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风云-第9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德军总参谋长龙德施泰德大将的话来说,如果中国当局有足够的决心,并且给予军队足够的自决权,那么中**队发起的第一轮战略打击,就能彻底摧毁包括战略弹道导弹发射阵地、战略轰炸机基地与战略核潜艇基地在内的所有战略打击力量,同时摧毁整个欧洲大陆上的所有大城市,而在打击结束之后,德军幸存下来的很有可能只有不到二十架在空中巡逻的战略轰炸机,以及出海的几艘战略核潜艇因为德军战略轰炸机的作战半径很短,而战略核潜艇又在北大西洋上活动,所以德军将在遭到突然的战略打击之后,丧失对中国本土的战略反击能力也就是说,德军最多只能剩下有限的战术反击能力,只能针对中国的海外军事基地,以及中国的盟国、比如英国的主要城市发起战略反击,对中国进行军事价值并不大的间接反击在这种情况下,德意志第二帝国取胜的机会为零,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战争中遭受的损失将无法估量
龙德施泰德没有明说,但是意思已经表达了出来
这就是,如果中国发动先发制人的战略打击,而且有足够的决心,那么德意志第二帝国将在开战的那一天战败
当然,龙德施泰德有意夸大了中国的战略打击能力
事实上,德意志第二帝国并不是没有反击能力,也不是没有反击机会
这就是,即便中国发动突然打击,德意志第二帝国也能获得十五分钟的预警时间,即由战略预警卫星、以及部署在俄国的远程警戒雷达能够及时发现来袭的战略弹道导弹,而在此期间,德军能把处于待命的战略弹道导弹发射出去,摧毁中国的大城市,对中国进行战略报复
可以说,正是德军的战略反击能力,遏制了中国的战略威胁
说白了,如果德军没有能力在本土遭到战略打击的时候,对中国进行具有大规模毁灭能力的战略报复,德意志第二帝国也没有资格与中国分庭抗礼,没有能力跟中国进行全面斗争
有趣的是,龙德施泰德危言耸听,是想让首相下令提高战略戒备等级
结果起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效果这就是,罗恩认为不应该刺激中国,也就没有批准龙德施泰德提让德军进入四级战略警戒的建议,只答应让德军进入三级战略警戒,做为对中国提高战略部队执勤等级的回应
显然,这两种警戒等级有着天壤之别
四级战略警戒是仅次于战争状态的最高警戒级别,在此情况下,德军的左右战略部队都将进入待命状态,帝国的领导机构也将进行战略疏散,而且所有战略打击部队都能在接到命令之后的五分钟之内发起行动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德军的战略弹道导弹部队能在五分钟之内把携带有核弹头的导弹发射出去
与之相比,三级警戒就算不上什么了,甚至算不上战略警戒在此情况下,德军只是结束了所有休假安排,官兵必须在二十四小时内回到所在部队报道,预备役部队则开始征召预备役官兵,常备军则处于驻守状态重要的是,在此情况下,德军的战略弹道导弹部队不会提前为导弹输入弹道信息,只会为导弹加注燃料,因此需要十五分钟的准备时间才能把导弹发射出去
龙德施泰德很不满,只是他也不能违背首相下达的命令
按照德皇威廉三世下达的诏书,在政治改革之后,首相代替德皇行使国家权力,因此首相才是德军的最高统帅
罗恩这么做,并不是没有理由
既然中国派来了特使,就表明还有机会避免战争,而只要和平还有一线希望,就不应该刺激中国,不能使局势恶化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一百六十七章 前奏
罗恩的克制与忍让,对稳定局势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只是也透露出了一些关键信息
中国提高军队的戒备等级,让多的战略部队进入战备状态,除了向德意志第二帝国传达信息之外,还在试探德意志第二帝国
显然,罗恩严重欠缺外交经验
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罗恩是一名出色的经济学家,也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组织领导能力特别出众只是,罗恩没有外交工作的经验,也就不大了解外交,自然不清楚国家政策对外交的影响
至于外交事务国务大臣施特劳,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主和派
到达柏林的第二天,周润康觐见了德皇
受历史影响,中国一直尊称德皇为德意志皇帝,而且是欧洲唯一的皇帝,因此中国的外交官员在赴德履职的时候,都会前去觐见德皇出于对德皇的尊重,即便是中国总统访问德意志第二帝国,也会在外交照会上用上“觐见”这个词,即在名义上承认德皇拥有比总统高的地位
当然,这只限于礼节
因为德皇不再主掌政权,也不再过问国事,所以在觐见德皇的时候,周润康并没有明确提及访德原因
有趣的是,反而是德皇威廉三世问到了周润康的访德原因
让周润康颇为感慨的是,威廉三世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政治家不同,他一直把中国当成最好的朋友
显然这与冯承乾有关,也与他的个人成长经历有关
冯承乾离开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时候,威廉三世年仅八岁,为帝国王子,为帝国皇位第二顺位继承人根据冯承乾回忆,他与威廉三世有过多次接触,而威廉三世非常仰慕这位来自异国的亲王
威廉三世成年之后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按照帝国皇室的传统,威廉三世在十四岁时就以服役,并且在十八岁的时候正式成为帝**官与威廉二世也就是他的父亲不同的是,威廉三世从一开始就在帝国海军、而不是帝国陆军中服役
大战爆发的时候,威廉三世已经是帝国海军少校了
虽然在很大的程度上军衔只是皇室成员众多头衔中的一个,而且当时威廉三世已经是帝国皇储,因此他在帝国海军中服役多的是一种象征性行为,或者说是遵从了帝国皇室的传统但是威廉三世并没有以皇储身份自居,而是积极投身到战争中,力所能及的为帝国做贡献
大战期间,威廉三世一直在帝国海军司令部服役,是一名非常出色的参谋军官
虽然没有上战场,也没有哪位将军赶让皇储到战舰上服役,但是威廉三世一直希望能够像其他军人那样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为此,威廉三世多次与其父亲发生冲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德皇在一九四五年,把这个不大安分的儿子送到了中国,委任他为驻华海军联络军官
结果就是威廉三世在中国呆了四年,直到一九四九年才返回德意志第二帝国
让威廉三世回国的主要原因,不是中德关系发生了变化,而是威廉二世病重,需要皇储回国料理国事
在中国的经历,加强了威廉三世对中国的了解
显然这对威廉三世后来的对华态度有很大的影响
重要的是,威廉三世清楚的认识到,中国在实现了工业化之后,其强大的国力已经让德意志第二帝国望尘莫及了
正是如此,在威廉三世主政之后,一直主导与中国修好
问题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国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便帝国皇帝在民众阶层依然有很高的号召力,是帝国民众的崇拜对象,但是在国家事务上,帝国皇帝的影响力已经微乎其微了
说白了,帝国已经是资本家、特别是垄断资本家的帝国
决定帝国基本国策的,不再是帝国皇帝的好恶,而是资产阶级、特别是各大垄断企业的利益
显然,对帝国的垄断企业来说,与中国修好显然不是最佳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威廉三世主动削弱皇权的主要原因,即当皇权与垄断集团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如果双方都不肯做出让步,必然会引爆国内矛盾,而皇室很有可能输掉这场“内战”
威廉三世做出了明智选择,却也因此失去了政治地位
在皇权被彻底削弱之后,德皇仅为帝国皇帝,其政治形象仅仅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而政治影响力主要表现为国内号召力
也就是说,德皇仍然有足够的号召力来引领帝国臣民,却没有政治决策权
虽然这并没有让德皇改变对中国的态度,即威廉三世依然希望能与中国修好,为此他几乎每年都会访问中国,而且每次访华的时候都会提及中德传统友谊,但是德皇的访华行动除了具有宣传价值,让闻媒体有话可说之外,根本没有别的意义,因为主导中德关系的是利益分配
威廉三世盛情款待了周润康,还授予周润康橡叶十字勋章、以及帝国爵士爵位
问题是,这有什么用?
橡叶十字勋章是帝国最高荣誉勋章,主要授予作战勇猛的军人、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政治家、外交家与科学家在第一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