推荐自己认为合适的人选。
第三卷 第435章 枢密院、枢密使!(下)
 更新时间:2009…11…27 20:25:36 本章字数:3506
子和,文远向孤推荐你。”曹操揭开了谜底。
“我?”曹纯一愣。便是一旁的夏侯也愣了一下。
不过很快的,夏侯就反应过来,在推荐张辽被曹操搁置之后,曹纯已成为真正的热门人选。身为曹氏子弟,一直担任曹操的亲卫统领,人缘又好,也一样得到军中将士的爱戴。
“主公,如此重担,纯才疏学浅,担心……”
曹纯话还没说完便被曹操打断,“有何担心?不过一个中枢掌军之职耳,除了能调动兵马,手中并无一兵一卒。倒是繁琐的事务颇多,将比你在中军更加辛苦!”
“辛苦算不得什么,只是……”曹纯欲言又止。
“子和,你究竟担心什么?文远推荐你为枢密使,主公亦已经认可,剩下的事情自有咱们兄弟处理,天下又有何人敢不服!”夏侯对曹纯的态度有些不满。
“元让,子和担心的不为别的,正是文远那里!”说着,曹操扭头对曹纯说道:“子和,孤所言可有不妥之处?”
“不……”曹纯有些羞惭之色,但随即他吸了口气,抬头说道:“主公,纯并不担心文远,只是幽州那边军力实在太盛,文远若在尚能控制,文远若被调离,则……纯此事纯属对事,并非对人。”
“哈哈哈!”曹操听完曹纯一番有些结巴的解释,不由得放声大笑,“子和果然是老实人啊!不过子和无须担心,你所虑之事文远早有安排。自建安四年文远便向孤鼓吹这个枢密院,这么些年来,文远不但亲自实践,还时常与孤及奉孝以书信商讨枢密院地职责。如今这枢密院组建在即,孤也是该将枢密院的官员体系,机构设置以及职责安排公布出来了。”
曹操在说话地同时。转身从身后地书桌上拿出一个木盒。掀开盒盖取出一叠写满了字地白纸。
“这是孤与奉孝、文远数年商议定下地枢密院职责与官职。你们自观!”曹操说着将手中地东西递给了曹纯。
这份东西虽说是曹操等三人共同商议地结果。但是内容大部分还是采纳了张辽地建议。毕竟这家伙地见识实在要远胜曹操和郭嘉。
对于枢密院。张辽制定地是以枢密使为主官。枢密副使为副主官。下设功曹司、细作司、军种作训司、后勤保障司以及教育管理司。
功曹司是负责全军军官地考功、奖惩、升迁、罢职和调动等事务。可以说他们掌握了全军军官地生杀大权。同时他们也一并承担全军将士地思想工作。不过这一点也只有张辽在强调。即便是曹操和郭嘉也未曾关注。
细作司则是负责所有军方派出地间谍地管理和发回情报地收集整理和分析。同时军中地通信也归入细作司管辖。包括了信鸽和鹞鹰这样地通信工具。另外他们也将担负起自己地势力范围以及对敌方势力范围地宣传攻势。即谣言制造和劝降。他们则是曹军地眼睛和口舌。对各军中地斥候营亦有指导干预地权限。
军中作训司则是负责全军,包括陆军和水军在内地各兵种的作战计划和预案地制定和修改以及各军兵种训练计划的制定和修改。同时,军队地调动命令也将出自他们这里,由枢密使签署后报请曹操批准即可调动兵马。不过此时天下未定,曹操将各州内兵马调动的权限依旧交给了地方上的将军,只不过超过万人的调动要及时报备枢密院。而跨州的兵马调动则必须由枢密院发出命令,负责则被视为违令调兵,将酌情处置。
后勤保障司则是管理着全军的军粮仓库和军械装备,也是需要和文官系统打交道颇多的部门,毕竟这些东西都需国库调集。这也是限制地方军队将领拥兵自重的手段之一。同时,各军中的将作营和辎重营也归他们指导,新型军械装备的开发也由他们负责。
教育管理司就比较简单了,他们除了负责各地的武学之外,也就能和张辽那边的教导营搭上些关系。不过在功曹司要调整军官的时候,他们也必须附属意见,同时他们的意见也将成为相当重要的依据。这是张辽和曹操为了不让那些军官心存侥幸,对入武学深造意图蒙混过关而特意加设的规定。
这些机构的设立和宋代枢密院以及后世的总参谋部已经没什么相似之处了,这也是张辽四处借鉴而搞出来的四不像,但是这在汉末却是一个创举。
秦始皇立三公,其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便是将政权、军权和监督权分开。汉随秦制,依旧设丞相、
夫、太尉之职,其中太尉则专“掌武事”。但是相代丞相“事无不统”,总文武大政,军政也在他们的管辖之内,他们时常干涉军务。从理论上来说,太尉掌管军权,已使丞相的权利分流。但是,由于其时丞相权力极大,武事亦属其职掌范围,故往往侵夺太尉的职权,架空太尉。
所以,太尉一职经常空而不设。武帝时又设置大司马,但无印绶、官属,军政仍归丞相掌管。以至于汉武帝这位强势的帝王也不得不对传统政治势力集团暂时妥协,干脆增设大将军一职以绕开丞相对太尉职权的侵蚀。不过那时候汉武帝对卫青、霍去病等立下赫赫战功的外戚武将封大将军并加大司马一职,用加官的方式来帮助军方控制军权,抵御文官集团的侵蚀。并以牢固的军权树立起自己的权威,最终将文、武集团依据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所以十分不稳定,屡废屡置。这除了与汉武帝临时起心以及后人能力不足有关,但也与丞相“事无不统”、大权独揽密切相关。
曹操现在时司空加车骑将军,可以勉强算是在法理上掌控军政大权。但是若是天子及其近臣强行要任命一个大将军、大司马或者太尉的话,曹操在法理上就将失去对军队的掌控。这也是曹操对张辽的枢密院加快组建步伐的原因。以枢密院统军,绕开朝中的掣肘,只要枢密使是自己人,那即便自己没当上司马或者太尉,一样可以控制住军队。而且还无人能多嘴多舌。
不过此时的曹操已经感觉到了自己在法理上权利的欠缺,他现在已经在内心深处开始谋划着重新恢复丞相制,以相权“事无不统”的特性来彻底掌握朝政。那时候,枢密使是自己人,一样不会使自己在军权方面受到挑战。这也是曹操为何对张辽的推荐相当满意的原因。
“主公,这些事务基本上就将……”曹纯看完这些东西之后似乎更加犹豫了。
就算是夏侯也闭上了嘴巴,毕竟这里面阐述的枢密院的职能相当的巨大,已经将曹军全部的统辖范围包括进去。若不是军粮还需要地方供给,军械装备也需要地方提供原料,这枢密院基本上就无人可制。
难怪主公始终没有定下枢密使的人选,而等到文远推荐子和时才欣然应允,这样的权力,若是不将其掌握在最放心的人手中,任是谁都不会安心的!夏侯心中暗想。
“呵呵!若说孤能放心,那也无需为了枢密使一职搁置如此时日。若说孤放心,又何必接受文远的推荐。孤麾下将领中,唯有子和始终留于中军,难道子和才华就逊于子廉他们?无他,子和温和稳重,甚得军心,众将亦与汝交好。枢密使看似权力极大,然不过是一个大管家,为孤管理着如今的数十万大军耳!能不畏人言、尽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