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中华之官运亨通-第1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听林夕说想要动教育这个症结,柯振在心里还是十分高兴的。  在看过林夕所提供的材料后,柯振掩卷长叹,虽然他并不是教育方面的专家,对教育的根本问题所在并不是十分了解,但他从林夕地规划中,看到了问题所在,但同时也看到了希望。
在林夕地这份规划中,主要从教育制度、教师管理、学生管理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柯振不是教育专家,但他对其中的几个重点十分感兴趣。
其中有一条柯振十分感兴趣。  林夕提出了在当今高学费地前题下,应该设立额度更大、范围更广的奖学金,同时增加学生在校园内勤工俭学的岗位,以缓解部分贫困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上不起学的问题。
至于学校经费,不应该由学生身上获取,起码不应该大部分由学生身上出。  除部分由国家补助外,应该将学校的研究出的高新技术转化为实际商品,以买专利或是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大公司合作,以获得学校发展基金。  然后再将获得的资金投入到学校的基础建设上来,形成良性循环。
柯振之所以对这条最感兴趣,是因为他还记得当年在报纸上看过的一份报道。
标题就是:学费高如山,大学通知成了催命单。  里面详细述说了某地农民孙某,在儿子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因凑不齐高昂的学费,他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儿子,最后自杀了。  在喝农药自杀前,还给儿子留下了一封“谢罪书”:“我儿当你看我的信时,我已不在人间,只因为我没有能力让你上学,没有脸对你,只可以用我的死向你谢罪……”。
柯振读后,简直是心都碎了。  金榜题名在过去是很荣耀令人高兴的事,可如今,鲜红的喜报转瞬变成黑色的沉重。  当考生家长千方百计却筹措不齐孩子的上学费用时,有的就动手扼断自己的生命之喉来表达对不能供孩子把书顺利读下去的“谢罪”,同时留给社会一个浸透血泪的问号。
每年到底有多少父母因为孩子的大学学费而“献身”呢?他不知道,可他知道,那怕就是这一例,都是文明社会的耻辱,是和谐社会的悲哀。
虽然为解决贫困生上学的问题,国家采取了诸如贷款、补助等措施,实际上只能是杯水车薪,治标不治本。  面对全国成千上万的贫困大学生,国家为什么不能想办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呢? 杜绝这样的悲剧重演,应该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
第一百八十九章 学费问题(下)
第一百八十九章学费问题(下)
而且柯振还记得,自己小时,当时正统的大学国立大学每年约30银圆,师范类不收学费;私立大学约为90银圆;教会大学每年约160银圆。  那时一个典型的工人4口之家每年平均生活费为450银圆。  当时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平均约为22银圆。  国立大学的学费占平民百姓家庭生活费的份额大约5—10%,或者相当于一个工人一两个月的平均工资。  一般家庭若要供一个孩子上大学,虽然只能是国立大学,或上免费的师范院校,但还真没听说过有谁因孩子上不起学而自杀。
难道说建国近百年,实行改革开放也已经有几十年的正统,反而还不如当初了吗?难道这个社会不是在进步,而是在后退吗?
柯振不仅问林夕:“小师叔,你这个办法真的可以保证让贫困学生都上得起大学吗?”
林夕也叹口气道:“不能。  这个办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贫困学生上学的难度而已,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需要国家的统一改革。  ”
自从3996年正统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以来,全国高校的学费真的可以说是实现在跨越式的发展,从开始时的“免费的午餐”一下子涨过了2000元,这些年更是涨到了过万。
虽然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可是按照现在城镇及农村人民的收入来说,供养一个大学生。  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纯收入。  在西部地区相当于贫困地区9个农民一年地纯收入;在一些贫困县更是相当于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  而且这还没有考虑吃饭、穿衣、医疗、养老等费用。
当初是因为正统经济下滑,为拉动经济增长,有关部门及经济学家提出:如果高校招生量增加一倍,新增学生一律实行自费且每年支付学费一万元,那么,高校每年可多收学费200亿元。  学生在校消费也将达到40亿元,总额超过240亿元。  加上相应带动产生的间接支出,这240亿元可以拉动近1000亿元左右的投资和最终消费。  这才引发了高校扩招、学费涨价。
当时甚至有人还说:高等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所以在原则上,其办学经费只能来自广大人民群众自身。  好像国家的财政收入不是来自“人民群众自身”,而是政府下出的金蛋!这些高人对大学扩招、涨价所作的结果预测透露了他们地“教育产业观”。  据他们预测,在当时因老百姓缺乏消费热情而导致的通货紧缩经济形势下,扩招、涨价可以拉动人民群众地教育消费。  “消费”二字明明白白告诉人们。  在鼓吹者眼里,接受教育、寒窗苦读跟上商店购物没什么两样:“欲购者买单”。  更直白的干脆说高等教育是教育消费中的“高档品”,不属国家保护价,应与市场接轨。  既与市场接轨,价格随供求关系波动当然天经地义。
那些对政策有影响力的经济学界人士无视百姓收入偏低、社会保障差、国家对教育投入过低的国情,睁着眼睛说瞎话。  对于老百姓缺乏消费热情,他们不从国民普遍收入不高和社会保障严重缺位的基本事实出发,去寻找解除消费后顾之忧的良策。  却一个劲把眼睛盯在老百姓很不充盈地钱袋子上,惊呼各级银行中私人存款“高达五万个亿”。  其实这五万个亿分摊到十几亿人头上,还不足四千元。
再说,正统贫富悬殊巨大,这五万个亿存款中大部分是占人口比例极小的富豪们的,普通百姓没有几个钱。  这点常识帐,不是经济学家也算得出来,偏偏某些经济学家就不懂似的,提出以涨学费来拉动“教育消费”,对本来就忧虑于医疗、养老等问题的普通百姓雪上加霜。  即使对于所谓“拉动消费”,大涨学费也是馊主意,任何钱不多但又想让子女上学的家庭从此会把钱袋子捂得更紧。  实际是,自从学费暴涨后,老百姓更不敢花钱,甚至小孩还没有出世。  就开始为他将来的教育存钱了。
尤其糟糕的是。  这些对消费低迷拿不出良策却把主意打在教育头上地经济学界人士,对教育的性质和功能完全缺乏认识。  他们根本不了解教育是最不能以纯经济观点来衡量的。  根本不了解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公益性质,这个性质决定了它永远不能被当作商品。  但依照某些经济学界人士糟糕透顶的逻辑思维,不是义务教育,就一定是商品。  而在他们更糟透了的教育投资回报率计算方式中,只根据受教育程度与工资收入大致成正比,就轻率断言:个人是高等教育地最大受益者。
几年前,为大学高收费辩护的官员,振振有辞地喊道“谁得益,谁投资”,可是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这投资不是成了泡沫投资吗?为了得益的投资,结果成了泡沫,谁来负这个责任呢?让投资者自己来负责,考大学就变成买股票了。  问题在于大学是股票吗?除了正统,全世界还没有哪个国家纯粹从商业赚钱的角度来看待高等教育。  大学不是简单的商品和消费的关系,大学办得好,得益不仅仅是受教育者本人,而是全社会。
含辛茹苦几十年,换来的是毕业即失业,对大学生本人、对供养他的家庭,所带来的打击是多么沉重!在这样沉重打击下,他们对这个社会对政府将产生怎样地心情?
按说,正统每位大学生地教育成本为每年7000—8000元,根据国家“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地规定,大学生每年所交学费应该在2000元以下。  学校是政府花费纳税人的钱提供的公共产品,其教室、体育场、实验楼、图书室等教学设施本身具有公共属性。  如学生宿舍,本来是现成的,基本是国家投资,可现在学校却年年收取大量的住宿费。  现在学校已成规模,各类教学配套设施已基本完善。  大学生上学,学校不就是发几本书,安排几个老师上课吗?为什么还仍然收取如此高昂的学杂费? 高校收那么多的学费,服务又不那么与学费相称,到底有没有营利?营利的钱到底干什么去了?
不了解其中内情的人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