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铁十字-第9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月)。
  为对抗日本的超级战列舰和轴心战列舰群,美国耗费巨资,启动了庞大的八八舰队建设计划,即新建8艘蒙大拿级、完成6艘衣阿华级后再追加2艘,到1950年实现8艘蒙大拿级+8艘衣阿华级的豪华配置。不过八八舰队注定是个泡影,因为衣阿华级首舰衣阿华号已沉没在西澳大利亚大约2000公里外的海底。海军前两天提出紧急补充2艘衣阿华级预算的申请,但目前大型船台已悉数使用完毕,根本腾不出手来建造,哪怕费用愿意承担,也无法承受。
  当初因为大和号出场带来的超级战列舰心里震慑过于强烈,美国迫不及待地重新启动了蒙大拿级建造计划,但随着时间推移,对该建造计划的质疑声开始强烈起来。一种声音认为蒙大拿级时间太长,海军无法度过短期力量不足时期;另一种声音认为蒙大拿级耗资巨大,这部分费用不如转移到更多的航空、装甲战备上来。
  而海军还有另外的声音,部分专家认为德国建造的大型斜角航母有一定可取之处,还打算抽取1艘衣阿华级舰体进行改造,甚至有人认为衣阿华号舰体不过瘾,建议利用蒙大拿级舰体建设超级航母。
  这种纷杂的论点虽然各有各的道理,但未形成压倒性的一致意见,衣阿华级和蒙大拿级的建造进度依然在稳步推进。尼米茨本来也认为飞机的出现与迅速成长带来了巨舰大炮时代的毁灭,但堀悌吉创造性地运用大和号进行冲锋后,他愕然发现战列舰特别是超级战列舰的重要价值——强有力的防御能力。
  单纯战列舰部队与敌军航母编队对敌显然毫无胜算。但如果将战列舰与本方航母混编,战列舰充当区域防御中心进行统一协防,其皮糙肉厚的本事便能充分发挥出来。即在轮形防御阵时,由1艘战列舰为1…2艘航母担任保镖,搭配2艘防空巡洋舰,4艘驱逐舰构成一个航母战队。创新编组后的航母战队比以前用重巡洋舰担任保护的航母战队生存性要强得多。
  尼米茨研究斯普鲁恩斯的战例后发现,虽然舰队最终全军覆灭,但在覆灭前整整经历了联合舰队主力航母编队三轮攻击波的冲击,充当防御中坚的衣阿华号表现可圈可点。这进一步强化了他的观念,战列舰特别是超级战列舰依然有存在价值,但是否需要建设这么多倒是可以商榷。
  甚至尼米茨还有更激进的观点:用蒙大拿舰体打造超级防空战列舰,即只安装巡洋舰级别的203mm舰炮,且数量压缩到3座三联装(9门)即可,空下来的吨位和空间全部安装防御火力,为舰队强化防空火力网。
  这种观点目前在高层只有一个支持者:特纳!
  后者甚至更进一步,认为连203mm舰炮也不需要安装,可全部砍掉,只部署防空火力,包括127mm高平两用火炮(新研制的54倍口径127mm双联装)、40mm博福斯高炮和20mm厄利孔机关炮。按特纳的想法,7万吨级的舰体如果没有主炮塔,至少可部署48门127mm,64…80门40mm高射炮,100门以上的20mm近防火力。
  然后再把节约下来的吨位提供给轮机,让轮机马力提高到与衣阿华级相同的地步——蒙大拿级八座锅炉与涡轮机都采用了独立的隔壁舱室,抗浸水能力大幅提高,为减轻动力装置重量,蒙大拿级主机功率只有17。2万匹马力,比衣阿华减少4万匹马力,以至于航速掉到28节。特纳认为提上去后,可让这艘超级防空战列舰达到30节以上(衣阿华全速可达33节),这样伴随作战更有价值。
  特纳的疯劲尼米茨是领教过的,但这么疯显然也超过了他的设想,而海军委员会连尼米茨的折中建议都没接受,更不可能接受特纳的想法。而太平洋舰队的英格拉姆和哈尔西也不赞同这种想法。
  但连特纳本人也不知道,他的想法其实是有知音的。
  在德国近期召开的海军装备发展研讨会上,霍夫曼提出了“移动防空塔”设想:认为既然蛮勇号建造质量和进度既然无法保障,改建为斜角航母又犯不着,干脆将原定搭配于其使用的406mm舰炮组调配给提尔匹茨号,提升后者火力,蛮勇号舰体作为创新平台构建新型军舰,不要舰炮!
  “不用舰炮”的设想吓坏了所有人,但霍夫曼振振有词:“我们的电动双联装128mm高平两用火炮在防空塔上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为什么不能安装到军舰上?另外,密集阵也得到了实战认可,建议都放进去。佩内明德基地的防空火箭越来越接近于实用化,可留一个区域用于安装火箭,给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
  “火箭占地太大,很难上舰。”
  “改变一下思路,垂直发射,埋在主甲板下。”霍夫曼微微一笑,“那些庞大且防御良好的舰炮弹药库不可以用来容纳火箭么?”
  美国海军委员会还要讨论来讨论去,在德国,霍夫曼一句话就决定了英国剩余3艘战列舰的命运:蛮勇号注定要以移动防空塔而出现,蛮勇这个名字还真配得上霍夫曼的任性……





第48章 尼米茨的反击(2)
  大战进行到目前阶段,历史早已走向另一条岔路,把霍夫曼熟知的战争改得面目全非。
  在原本时空里,由于航空母舰建设周期短、耗费成本低、攻击能力强,所以双方均不惜一切代价建造航母。美国之所以一年准备24艘埃塞克斯级下饺子海,最初也基于这种考虑。
  但老问题没解决,新问题却不断冒出来:美国无法为大量服役的航母配足熟练水兵和飞行员,特别是飞行员已成为比军舰短缺更令人头疼的问题,这种短缺甚至带来不得已的战术变化。
  换而言之,如果现在上帝开眼,明天就让诺福克军港堆满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金上将和海军也要为配备足够合格的水兵和飞行员们发愁。同样的问题也在德国海军上出现,像这次冰岛战役沉没了日向号和萨伏伊号固然令人不快,但如果这两艘军舰不沉,新拿到手的2艘怨仇级就该为水兵们发愁了。
  这也是为什么德国要进行军种调整,化陆为海,将近海潜艇部队解散,官兵用于充实驱逐舰部队的原因所在。可这种调整全世界只有德国一家办得到,其他国家受制于体制和海陆矛盾是不可能实现的。
  出于兵力不足的顾虑,海军造舰计划委员会拒绝对埃塞克斯级建造进一步改进。本来按船厂建议,如果降低验收标准(比如降低到胜利轮的标准)、在个别领域采用简易法施工,埃塞克斯级建造速度能压缩到14个月以内,无非按这种办法造出来的军舰抗沉性将不太理想。
  尼米茨旗帜鲜明地反对简易建造法,他的观点是:“也许能多提供几艘航母,但一旦采用这种建造法的航母遭到攻击,很可能马上沉船,然后整船官兵遇难而不像以前那样还有机会逃回去……最终一定是士气崩溃、军队组织度涣散。”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陆军居然也支持这种观点,经验就来源于驻苏联观察员发回的报告:1943年东线战场上,苏联为拿到更多的坦克,不惜采用劣质材料和简易装备生产T…34坦克,强行提高生产量,当初伏罗希洛夫还振振有词解释,“面对虎式,用优质钢的坦克也是一炮死,用劣质钢的坦克也是一炮死”,但实战中,优质钢和劣质钢生产的坦克对于人员保护性是不一样的,当越来越多的熟练车组被打掉后,后面新上阵的新手哪怕有坦克可用,在几倍数量优势下也打不过对面的老手。
  直到后来苏联集中优质钢建造IS…1IS…2,数量虽然减少,但交换比不再悬殊。
  鉴于优秀飞行员短缺的现实,尼米茨创新之二是在斯普鲁恩斯舰队航母与护航航母交叉换位基础上更进一步,实现新老划断:让熟练、有经验的老飞行员进行舰队防空的直掩作战,而让缺乏经验的新飞行员在少数熟练飞行员的带领下执行伴随作战,掩护攻击机群突击。
  这绝不是他脑子发昏,而是经过仔细思考和分析的产物:防空作战无论胜败,飞行员有很大几率可以保全,而进攻作战的掩护机群只要被击落,无论幸存与否,对舰队就是损失。调整后至少可保证熟练飞行员的损失降低到较低程度。
  这当然是不公平的、也是相当无奈的做法,但在解释和坦诚公布后,得到了舰载机飞行员们的认可。
  尼米茨的创新之三是调整攻击机群中鱼雷攻击和俯冲攻击的比重,增加鱼雷攻击的数量和实力。
  大战爆发前,雷击作战才是航空作战主流,俯冲轰炸最开始暂时靠边站。但越到后期,俯冲轰炸越来越成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