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革命年代 作者:高华-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在中央一级实行“以党统政”,省以下则实行党政完全分开。国民党的组织实际上只存在于中央,在省以下的基层,国民党的组织形同虚设。1945年前,国民党党员不需缴纳党费,这就使得国民党中央几乎不了解其基层组织的一般状况。由于国民党组织的“中央化”,它的影响力很难依靠其组织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更难以顺利渗入社会基层以影响民众。由于这个特点,国民党不能实现类似苏共那样的对社会的全面控制。
    
    实现“以党治国”,必须正确处理执政党、政府权威和社会变革的关系问题。权威的确立必须辅之以社会变革的各种措施,只有建立富有活力的政治、经济结构才能促成权威的真正建立。反之,一味追求扩大政府权威,忽视社会变革的全面的协调的推进,就很难获得社会成员对现有秩序的认同,执政党和政府权威也就不能真正建立。1928年后,面临不利的国际环境和日帝侵略的巨大压力,国民党尤其需要采取积极的改革措施,一方面用变革促成权威的形成,另一方面用权威促进变革,使两者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以缓和国内的尖锐矛盾,进而积极调节国内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促进经济的增长,从而推动国家迈入现代化的进程。然而20—30年代的国民党未能通过有效调适确立权威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来舒缓国民政府所面临的严重危机,这就造成了国内政治关系的长期紧张。
    
    
    
    脆弱的三民主义意识形态的结构
    
    
    国民党的意识形态是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理论来源有三:英美民主主义,中国传统文化,苏联革命专政思想。孙中山自称,他的三民主义理论“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归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①对于苏联革命专政思想与三民主义的关系,孙中山虽未专门论及,但联系到20年代初、中期,他对苏联革命专政理论的大量论述以及对中国革命与苏联革命所作的比较,尤其是吸取苏共经验,改组国民党的重大政治实践,可以认为苏俄革命专政思想已融入三民主义的思想体系。

    三民主义的三种思想背景对孙中山政治活动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显著的区别。20年代之前,在孙中山的政治实践中,英、美民主主义占较大比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相对比较微弱。但随着1917年后孙中山政治上的不断遭受
——————————
    ①  吴拯寰编:《孙中山全集》第4集,第1页。

28

———————————————————————————————————————


挫折,他对英、美民主主义虽继续抱有强烈希望,但同时开始重视中国文化传统,1921年后,孙中山回归中国传统的痕迹越益明显。孙氏深感单纯追求英、美政治模式,忽略中国传统是其革命不断遭挫的重要原因。孙氏开始相信,只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柢,从而“规抚”外来思想才能为其政治活动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在孙中山向中国文化倾斜的同时,孙中山把目光又转向新生的苏俄,经过审慎的研究和思考,对苏俄革命经验作出了选择。
    
    在政治哲学领域,孙中山把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加以融合,声称“三民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在政治制度领域,孙中山把苏共治国的模式移入中国,完善“以党治国”的思想。在政党建设领域,孙中山吸取苏共民主集中制的组织经验,使国民党有了新的现代政党的组织形式。尽管孙中山在20年代明显向中国传统文化和苏联模式倾斜,但并未完全抛弃长期影响他的英、美民主主义。
    
    孙中山对三民主义的三个思想背景,在政治实践中加以有机融合,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加以具体体现,这就使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民主主义、苏联革命专政思想得以融会贯通,最后服从于国民革命的需要,形成了三民主义结构的完整性。
    
    1927年后,蒋介石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大幅度的修正,完全抛弃了使三民主义得以恢复活力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彻底破坏了三民主义作为一种动员型意识形态的结构完整性。
    
    首先,蒋介石歪曲性地突出孙中山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倾斜,执意凸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特征。用“三民主义渊源于中国文化”、“国民革命是中国文化的体现者、保卫者”一类的宣传,强调国民党统治的“合法性”。1935年11月,中国国民党第五次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党员守则案》(以下简称《定则》)凡十二条:忠勇为爱国之本,孝顺为齐家之本,仁爱为接物之本,信义为立业之本,和平为处世之本,礼节为治事之本,服从为负责之本,勤俭为服务之本,整洁为强身之本,助人为快乐之本,学问为济世之本,有恒为成功之本。①《守则》对党员要求包罗万象,但远离时代精神,只能被视为一个中国传统道德修养团体的要目。此《守则》似可证明在30年代中期,国民党与时代要求的严重脱节。
    
    第二,蒋介石又以反对不平等条约、收回权利为由,利用民众反对西方列强的情绪攻击英、美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为其违反人权、厉行独裁作掩护。

    第三,国民党以反共作为向西方列强献媚的礼物,一方面以此弥补西方对其
——————————
    ①  《革命文献》第76辑,第210—214页。
                                                                       
                                                                       29
    
———————————————————————————————————————


反对不平等条约而产生的不满,从而争取西方的谅解;另一方面,在公开反共的幕后,又歪曲性地吸取苏联革命专政思想。
    
    经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英美民主主义和苏俄革命专政经验的这番调整,三民主义就成了一个缺乏基本内涵,在政策上显现上有较大随意性的一些口号的堆积。

    1928年后,国民党虽对利用三民主义进行思想控制一度表现出重视,也曾通过创办中央政治学校,庐山、峨眉山军官训练团等,对国民党中高级干部进行培训,但是国民党在三民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建构方面,基本上毫无建树。国民党没有专门的三民主义理论研究部门,除了个别之外,没有高级专家对三民主义作学理性或政策性的深入研究,这样就必然使本已脆弱的官方理论更显粗糙。更有甚者,国民党利用政治手段强制灌输三民主义,造成了严重的形式化的弊端,直接破坏了三民主义政治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军、公、教公立机关每周一的“总理纪念周”,除了恭读“总理”遗嘱、敬礼仪式外,毫无实质内容。
    
    更大的弊端在于三民主义口号与现实的严重脱节。
    
    民族主义: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以中国“正统”文化为本位,以拒俄拒日为中心,力图保存中国民族独立与文化传统。蒋介石思想的这些特点早在1912年亡命日本创办《军声》杂志时就已萌发。蒋介石认为,对中国主权独立的最大威胁来自日、俄,中国必须加紧本部与满蒙、新疆、西藏的联系,但中日、中俄最终将在数十年内爆发战争。① 1923年8—11月,蒋介石率“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问苏联,对苏联的对华外交政策充满疑虑,认为俄人对满蒙怀有特殊兴趣,实属“凯撒大帝式的帝国主义”。②1927年后国民政府标榜反共,1929年中断与苏联外交关系,同时尽力争取日本的支持,但屡屡受挫。对于日本的侵略行径,蒋介石固然内心极为愤怒,③但为其“安内”目的,却以百般妥协隐忍、委曲求全的态度对待之。1928年后,国民政府除了收回权利、关税自主、邮政国有取得若干成就外,其他表现尚不足道,对日本扩张、侵略步步退让,使得蒋介石“复兴中国民族”的口号与现实很不相称。

    民权主义:蒋介石对在中国实行英、美式民主主义政治长期持怀疑和反对的态度。1912年,蒋介石在《军声》杂志上撰文称,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独立,应该牺牲个人自由和权利,把自己命运托付给军事强人,由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