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风云-第10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显然,这种方式的效率极为低下
拿代号“望远镜”的第三代光学侦察卫星来说,其发送返回舱的平均周期为两天,而情报机构在获得返回舱之后,还需要花上一天来冲洗胶卷,然后才能看到拍下的图像,而此时离拍摄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天到三天也就是说,获得的并不是实施信息,也就无法用来执行实时侦察任务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望远镜”侦察卫星总共只有二十个返回舱,也就是只能使用四十天虽然在理论上可以让宇航员为侦察卫星安装返回舱,延长侦察卫星的使用寿命,但是这么做的成本,比发射一颗新的侦察卫星还要昂贵,而且存在较大的风险为了延长侦察卫星的使用寿命,“望远镜”不会随时都处于工作状态,只有运行到侦察区域上空的时候,才会启动照相机,并且在飞离拍照区域之后关闭照相机这样一来,“望远镜”平均每周才会释放一具返回舱,获取的情报往往会因此失去价值当然,这种工作方式还带来了一些其他麻烦比如需要在侦察区域附近设置地面控制站,以便及时向侦察卫星发出启动与关闭照相机的信号又比如需要在侦察卫星到达某处区域上空的时候,才能发射返回舱,以此确保返回舱的着陆地点在中**方的控制区域之内
受这些因素限制,“望远镜”只能用来执行战略侦察任务,使用范围非常狭窄
也正是如此,侦察卫星没有能够取代侦察机,很多时间敏感任务,依然只能由侦察机来完成
至于雷达成相侦察卫星,其使用范围更加狭窄
首先是当时的雷达性能还不够先进,成相精度不够高其次是雷达受气候影响,在某些情况下根本无法正常工作最后是雷达的探测范围非常有限,对目标材质非常敏感,只适合用来侦察特定目标
此外,中**方还开发出了红外线侦察卫星
只是,受当时技术研制,红外线侦察卫星主要不是用来执行侦察任务,而是部署在更高的轨道上,比如太阳同步与地球同步轨道上,或者是极地轨道上,执行战略预警任务,即监视敌国的战略弹道导弹发射情况
所幸的是,数式电照相机已经诞生了
前面就到,在ZZ…2上,已经配备了数式电照相机,而且经受了实战考验,具备很大的发展潜力
在顾祝同批准研制的三种侦察卫星中,数光学侦察卫星就在其中,而且是三种卫星中最重要的一种
与传统光学侦察卫星相比,数光学侦察卫星的最大优势就是不使用胶卷,可以即时把拍摄下来的图像以数信号的方式发送给地面接收站,然后转化为图像,从而能够获取到第一情报
要知道,任何情报都有时间性
能够即时获取的情报,显然要比延迟几天才能获得的情报更有价值
事实上,后来出现的数码照相机与数码摄像机就来自数光学侦察卫星,其核心技术就是被称为CCD的光电感应芯片如果没有中**方在数光学侦察卫星上的巨大投入,那么在几十年后进入每个家庭的数码照相机与数码摄像机就不会出现,至少不会在二十世纪末与二十一世纪初成为普通的生活用品
当然,顾祝同肯定想不到,他的一项决策,催生了一个在二十一世纪初总产值达到了数万亿华元的新兴产业
更重要的是,因为数光学设备是在中国诞生的,所以中国企业拥有先发优势
在二十一世纪之前,中国的数码光学产品占领了全球市场份额的分之八十,直到二十一世纪,在中国的电产业进军更高的技术领域之后,数码光学产品市场才逐步被后起国家的企业控制
可以说,仅数码光学产业就为中国创造了数万个工作岗位
事实上,在冷战期间诞生的很多新产业,都与军备项目有关,即任何新兴技术在出现之后都会首先在军事领域得到应用,在产业发展壮大、技术走向成熟之后,也就是工业的规模生产效应出现,产品价格得到大幅度降低之后,才会进入民用领域,被消费者接受,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这个方面看,在军备上的投入,不是在消耗社会财富,而是在制造社会财富
更重要的是,这些从军事领域转化而来的民用技术,在各个方面对民众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劳动方式产生着影响这就如同钢铁在诞生之后首先用来制作刀剑,而在大规模炼钢技术成熟之后被用来建造大厦与桥梁一样技术进步,本身就是人类明发展的基础动力,而军事竞赛是推动技术进步的最佳动力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一百九十五章 科技进步
所有历史学家都会承认,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技术大爆发都与战争有关,特别是在工业时代,战争是技术进步的第1494章团做对比的话,优势就没有这么明显了。。)
中国的核心集团为东亚与东南亚,包括朝鲜半岛、日本、琉球王国、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所有国家。而中国自身在核心集团中占的比重在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八十之间。比如,中国的人口数量占比为百分之六十八,国土面积占比为百分之七十四。重要战略资源占比在百分之六十到八十之间。
相比之下,德意志第1494章团中占的比重就低得多了。
德意志第1494章团为欧洲大陆,包括北欧的挪威、东欧的俄国、南欧的希腊与巴尔干半岛地区、西欧从荷兰到西班牙、以及中欧的波兰等国。而德意志第1494章团中占的比重在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四十之间,比如其经济总量,仅占核心集团的百分之三十七。
以集团对抗的话,中国的优势还不到一倍。
显然,这个优势并不足以让中国高枕无忧。
别忘了,中国是世界头号强国,势力范围遍布全球,在世界各地拥有上千处军事基地与数十个盟国、以及友好国家。德意志第二帝国只是地区性大国,其主要势力范围就在欧洲大陆附近。
这就意味着,为了维持霸权。中国的消耗量比德意志第二低估高得多。
冷战爆发后,就有学者提出,中国要想维持霸主地位,综合国力必须超过德意志第二帝国两倍。
也就是说,只要低于这个限度。那么中国的霸权地位就会受到挑战。
当然,这个论断并不完全准确。
只有一点可以肯定,保住霸权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这也印证了一句老话,即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战后,中国面对的。正是“守江山”的问题。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的霸权地位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即便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也不得不承认,只有中国具备全球影响力。
维持这个地位,意味着中国需要拥有巨大的优势。
能够给中国带来这个优势的,也就只有科学技术了。
正是如此,中国的历届政府都极为重视科学技术,甚至专门成立了科技部。此外,中国民间也极为重视科学技术,除了企业重视科研投资之外,一些有识之士也在积极鼓励科技发展。
比如,在大战期间依靠生产特种刀具发家的江名海在一九五四年去世的时候,没有把万贯家产留给他的子女,而是把名下所有产业交给了一家信托基金,创建了“江氏科学技术发展与进步奖”,用每年的收益来奖励在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工程、数学、社会科学与经济学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并且为这些领域的重大科研项目提供资金援助,其科研成果为全民共享。
虽然已经有了诺贝尔奖,但是“江名海奖”的意义更加重大。
这就是,“江名海奖”不但用来奖励已经取得成果的科学家,还用来支持那些需要资金的科研项目。
到二十世纪末,“江氏基金”的总值已经超过一千亿华元。这笔信托基金,每年都有数十亿华元的盈利,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大概百分之一用来奖励科学家,其余的则全部用于资助重大科研项目。
更重要的是,“江氏基金”拥有所资助科研项目的知识产权,而且中国企业几乎可以无偿获得这些知识产权的使用权。
到二十世纪末,总共有五百多家科研机构、三千多个科研项目获得了“江氏基金”的资助,有数万名科研工作者参与这些科研项目。
显然,“江氏基金”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做出了极为显著的贡献。
只是,跟国家力量相比,民间力量就算不上什么了。
与民间力量相比,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即重点扶持那些不会产生经济效益、或者是在短期内不会有收获的基础科研项目,而这些科研项目也正是私营企业最不愿意进入的领域。
说白了,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没有哪家企业愿意做亏本买卖。
问题是,几乎所有基础科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