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风云-第3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配备了对海搜索雷达的飞机,能够在数十公里外发现潜艇,甚至是潜艇的通气管。
显然,雷达解决了反潜作战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即如何发现潜艇。
雷达与飞机配合,几乎把潜艇逼到了绝路。
在一九四一年的前四个月里,帝国海军损失的二十三艘潜艇中,有十七艘是被英国皇家海军的反潜巡逻机击沉的,或者是由反潜巡逻机与反潜舰艇合作击沉。
为此,帝国海军的潜艇只能扩大活动范围,远离反潜巡逻机的巡逻区域。
当时,英国皇家海军的反潜巡逻机以双发中型飞机为主,而这也是能够安装对海搜索雷达的最小的飞机了。
也就是说,只要帝国潜艇离英国本土足够远,就不会受到反潜巡逻机的威胁。
这下,问题来了。
当时,帝国海军潜艇的主要活动区域就在北大西洋中部。在三月份的四次战斗中,有两次是在北大西洋中部进行的。如果按照德皇的命令,不得在北大西洋中线以西袭击船队,那么潜艇的巡逻与伏击区域就得往东延伸数百海里,也就会进入英国皇家海军反潜巡逻机的巡逻区域。
此外,邓尼茨已经收到情报,英国皇家海军很有可能获得了续航距离更远的巡逻机。
如果没有德皇的命令,邓尼茨甚至会把潜艇的破交区域继续向西延伸,即在北大西洋中线以西设伏。
很快,邓尼茨的担忧就变成了现实。
五月的最后一天,帝国海军的十三艘潜艇伏击了由美国前往英国的船队,结果六艘潜艇在到达伏击区域之前就被英国皇家海军的巡逻机发现,其中五艘很快就被击沉,只有一艘侥幸逃脱,而且错过了伏击行动。剩下的七艘潜艇虽然成功伏击了船队,击沉了二十一艘万吨级货轮,但是有三艘在战斗中被反潜驱逐舰击沉,还有两艘在次日上午被反潜巡逻机发现后击沉。
也就是说,为了击沉二十一艘货轮,帝国海军损失了十艘潜艇!
要知道,这不是胜利,而是惨痛的失败。
在此之前,帝国海军每损失一艘潜艇,就能击沉十四艘货轮,而战损潜艇与击沉货轮的吨位比高达一比三百,而五月三十日的这场战斗,吨位比仅为一比十四,帝国潜艇的损失已经超过了收获的战果。
事实上,帝国海军根本无法承受这样的损失。
要知道,建造一艘潜艇耗费的资源,相当于建造十艘、甚至更多的货轮,而且培养一艘潜艇上的官兵,相当于培养上万名货轮水手。
按照战后的统计数据,潜艇与货轮的吨位比要达到一比两百以上,破交战才有价值。
进入六月份,帝国海军的潜艇损失率继续攀升。
在六月第一周的两次大规模伏击行动中,帝国海军损失了十四艘潜艇,而且其中有六艘是高价值的远洋潜艇,仅击沉了不到二十艘货轮。更重要的是,在损失的十四艘潜艇中,有九艘是被反潜巡逻机击沉的。
六月八日,帝国海军潜艇部队遭受了开战以来最为惨重的一次失败。
当天,总共有十九艘潜艇在北大西洋航线上伏击了从加拿大驶往英国的船队,结果有十五艘潜艇有去无回,另外四艘潜艇均在看到船队之前返航,伏击行动彻底失败,没有一艘货轮被击沉。
最重要的是,这次伏击行动与美国海军没有任何关系。
原因很简单,船队是从加拿大出发的,没有得到美国战舰掩护,如果伏击行动在北大西洋中线以西进行,肯定不是这样的结果。
此外,遭受如此重大的损失,也与英国皇家海军的反潜巡逻机有关。
在被击沉的十五艘潜艇中,有七艘是被部署在设得兰群岛的反潜巡逻机击沉的,另外八艘也是被反潜巡逻机发现之后,由英国皇家海军的反潜驱逐舰击沉,而没有被击沉的四艘潜艇均幸运的避开了反潜巡逻机。根据帝国海军的战报,其中一艘潜艇甚至遭遇了一艘反潜驱逐舰,但是没有被发现。
与惨重损失相对应的,则是战争物资源源不断的由美国运往英国。
仅在五月下旬到六月上旬的二十一天里,就有三支船队从美国到达英国,另外还有两支加拿大的船队到达英国,总共为英国送去了近三百万吨物资,其中包括足以用来制造两千架战斗机的铝材。
战后,很多人就认为,如果没有这些物资,英国将在一九四一年底战败。
原因很简单,英国的铝材库存将在一九四一年六月底耗光,到时候就只能用木材来制造战斗机了。别忘了,再过四个月,随着中国向德意志第二帝国交付战略轰炸机,对英战略轰炸就将开始。如果英国无法在此之前制造出足够多的战斗机,只需要几个月,帝国空军就能炸垮英国人的抵抗意志。
显然,限制潜艇作战区域,是极为愚蠢的举动。
!@#
(全文字电子书免费下载)
第一百三十章 开打
全文字无广告第一百三十章开打
北大西洋上,进行的是看不见的战斗。
六月十日凌晨,远东的炮声,把全世界的目光都吸引了过去。
战后,军事界把德俄战争与中俄战争统称为“大陆战争”。严格说来,到一九四一年六月十日,大陆战争才全面爆发。
当天凌晨两点左右,中国陆军同时在远东与中亚越过中俄边境线,向俄军发起进攻。
在此之前半个小时,中国驻俄大使向红俄外交部递交了断交书与宣战书,并且焚烧了所有机密文件。两天之后,中国外交人员离开了红俄,借道德意志第二帝国前往瑞士,并且在绕过大半个地球之后,于七月初回到国内。
中国的宣战理由很直接:中国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盟国。
当时,主战场在远东地区。
与德军的打法非常相似,中国陆军在跨过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之后,立即投入了以装甲兵为核心的大兵团,在广袤的远东平原上发动了大纵深进攻,第一个二十四小时之内投入的兵力就多达二百五十万,其中包括十二个装甲师与四个坦克师,动用了近四千辆坦克、一万二千门火炮与五千多架作战飞机。
可以说,在装甲作战上,中国陆军一直在向德军学习,而且学得非常到位。
对远东地区的俄军来说,这显然不是好事。
要知道,俄军的主力全部在欧洲战场上,当时在远东地区,俄军正规部队的总兵力不到一百五十万,此外还有大约两百万没有武装起来的预备役部队与民兵,而且没有一支像样的装甲部队。
更重要的是,红俄远东地区的人口并不多,因此可供征兆的壮年男性也不多。
大战爆发前,红俄的人口总量突破了一亿,并且在大战爆发的时候达到了一点三亿,是仅次于中国与美国,全球人口第三多的国家(印度还没有独立)。问题是,红俄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集中在乌拉尔山以西的欧洲地区,在占国土面积百分之八十的西伯利亚、中亚与远东地区仅有百分之二十的人口,而其中远东地区的人口仅占百分之八,也就是大约有一千万左右。
在极端情况下,这一千万人里,最多只有四百万能够服役。
要知道,这是极端情况,即把所有年龄在十四岁到六十岁之间的男性,以及十六岁到五十五岁之间的女性全都算上。全文字无广告
显然,极端情况根本不可能出现。
理论上讲,俄军能在远东地区的居民中征召两百万军人就非常不错了。
事实上,在中俄开战前,红俄就这么做了。
一九四一年初,布尔什维克政府就下达了一道命令,即所有适龄人员都得登记备案成为预备役军人或者民兵。
也就是说,红俄已经动员了远东地区的所有适龄人员。
显然,与中**队相比,这点兵力根本算不了什么。
要知道,中国陆军在远东战场上准备投入四百万兵力,即以雷霆之势,迅速扫荡整个远东地区,然后把主战场转向西伯利亚与中亚,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打垮俄军在亚洲地区的所有军队。
当然,这套进攻战略,也与地理环境有关。
如果仅考虑大陆战场,中国陆军应该首先在中亚用兵,即争取尽快打通与德军的地面交通线,争取在里海沿岸地区与德军会师。虽然这条交通线的意义并不大,主要是中亚地区没有贯通的铁路,即便是公路也非常简陋,而中德间巨大的物资往来,显然不可能依靠几条简易公路。但是从政治、军事、外交上讲,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这能让中德战区连成一片。对打击俄军的士气来说,同样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只要中德会师,就等于对红俄实现了战略包围。
问题是,对中国来说,远东地区的价值更大。
即便不考虑远东地区的资源,也得考虑远东地区的战略位置,即红俄的远东地区直接面向北太平洋。
对于即将到来的中美太平洋战争来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