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1937-第6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谢鹋凇㈥⒅亍⒑笄凇⒐け矍拧⒎揽盏雀鞯ノ唬苯哟映峭馔ü托辛恕!缎∷低只梦蔴ttp://ap》
四座城门楼上,满清国旗飘落下来,一直飘到地上。随后,大明国旗升了上去,迎风招展,高高飘扬。
四座城门处,次第开始响起欢呼,分不清哪些是明军士兵的,哪些是老百姓的。
……
入城式开始了。
城内情形之热烈,是明军始料未及的。
首先,明军的先头坦克不得不在弥漫的硝烟中行进。城中央的主干道两旁,不计其数的鞭炮在炸响,火光爆闪,烟雾弥漫,蓝色硝烟遮天蔽日,红色纸屑瞬间就铺满了道路。每辆坦克的履带都要在鞭炮纸屑中行进,坦克上面每个士兵的耳朵都要被震聋了。
巨响的鞭炮声中,两旁老百姓几乎像疯了似地,喊着叫着,巴掌都拍红了。很多人拖家带口、身上背着大包小包的,站在街边看明军。等到明军坦克开过来的时候,那些老头老太就拉着儿孙跪下磕头、泪流满面,接着就从包袱里掏出一盘鞭炮,点着了扔在明军坦克旁边。
更有无数百姓冒着鞭炮的爆炸,眯着眼睛冲上来,把整篮子鸡蛋、包子、茶水、香烟朝坦克上的士兵手里塞。士兵们也高兴坏了,他们在自己的大明国土上可从没这么被热捧过。那些好东西,士兵们有的主动接过来,直接就在坦克上剥着吃了,一边吃一边跟下面的老百姓挥手。好多人背包里都塞满了各种牌子的北清香烟⌒的士兵比较注意形象,不主动伸手接,老百姓就把食物放在坦克上,好多都滚落到地上了。
马路两边,地上到处都是从坦克上滚落下来的食物,还有一路香烟纸和碎鸡蛋壳。大群的小孩子钻来钻去,高兴的抢吃的,也在纸屑堆里翻找没炸过的鞭炮,接着放。
这可真称得上是“箪食壶浆”了。
更多的老百姓挤不到前面来,都拥在人群后面跳起来看,爬到房顶上看,爬到树上看。城门上也爬满了老百姓,他们从没见过坦克,没见过传说中的明军,更没资格爬上过自己城市的城门。在今天这个日子里,算是一次全实现了。
尽管老百姓们声嘶力竭地大喊,但是坦克上的明军士兵仍然听不到他们在喊什么,但是面对如此近乎癫狂的欢迎,官兵们除了咧着大嘴笑,还能干什么呢?
无论官兵,都对城里北清老百姓的反应很意外。原先在进攻前,他们都被教导过,北伐初期,对北清老百姓不能期望过高。
因为北清老百姓长期的观点都是“大明不是大清对手”、“大明兵力太弱,进攻大清是以卵击石,长不了”等等,尽管人心向背很清楚,但北清百姓们一开始不能确定明军只是过来打一下、然后就撤回去,还是打算长久占领。长久占领的话,明军那么弱,能守得住吗?北清百姓们肯定会担心,如果明军在这里驻扎一段时间就走了,如果我表现的很热情、欢迎明军的话,那大清军队打回来之后,肯定有人告密,那全家都会遭报复的。
这些,都是南明高层在战前就做的估计,也并没奢望一开始就被北清百姓箪食壶浆的夹道欢迎。这种民心向被,要在明军在军事上取得重大胜利、占领了足够远的区域之后才会体现出来。
但是现在完全没想到,会出现如此疯狂的局面。这仅仅是第一天,第一座城市。
谁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总不能是因为明军的王八之气吧?
……
仅仅是因为对解放的渴望?不对,这样解释太简单了”清百姓一贯是很麻木的,很腥逍∷低谨慎的,不太可能这样肆无忌惮。他们一贯的作风是,尽管心中装满了狂喜,但仍能够很理智的看风头,不到最后确定完全安全了,都不会放开夹紧的尾巴。
渐渐的,城里的气氛开始不正常了。好多明军官兵们也猜出了端倪。
真实的原因渐渐显露出来了。
'  '
第11集 难民潮
首先,参加入城式的官兵们开始还坐在坦克上乐得不行,闻着呛鼻子的鞭炮味儿、吃着老百姓塞上来的鸡蛋、抽着老百姓塞上来的香烟,享受着衣锦还乡般的荣耀,况且又被浓密的硝烟遮蔽了视线,还看不出什么来。但是过了一会儿,不少敏感的官兵们都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路旁的老百姓,似乎一大半都背着包袱、提着箱子,好像看完了入城式,就要出远门的样子。
但是坦克上的人民卫队士兵们也都没太在意。他们还有任务,南阳城也不大,坦克队列刚进城的时候还比较慢,后来速度也加快了,很快先头部队已经从北门出去了,后面的坦克也一辆接一辆地紧跟上,出去和自己的师会合。
随着几百辆坦克接连不断地不断从城里开过,老百姓惊叹之余,开始推搡着往城门口的方向流动。一时间各条路上又拥挤起来。
在几个城门口维持秩序的宪兵发现不断有老百姓提着行李、拖家带口地从城门里出来,有的就顺着明军的队列旁边,直接往南走了⌒的就在城门口坐着等,好象是和家人走散了,在这里会合。
一时间,四个城门口外坐的都是老百姓,还都提着行李。更多的老百姓涌成*人流,从四个城门涌出来,都往走,最后在南边汇成一股人潮,不断往南边迁移。
进城坦克上的明军、还有执勤的宪兵们觉得不对劲儿了,开始议论:
“这些老百姓怎么了?”
“他们上哪儿去?”
“怎么都跟难民似的?”
……
宪兵们过去问这些百姓,这到底是去哪儿。得到的答案令他们大跌眼镜。居然是南逃!
宪兵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反复问了好多人,回答基本都是“投奔大明”≤兵们不敢怠慢,马上把这个情况报了上去。高级军官们也感到不可思议,一时手足无措。因为这个问题不是军事问题,不该他们管,但在他们看来这问题又不小,城外往南走的老百姓看起来有两三万了,除了明军正在入城出城的南北两门之外,东西两门几乎已经拥堵了。
照这个速度下去,不用三天,南阳城就空了!
除了马不停蹄赶路的人民卫队,明军驻扎在南阳城附近的陆军师的军官们,都觉得这样不行,开始自发地劝阻百姓,向百姓进行“政策宣传”。还有人民卫队留下来的政工队人员,也在和南阳百姓交流,试图劝说他们不要南逃,竭尽一切办法向他们说明情况。
人民卫队政工队的们站在车顶上,拿着大喇叭嗓子冒烟地不停喊着:
“……同胞们,这样没必要的……大明这次不是过来打一下就走的,是要彻底消灭清虏政权,是要北定中原,是要统一中国的!……我们打到这里了,只会一直向前打,不会撤走了……你们还是留下来吧,打下来的地方还要你们来建设和维护,你们这样抛家舍业的跑到南边,殊不知将来这里也会和南边一样的,那时候你们会很后悔的……你们说投奔大明,现在这里也是大明的地方了,留下来吧……同胞们,你们这样一走了之,后方不稳,我们在前方进攻也会受很大影响的……”
上百个政工队把嗓子都喊哑了,只有少数一些年纪大、本来就恋故土的老人犹豫着放下行李,想试着留下来了。但是绝大部分百姓还是置若罔闻,难民大队一眼望不到头,在这些政工队的大喇叭前慢吞吞地向南走着。就连那些不想走的老人,他们的家人们也都生拉硬拽,不让他们留下。
在这些百姓眼中,这次明军打过来是一次毕生难得的南逃机会。平时南逃要冒着九死一生的握,而且一般只能只身逃离,父母亲人肯定就没有好下场了。即使南逃成功,良心上也要担负沉重的包袱,终生都留下痛苦的回忆。
但是这一次,南逃的大门突然对所有人敞开了,不但能自己走,还能带上全家,而且几乎不需要任何代价,不需要冒任何风险。只要你细软铺盖一卷、跟着大队往南走上一百公里就行。唯一要舍弃的,就是家里的那间房子而已。但是收获的可是自己全家的整个命运改变,还有自己整个家族后代命运的改变。
虽然政工队喊得声嘶力竭,但这些北清百姓们根本就听不进去。祖祖辈辈在北清的环境里,“官方保证只能听听而已”的观念早已深入每个人的头脑,根深蒂固,成了基本常识。哪怕现在做保证的是他们向往的南明,也无济于事。
有些急了,跳下车来冲到“难民潮”里,挨个的劝,连劝带拉:
“大叔,你们这样一走了之,家里的房子怎么办?就不管啦?”
开始这些百姓看她们虽是女的,好歹也是明军军官,还不敢怎么样,被她们拉住了,老年人们只敢好言好语地陪笑道:
“不碍事的,不碍事的,我们就是往南避避乱,看好局面儿了再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