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风云-第1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送死。阿斯奎斯没有逼杰利科辞职,因为他没有更好的人选。
在阿斯奎斯的态度软下来之后,杰利科提出了一个折中解决办法。
大舰队离开斯卡帕湾(错误更正,前面的比斯开湾均为斯卡帕湾),返回朴茨茅斯,重点守卫英吉利海峡。
看上去,这是一个很好的战术选择。
问题是,杰利科忽视了最关键的问题,即在战略上,如果大舰队撤回朴茨茅斯,就等于把北海的制海权拱手让给了公海舰队,并且把包括泰晤士河河口在内的英国东部沿海地区暴lù在了德舰的炮口之下。
当初,大舰队由朴茨茅斯转往斯卡帕湾,就是为了对付公海舰队。
显然,在政治上,阿斯奎斯不可能接受杰利科的折中方案,因为这等于承认英国皇家海军丢掉了北海制海权。
问题是,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一月八日,阿斯奎斯在与陆海两军反复磋商之后,最终决定,让正在全速赶来的“澳大利亚”号与“新西兰”号去追击“柏林”号,在地中海活动的“皇家公主”号则退到直布罗陀海峡,大舰队在一月中旬出港,前往北海寻找战机,但是并不强行要求杰利科与公海舰队决战。
至于海上航运,付出担任海军大臣的费希尔提出,组建护航舰队。
必须承认,费希尔的建议很有建设xìng,而且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虽然“柏林”号的战斗力超过了装甲巡洋舰,航速超过了轻巡洋舰,但是在对战中“柏林”号绝对不是两艘装甲巡洋舰的对手。也就是说,每一支护航舰队里面只需要有两艘装甲巡洋舰,就能确保商船不受到袭击。
问题是,这个办法在当时不具备可行xìng。
原因很简单,需要保护的商船太多了,而英国皇家海军没有那么多装甲巡洋舰。
更重要的是,在主力舰不足的情况下,很多装甲巡洋舰都被编入大舰队,用来执行一些原本应该由主力舰执行的任务,如果抽调装甲巡洋舰去执行护航任务,就等同于削弱了大舰队的实力。
当然,组建护航舰队也不可能说做就立即做到。
整个一月份,在北大西洋上航行的英国商船,以及向英国运送货物、或者从英国运出货物的他国商船都是提心吊胆的,一些船长甚至决绝出海。
事实上,被“柏林”号拦截的商船只有十多艘,损失的货物还不到五万吨。与北大西洋的航运总量相比,这点损失简直就是九牛一毛。
只是,正是“柏林”号的存在,使英国的航运遭到了严重打击,一月份的航运量比一九一四年十二月份降低了百分之四十!
对英国来说,这绝对是三场灾难。
要知道,英国本土所需物资中,百分之六十依靠进口。航运量损失百分之四十,意味着将出现百分之二十四的物资缺口。当然“柏林”号的袭击,对英国民众造成的心理影响远大于实际影响。比如,在一月初,英国的面粉价格就上涨了百分之一百五十,创造了开战后的新纪录。实际上,当时英国本土的面粉供应并不短缺,还有六个月的库存。正是民众对物资紧缺的预期,推高了面粉的价格。别的不说,当时每一个英国家庭都囤积了一个月以上的面粉。
物价上涨,直接引发了英国的国内动dàng。
一月份,英国发生了一百多起罢工,规模超过一万人的就有十四起。罢工的主要原因都与物价上涨有关,即工人的劳动报酬已经无法满足最基本的生活要求了,而经营亏损的企业家又不肯涨工资。
用“内忧外困”来形容英国此时的处境,一点都不过分。
当然,局势动dàng,将不可避免的影响到英国政坛。虽然阿斯奎斯还没有辞职,但是他的政治生涯基本上走到尽头了。
一月底,博纳一劳与劳合一乔治共同发起了倒阁〖运〗动。
阿斯奎斯没有辞职,因为他还有最后一搏:英法联军即将在二月初发动一场大规模进攻行动。!。
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好局势
一九一五年二月二日,阿斯奎斯的政治生涯终结了。
当天凌晨,西线德军在法金汉的统一指挥下,发动了“新沙佩勒战役”矛头直指阿图瓦地区的法军。
德军的进攻来得非常突然,而且时机把握得十分准确。
当时,英法联军也在积极策划进攻,而且也打算在阿图瓦地区大做文章,进攻时间订在二月五日。也就是说,在德军发动进攻的时候,该地区的法军全部处于进攻状态,大批部队集结在前线附近,作战物资也已运抵前线。在德军进攻开始后的四个小时内,法军集结的部队与囤积的物资全部成了德军重炮的牺牲品。仅仅数个小时,德军就突破了两道防线,打垮了法军。
收到消息后,阿斯奎斯别无选择。
当天上午,阿斯奎斯向国会下议院提交了辞呈,宣布内阁总辞职,随后由博纳一劳组建临时联合政府。
阿斯奎斯下台,也许算不上是坏事。
可以说,阿斯奎斯并不是合格的战时领导,其过于软弱的xìng格,使其很难在战争时期成为国家领袖。
别的不说,到辞职的时候,阿斯奎斯都没能让征兵制度得到落实。
博纳一劳上台,没能拯救西线战场上的英法联军。
二月七日,德军的攻势达到顶峰,阿图瓦地区的近四十万法军被歼,两个法军集团军几乎全军覆没。
虽然法金汉依然主张进攻,打算进一步扩大战果,但是德军参谋部坚决反对,而且德皇也直接出面干预,要求法金汉在达到既定目的之后结束进攻行动,让西线德军迅速转入到防御状态。
可以说,德皇的干预十分及时。
虽然战场上,德军依然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但是在连续打了六天之后,德军已是强弩之末。更重要的是,为了拯救即将崩溃的法军,英国远征军已经在伊普尔地区集结,如果德军依然向前tǐng进,那就无法应对英国远径军的挑战。显然,见好就收,才能守住已经到手的战果。
三天后,德皇的判断得到了证实。
二月十日,英国远征军在伊普尔地区抢先发动进攻,第二次伊普尔会战打响。
最初两天,英军的优势极为明显,推进了近二十公里,连续突破了德军的两道防线,但是到了第三天,随着德军预备队赶到,英军的进攻遭到遏制,战场局势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掉转。
二月十三日,德军在伊普尔地区发动反击。
必须承认,法金汉能够成为德军总参谋长,绝对不是庸碌之辈。
在策划新沙佩勒战衣的时候,法金汉就考虑到,英国远征军很有可能在德军防御较为薄弱的伊普尔地区发动进攻。为此,在最初的时候,法金汉就打算在阿图瓦与伊普尔两地策划两次进攻行动,粉碎英法联军的反击意图。只是在具体实施阶段,因为没有得到预期的增派兵力,法金汉错开了两次进攻行动,并且选择首先在阿瓦图地区攻打法军,因此在伊普尔地区的德军处于防御状态。
当然,也不能说法金汉的部署就没有漏洞。
为了在阿图瓦地区取得重大胜利,法金汉从西线其他地区抽调了不少兵力,伊普尔原本就比较薄弱的兵力遭到削弱。英军发动进攻的时候,伊普尔地区数十公里长的战线上,只有十二个德军师。
要知道,在第一天,英军就投入了三十四个师。
如果不是遭到的地理环境,恐怕在德军的预备队赶到之前,英军就取得了重大突破,第二次伊普尔会战的结果将大不一样。
这个时候,及时终止新沙佩勒会战的意义显现了出来。
二月十三日,德军在伊普尔发起反击的部队中,有三分之二来自阿图瓦地区,即参加新沙佩勒会战的作战部队。正是这支部队及时赶到,终结了英军的进攻行动,并且一举击溃了英军。
从时间上看,如果预备队晚一天到达,德军在伊普尔就要遭受惨败了。
打到二月十七日,第二次伊普尔会战的主要阶段宣告结束。德军在发动反击后,不但收复了丢失的阵地,还把战线向前压了将近五公里。
英军在损失了差不多三十万人之后,终于认识到不可能在这里击败德军,让部队转为防御状态。因为连续打了两场会战,德军也是捉襟见肘,不得不停止进攻。
当然,小规模的战斗并没终结。
接下来的一个月内,德军与英军各发动了数次小规模进攻行动,以拉平弯曲的战线,争取更有利的战场态势。
二月十八日,冯承乾收到了希佩尔发来的电报。
虽然远在北大西洋上,但是冯承乾能够通过希佩尔的电报,对地面战场的形势有足够清楚的认识。
新沙佩勒会战与第二次伊普尔会战的结局,宣告了英法联军战略反击方案破产。
这两场导致七十多万英法军人伤亡与被俘的战役足以证明,短期内,英法联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