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史-第6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② 王崇武:《奉天靖难记注》'536',引言;陈学霖:《明太祖的兴起(1368—1398年):明初官方历史编纂学中的事实与虚构》'24',载《美国东方学会学报》,95,4(1975年10—12月),第686—691页。
① 关于《明实录·太祖实录》'380'的修订以及姚广孝和解缙所起的作用的问题,见李晋华:《明代敕撰书考》'320'(北京,1932年),第26页以下;吴晗:《记明实录》'586',载《读史札记》'594',第180页以下;以及间野潜龙:《明实录之研究》'370',载田村实造编:《明代满蒙史研究》,(京都,1963年),第11—21页。又见本书第12章。
② 王崇武:《奉天靖难记注》'536',第1—5页;王崇武:《明靖难史事考证稿》'540',第6—27页。
① 王崇武:《明靖难史事考证稿》'540',第103—116页。其详见陈学霖:《篡位的合法性》'23',第3节。
② 关于《天潢玉牒》(2。3。7)的传记材料,见李晋华:《明史纂修考》'319',第37页,以及王崇武:《明本纪校注》'542'(上海,1948年;重印本,香港,1967年),序、第1—10页。
③ 《天潢玉牒》的“二子”本保存于下面两种材料:《金声玉振集》,袁褧辑(1550—1561年,影印本,北京,1959年)'见傅吾康:《明史资料介绍》'172'(9。4。1。)'和《国朝典故》版。“五子”说的本子由下面两种材料流传下来:《纪录汇编》,沈节甫编(16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再版,1938年)'见傅吾康:《介绍》(9。4。3)'和《胜朝遗事》,吴弥光编(1883年)'见傅吾康:《介绍》(9。4。11。)'。又见李晋华:《明成祖生母问题汇证》,第55—77页和《明靖难史事考证稿》,第103—104页。
① 王崇武:《奉天靖难记注》'536',第1—5、11—15页;王崇武:《明靖难史事考证稿》'540',第46—48、96—99页。
② 陈学霖:《明太祖的兴起》'24',第689—707页。
① 李晋华:《明代敕撰书考》'320',第32—35页;狄百瑞:《新儒学正统和心学》'136'(纽约,1981年),第91页、106页以下、158—168页,并散见于本书各处。
① 狄百瑞:《新儒学正统和心学》'136',散见于书中各处;陈荣捷:《性理精义和程朱学派》'27',载《新儒学的演变》,狄百瑞编(纽约,1975年),第543页以下、566页以下。
① 郭伯恭:《永乐大典考》'298'(长沙,1938年;重印本,台北,1962年),第1—3章。
② 郭伯恭:《永乐大典考》'298',第6—9章;富路特:《再谈永乐大典》'188',载《不列颠和爱尔兰皇家亚洲学会香港分会学报》,10(1970年),第17—23页。
① 关于对蒙古的诸战役,见寺田隆信:《永乐帝》'501',第5—8、11页;司律思:《(明代的中蒙关系,Ⅱ)朝贡制度和外交使节,1400—1600年》'458'(布鲁塞尔,1967年),第1章;王赓武:《明初与东南亚的关系:一篇背景研究短论》'547',载《社区和国家:关于东南亚和中国人论文集》'547',安东尼·里德选(新加坡,1981年),第47—55页;罗塞比:《从1368年迄今的中国与内亚》'433'(纽约,1973年),第23—44页;德雷尔:《明初政治史》'146',第6章各处,以及傅吾康:《15世纪初期中国对蒙古的远征》'170',载《汉学》,3(1951-1953年),第81—88页。
① 从《太宗实录》'380'中所见关于永乐时期与蒙古诸部落的关系的官方记述,见羽田亨和田村实造编:《明实录抄:蒙古编》'198',载《明代满蒙史料》'496'(京都,1943—1959年),第261—557页。
② 田村实造:《明代的北边防卫体制》'497',载《明代满蒙史研究》,第82-84页。
① 弗莱彻:《中国和中亚,1368—1884年》'165',载《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费正清编(马萨诸塞,坎布里奇,1963年),第209—210页。
② 波科梯洛夫:《明代的东蒙古人史料》'427',洛温塔尔英译,载《研究丛刊》,A集,1(成都,1947年),第23—29页。关于在这个时期与瓦剌蒙古人的关系的官方材料,又见白翠琴:《明实录瓦剌资料摘编》'413'(乌鲁木齐,1982年),第17—42页。
① 傅吾康:《15世纪初期中国对蒙古的远征》'170',第83—85页。关于阿鲁台的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22页。关于综述当时明人对于这第一次蒙古之役和第二次战役的记述,见李素英:《明成祖北征记行初编》'330',载《禹贡》,3,8(1935年6月),第14—22页,以及《明成祖北征记行二编》'331',载《禹贡》,3,9(1935年7月),第36—42页。
② 司律思:《朝贡制度与外交使节,1400—160O年》'458',第26—127、163—165页。关于马哈木的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1035页。
① 关于夏元吉的反对意见和他的被放逐,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532页。
① 关于皇帝宾天的情景,见下面注'148'。
② 对永乐帝的北方政策的有价值的叙述,见吴晗:《明代靖难之役与国都北迁》'591',载《清华学报》,10,4(1935年10月),第937—939页;傅吾康;《永乐帝对蒙古的远征》'177',3(1945年),第50—54页;田村实造:《明代的北边防卫体制》'497',第82—84页;吴缉华:《明代东胜的设防与弃防》'584',载《明代制度史论丛》'580',Ⅱ,第339—342页。
① 详见山本达朗:《安南史研究》'600'(东京,1950年),1,散见书内各处;以及罗荣邦:《对安南的干涉:明初政府对外政策的个案研究》'359',载《清华学报中国研究》8,1—2(1970年8月),第154—182页;简单的论述见寺田隆信:《永乐帝》'510',第162—170页;德雷尔:《明初政治史》'146',第206—212页。关于黎季■的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797页,以及加斯巴登:《关于安南人传记的两篇文章》'185',载《汉学》,11,3—4(1970年),第101—113页。
① 关于简明的叙述,见德雷尔:《明初政治史》'146',第194—203页。那里有关于郑和远征的重要文献目录。关于某些最近的条目,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200页中的“郑和”条。下面的著作是最近新发表的出版物:郑鹤声和郑一钧:《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62'(山东济南,1980年),以及徐玉虎:《郑和评传》'235'(台湾高雄,1980年)。
② 见包遵彭:《郑和下西洋之宝船考》'416'(台北,1961年),第11—63页;米尔斯英译马欢著《瀛涯胜览》'377'(英国牛津,1970年),第27—32页。
① 关于这些论点,见张维华:《明代海外贸易简论》'42'(1955年;重印本,上海,1956年),第32—34页;朱偰:《郑和》'102'(北京,1956年),第28—34页;徐玉虎:《郑和评传》'235'(台北,1958年),第16—17页;米尔斯英译马欢著作,第1—5页;王赓武:《中国与东南亚,1402—1424年》'546',重印于《社区与国家:关于东南亚和中国人论文集》,里德选(新加坡,1981年),第59—61页;罗塞比:《郑和与帖木儿有关系吗?》'431',载《远东》,20,2(1973年12月),第129—136页。
② 米尔斯英译马欢著作,第10—11页;徐玉虎:《郑和评传》'235',第28—39页。
① 米尔斯英译马欢著作,第11页。关于在爪哇的一段情节,见赵令扬:《明初的中国爪哇关系》'90',载《关于华南、东南亚和香港地区之历史、考古及语言研究讨论会刊》(香港,1967年),第215—219页。
② 威勒茨:《郑和太监的海上冒险活动》'567',载《东南亚历史学报》,5,2(1964年9月),第31—35页;苏中仁(音):《锡兰之战,1411年》'482',载《寿罗香林教授论文集》,香港大学中文系编(香港,1970年),第291—296页。威勒茨的叙述不如苏中仁的叙述详尽,但是,后者有一些错误。
① 米尔斯英译马欢著作,第12—13页;徐玉虎:《郑和评传》'235',第44—53页。
② 见朱偰:《郑和》'102',第53—60页;米尔斯英译马欢著作,第13—14页。
① 见朱偰:《郑和》'102',第98—103页;徐玉虎:《郑和评传》'235',第110—114页,以及他的另一著作《明郑和之研究》'236',第525页以下、549页;罗荣邦:《明朝水军的衰落》'358',载《远东》,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