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明史-第8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数不胜数了。
按照当时帝国政府与这些商人签署的协议,所有海运公司的商船都严格的按照帝国军用运输船的标准建造,其使用的材料,以及建造的标准与战舰相差无几。为此,帝国的造船工业都是全力生产,很多船厂不得不配备两班工人,每天十二个时辰不停的生产舰船。另外,生产舰船用材料的工厂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当时,大沽港是帝国最重要的战舰建造基地,最初只有两座木材处理工厂,其主要的工作就是烘干橡木,这是建造战舰与船只的最重要的原料,在帝国海上商业发展的最为迅猛的这五年中,大沽港的木材加工厂已经扩大到了八家,而且每一家工厂的规模都扩大了很多。当然,在其他地方也是一样的,因为大量的商业订单,让这些工厂都是全天不停的在生产,并且不断的雇佣更多的工人。另外,建造舰船所需要的帆布(风帆所需要的布料要比普通的布料厚很多,而且大很多。这是考验一个国家纺织工业水平的表现),铁钉(用来契合船板的,这直接关系到了舰船的牢固,同时也是考验一个国家钢铁冶炼工业能力的表现),青铜冶炼(制造火炮用的),大型水力锻造工厂(主要生产舰船上用的铁锚),食品加工业(远洋航行时,食品,以及水都是用木桶储备的,而且大部分食品需要进行粗加工,以减少船只的负担)等等方面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显然,这些船队实际上就是帝国远征军的基本保障。当时,帝国海军另外还拥有十支运输船队。每支船队拥有运输船五十到八十艘,而且都是大型运输船。当然,这些船队的船员都已经被编入了帝国海军之中,船队本身也是属于帝国海军的。不过,最为根本的还是帝国所拥有的商船。只要有需要,这些商船都将按照与帝国政府签署的协议。以及帝国的相关法令,直接被征召,为军队服务。设想一下,近万艘的商船所能运送的军队,战争物资有多少?而当时,帝国的商船规模,仅仅以数量计算,都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五倍以上。如果以运输能力计算的话,都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十倍以上了!
另外,帝国所有商船上的水手都是帝国海军的预备役官兵。当时,帝国海军还没有相关的预备役制度,只是设立了一个统一的预备役司令部。不过,大部分的商船船员都是优秀的水手,如果帝国政府下达了征兵令的话,那么,他们随时可以成为优秀的海军官兵,加入舰队,为帝国征战!
显然,帝国海军的强大并不仅仅是因为帝国政府,以及帝国皇帝的支持。从根本上讲,海军与陆军的差别,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海军到底有多强大,这其实是由其海上利益决定的,这个规律,在任何地方都实用。比如,当时欧罗巴的众多国家中,荷兰人就是依靠海上商业起家的,所以他们的舰队在当时是最强大的。另外,英格兰人需要依靠海洋生存,而且是一个岛国,其海上商业的利益也很大,所以英格兰的舰队也是很强大的。相反,如同法兰西,西班牙这类的国家,乃至神圣罗马帝国,都有着超过了这两个国家的实力,却没有最强大的海军,因为这些国家的根本利益是在陆地上,而不是在海洋上!
毫无疑问的,在朱祁钰时代之前,明帝国的利益也是在陆地上的,北方的威胁,让明帝国已经无暇他顾了,哪还有实力来发展海上力量。同样的,禁海政策也扼杀了帝国商人在海洋上的利益,自然也就没有足够的动力来推动帝国进入海洋世纪。而在新政推广之后,蒙古被帝国击败,并且被帝国吸收了之后,帝国商人的脚步开始迈向海外的时候,海洋利益已经成了帝国最重要的经济支柱。而正是在利益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帝国商人,百姓认识到了海洋的重要性,并且纷纷“下海”,捞取利益。在这一影响下,帝国不但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拥有的了超过其他所有国家总和的船队,而且,还为了保护帝国的海洋利益,拥有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当然,对于实力原本就是世界第一的明帝国来说,“下海”的行动才刚刚开始,而且,这只是数百年的海洋世纪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相对而言,帝国的陆上交通系统其实并没有海上航线那么重要,不过,这却更引人瞩目,而且是最受到关键的事情。可以说,朱祁钰在让帝国休养生息的这五年时间里,帝国耗费最大的工程并不是杨天奉与顾成林两人的远征,而是帝国的道路建设工程。这一工程不仅耗费巨大,而且因为牵扯了很多国际问题,而导致倍受关注。
如果说,海上航行的关键是建造船只,并且派遣探险队寻找更合适的航线,开辟更多的航道的话,那么陆上道路系统的建设,就是在已知的世界范围之内,建造出能够到达陆地上每一个角落,并且将每一个地区都连接起来的,浩繁的道路网络。“网络”这个词也是第一次出现在了这里。当然,当时的人并不知道,数百年之后,这个词还会有另外一个意思,而且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意思。
建造道路系统可以说是帝国固本的重要政策,而且是关系到未来数百年帝国兴盛的重要工程。后来,帝国首先建造铁路系统,并且不辞麻烦的建造全新的铁路交通网络,也是基于这一原因。当然,在火车还没有出现的情况之下,公路交通网络成为了唯一的选择,而且也是当时朱祁钰最为重视的三大基础工程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水利工程以及港口系统工程)。而在这三个巨大的工程之中,道路系统工程无疑是最为困难,也是耗费最大的一个!
建造道路本身要具备两个基础条件。一是人力资源,二是工业基础。当时,帝国已经生产出了第一种水泥,并且开始全面应用到重要的基础工程建设上来。可以说,水泥的出现,给帝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后,钢筋混凝土地出现,更是让帝国在建筑,水利工程,道路等方面将给帝国带来更多的好处。当然,在这两个要素之中,缺一不可,少了任何一个条件,都不可能修建出世界上最庞大,也是最浩繁的道路系统来!
按照朱祁钰的规划,帝国的道路系统西达白羊王国的都城。北达大草原北部最为偏僻的草场,南到中南半岛南端的狮城,东至北洋的出海口。整个道路系统呈现五横五纵的形式,这还仅仅只是十条主干道,而在这十条主干道之外,还有难以计数的辅助道路。仅仅只计算这十条主干道的里程了达到了二十五万里,如果算上辅助道路的话,总里程将超过一百万里。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如果将这些道路全都连接起来,并且拉直了的话,足以绕地球赤道十二圈了!
显然,要完成这样巨大的工程,没有人力资源是不行的,而且在大量机械工具出现之前,最重要的就是人力。当时,帝国其实已经开始采用一些比较先进的修路技术了。比如,使用炸药爆破,来减少人力使用量。另外,通过在沿途各个重要地点建立小型的炸药工厂,以及水泥工厂来减少运输的麻烦(当然,这得根据实际的情况,特别是水力资源的情况来确定)。不过,人力还是最为主要的,而帝国依赖的,正是日本的劳动力资源。
在日本战败之后,上杉谦信的幕府与帝国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与协议,这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协议就是,在日本向明帝国支付战争赔款的二十年之内,可以用人力资源来支付战争赔款。后来,这几乎成为了日本向明帝国支付战争赔款的主要方式。在最初的几年内,日本已经向明帝国输出了超过一百五十万的劳动力,而且基本上都是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后来,在朱祁钰制订了帝国的道路修建工程计划之后,明帝国开始更大规模的从日本获取劳动力。仅仅在这五年之内,日本就向明帝国输出了两百万的劳动力。不过,这些劳动力的素质下降了不少,其中包括了不少十三岁到十六岁之间的少年,还有年龄超过了五十岁的老人,以及大量身体比较健壮的妇女。不过,不管这些劳动力的素质如何,毫无疑问的,这些人,正是明帝国能够在二十年之内完成一项世界奇迹般的庞大工程的主要动力。
当然,五年的时间其实是不够的。道路修建工程不但贯穿了整个朱祁钰时代,而且还一直持续了数百年的时间,不过,这其中最初的二十年却是最为重要的。在这二十年之内,日本至少向明帝国输出了超过八百万的劳动力,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用来修路的。这也许算得上是日本人对世界做出的最大贡献吧。而在这二十年之内,朱祁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