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超级能源强国-第4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双方都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不知过了多久,基础产业司的陆司长觉得话题扯远了,开口笑道:“苏董,对于船舶产业链的问题,你怎么看?”
他一说话,其他人自然不会继续追问前面的偏门问题。
苏城避重就轻的笑笑,道:“每出口1万吨的船舶,大概就可以解决100多人的就业,船配产品的本土化率越高,间接解决的就业就越多。大华实业是两条腿走路,但倾向于船舶本身的制造,对于船配产品,我们倾向于外包采购,希望国内的供应商能因此而成长起来。不过,我个人认为,国内企业没有必要全线追逐船舶产业链,专注于某一个方面,做专做精是比较好的方法,成功的几率比较大,竞争力也比较强……”
“既然如此,可不可以多留几个总段工厂在国内呢?”基础产业司的陆司长满面红光,借着苏城的话头,道:“听说大华已经批准了8家外国船厂制作总段,这是好事,但对咱们国内的企业,也会形成巨大的竞争吧。虽然说竞争机制是一个好的机制,但国内外的发展并不均衡,给咱们的工厂几年喘息时间,对大华未来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好处吧。”
苏城轻笑两声,道:“陆司长请放心,一旦我们决定了国内的总段工厂,对于有股权的工厂,肯定让保证他们能开工充足的。”
“这样就最好了。”得到苏城的一个小承诺,陆司长就比较满意了。正如苏城之前猜测的那样,他可不想背上“指手画脚”的名声。
“苏董,开工充足,是每年多少吨的总段?”荣尚国像是上好了发条的布谷鸟,声音洪亮,中气十足。他是所有船厂中,最不能损失大华订单的人,也是最有可能得到订单的,因此非常关心这个议题。
苏城歪着脑袋,笑道:“开工充足,自然是能造多少总段,就要多少总段。”
荣尚国好险吐出一口“不可能”,转头笑道:“我们江南造船厂,希望能在年内,建造3个总段工厂,按照苏董以前说的规模,总段工厂同时开工2个总段,2个月内完成。那我们今年下半年,就能做到18个总段,总吨位7万吨到10万吨……”
“没问题。”苏城想也不想的就点头。
荣尚国愕然,见苏城如此肯定,一咬牙,道:“多的话也不说了,苏董,各位,我在这里做一个保证,只要江南造船厂能得到巨型总段造船法,我们保证今年下半年,完成10万吨的总段制造,明年一年,完成最少30万吨的总段制造,造船总吨位突破百万吨!不但不要国家补贴,而且上缴利润!”
“说的好。”好些人鼓起掌来。
只有苏城这边,五郎、张超和他的表情都有点怪异。
荣尚国察言观色,不由问道:“苏董,大华是什么意思。”
“嗯,对于得到巨型总段造船法的工厂,我们有一个基础要求。”
“嗯?”
苏城摊开手,道:“我们要求,凡是获得巨型总段造船法的工厂,今年下半年要完成30万吨的制造任务,明年的总段制造要超过百万吨。”
会议室内,顿时冷场了。
荣尚国的豪言壮语,也只有这个要求的三分之一。
当然,江南造船厂的总产能,是可以达到这个要求的。但刚刚建立的总段工厂,和刚刚得到的总段造船法,又如何生产这么多的船舶总段?
更令荣尚国无法理解的是,市场是否有这么高的需求?
他再也忍不住,问道:“订单从哪里来?哪里有这么多的订单?”
(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一章 订单问题
“各关联船厂,如果无法得到足够的订单,可以和大华船业签订总段制造的单子。巨型总段造船法的核心就是大量制造,降低成本,稳定利润。”苏城说的意思很明确,就算各船厂自己拿不到单子,光是大华的总段需求,就能喂饱他们。
但是,苏城的自信无法感染其他人。
荣尚国一副怀疑的神色,只是碍于面子,没有再反驳苏城。
孙道孚身体晃动,坐不住了。
他本来打定了主意不说话的,但苏城的话太过了。
孙道孚不得不站出来,道:“苏董,谈合同可不能放卫星啊。半年做30万吨,明年做100万吨,按照你说的3家巨型总段造船法的工厂,那一年的产量就是300万吨,这还不算大华自己的产能和其他5家总段工厂的产能。中船集团一年的订单才多少!国内船舶的需求量才多少,别说能不能做到这个产能,真的做到这个产能了,其他船厂又怎么生存?”
他是中船的总经理,自然希望旗下的企业都能健康的活下来。良性竞争是他欢迎的,恶性竞争就不行了。
在他看来,苏城的做法就是恶意竞争。假如8家中船的船厂活了下来,中船下属的其他船厂死掉了,那他这个总经理,又会变成什么?
整个中船集团,目前积累的订单数量也不过500万吨,这是未来两三年的产能。
而以大华实业目前的计划,500万吨怕是不够他们一年消耗的。
如此一来,今年的销售额是高了,明年难道喝西北风去?
发改委的官员,对于国内的各种数据也很熟悉,听到孙道孚的话,由不得怀疑。
五郎最见不得苏城被怀疑,顾不得对方的身份,高声道:“谁说大华船业做的好了,就会让其他船厂活不下去?我们如今接的订单,全是2万吨以上的轮船,多在国外,中船何曾听说,大华有在国内大量竞标?”
“全是2万吨的轮船?还多在国外?”孙道孚不太相信。
苏城笑了笑,道:“2万吨以下的船舶,大华船业基本不会参与竞标了。以前收到的订单完成,或者转出以后,大华船业将会停止分段造船法等工法的使用,专注于总装总配。”
孙道孚仍然是将信将疑的道:“只做总装总配,不会令总利润太低吗?”
从利润率来说,总装总配的利润当然要比整船自己造高的多。但总利润方面,还是自己制造来的多。毕竟,总装总配要输送利润到总段制造工厂去。
以国内穿企目前的状态,孙道孚其实更在乎总利润。因为他们拿到的订单数量偏少,且以小船居多。
以己度人,孙道孚不觉得苏城会完全放弃整船制造。
苏城却是完全相反的想法,笑笑道:“只要订单做上去,总装总配的总利润反而会更高。”
“那还是回到了订单的问题上。”
“我们降低了客户的成本,自然能得到更多的订单。”
“船舶是很贵的,客户不会光盯着成本来说话。许多外国客户的要求,算下来根本不赚钱……”东南造船厂的老总,说起这个问题来,就是一肚子的苦水。
孙道孚捏着指头算了一会,也说:“大华放出去的总段工厂有10家了,按照这样的要求,每年能提供上千万吨的总段,算上国内3家总段企业消耗100万吨的总段,大华今年的总装总配,要超过700万吨,这就是300艘船……太难了……”
要是15年或者20年以后的中国船企,就不用这样抠吧了。那时候的中国船舶行业,每年获得的船舶订单,轻松超过1000万,手持订单三四千万都很正常。
就是现在的韩国企业,从87年开始发力,五年下来,也能达到每年千万吨的水平。这也是得益于世界船舶制造业的转移。
然而,中船完全没有抓住这次机会。他们的目光仍然放在国内,期望着借用行政垄断的方式,得到更高的利润,只要完成中央下达的任务就满足了。
在国际竞标的过程中,荣尚国的表现就是中船的表现。它们的保守和利润计算方式,根本无法跟上船东的思路,偶尔能得到几艘船的订单,靠着国家外汇补贴,也不一定能赚到钱。
至于船舶设计、船舶设备等等,中船更是落后的厉害。
相对于新兴的工厂,中船的负担是极重的。但凡是船舶上能用的仪器仪表和设备,他们就希望使用自己集团下属工厂生产的。以90年代中国制造的水平,船东自然是相当的不愿意。
可以说,无论是价格、服务还是产品质量,中船都已经落后于世界主流了。
这个时候,哪怕大华实业只是一家山寨工厂,也比他们的尾大不掉要更加生机勃勃。
苏城听着孙道孚的话,怜悯的道:“没有你算的那么多,平均4万吨一艘船,不到200艘就有700万吨了,这还不包括超大型的特殊船舶,比如海上浮式储油船。”自从中远船务在中船的压力下,放弃了与大华的良好关系,他们从大华实业得到的资源也在减少,海工装备的劳务合作,也渐渐的没有了。否则的话,以前如海上浮式储油船都是交给中远船务加工制造的。
“200艘船,大华有200艘船的订单吗?”孙道孚重复了两遍这个数字。
苏城只是微笑,道:“200艘船是明年的目标,今年下半年,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