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将尊红颜-第1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解司春在尔朱兆灭亡后,逃难到关中投奔宇文泰,此时在他帐下任军祭酒,大行台右丞。他和西魏第一谋士苏绰(军司马、大行台左丞)是宇文泰倚仗的左膀右臂两元大将。

说起这个苏绰也是关中一个很有意思的大才子。他是扶风郡武功县人,家里是祖传当官专业户,从汉代开始就是历任九卿、太守的世家大族,所以苏绰可以说从小就耳濡目染的生活在如何当官的圈子里,对于官场上的门道规律非常清楚。

关中的一些暴发户(买官的)或者是被举荐的新官上任都要去他家拜访,问清楚一些在当地如何为官的门道才能正式开始办公,否则经常闹出笑话后再去寻求苏家解决。

苏绰的家人大部分都任职于宇文泰麾下,当年宇文泰刚进关中,苏家第一个站出来支持他,所以对于苏家的子弟,宇文泰也总是择其贤良而委以任用,比如他的堂哥苏让,当时是汾州刺史,因为赴任钱宇文泰亲自送行,随口问了一句:家中可还有能出公的子弟。苏让趁机向他推荐苏绰,把他夸得跟花一样,可了不得了。

宇文泰于是就把苏绰召集来见了个面,谈论了几句,就把他放到行台郎中的位子上锻炼一下。试想一下郎中的官职属于从四品级的高位了,一个年轻人就因为是苏家子弟,和宇文泰说了几句话就被任职为这么大的官,这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吗?

当然对于苏绰家来看,这个郎中不过是个过度用的垫脚石,要知道他家要么是封疆大吏要么是朝中肱股,对这四五品级的官职根本没放在眼里。再加上苏绰任职初期并没有什么太亮眼的功绩,在职的一年多时间倒是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做事。一时也没引起宇文泰的注意。

所谓是金子总会发光,是秃子总会掉光。能让宇文泰看到苏绰特殊才干的就要算周惠达问答事件了。为了让大家更加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这里不得不再次赘述一下周惠达乃何许人。这个周惠达比苏绰年长十多岁,是陕西延川人,跟之前在关中聚众造反的萧宝寅关系密切,萧宝寅对他有提携知遇之恩,后来萧宝寅兵败身死,周惠达归顺了宇文泰。

苏绰还未有名的时候,这个周惠达已经在关中一带颇具名望,是深受宇文泰器重的一员谋臣。不管大政方针还是基本民策都是要经过他的商议后才施行的,大有解司春第二的样子。

可是有一天宇文泰因为临时兴起问了一个关于农耕的问题,周惠达一时答不上来,只能在吃午饭的间歇出来找在衙署办公的苏绰求解,周惠达也是一副老先生做派,把苏绰喊来,说是要靠一靠他的才干,没想到苏绰轻而易举的就把事情解释清楚,而且说的头头是道。午饭后周惠达将苏绰的答案回禀给宇文泰,宇文泰听完后相当满意,但是随即就问道:“这是谁为你出的主意?”周惠达不愧是老江湖,当即说出苏绰的名字,并且大肆夸奖他的才干。宇文泰也想起来这个人,于是说道:“这个人我知道。”就这样把他调到了自己的丞相府任议曹书佐。这是相当于宇文泰贴身秘书的职务。官职虽然是个属官,连品级都没有,可是整天跟着宇文泰到处办公,这可是别人求都求不来的攀龙附凤。

有一次宇文泰带着大臣们在外面巡视,路经昆明池的时候看到西汉时代的遗址,宇文泰想看看这些本地人对文物的认知程度,就问他们道:“你们谁知道这个地方的故事?”随性的大臣没一个能回答的,这时站在队伍最末的苏绰上前诉说了这个遗址的典故,宇文泰哈哈大笑对他十分满意。当下又问了他一些治国理政的方针历代兴亡的缘由,苏绰沉着应答游刃有余加上他能言善辩对答如流,不但宇文泰,连随行的那些重臣大官们都十分佩服。

宇文泰当即停止巡视,十分高兴的拉着苏绰和他并马缓行回到长安,当晚两人在宇文泰丞相府密谈道天亮,君臣两人都十分尽兴。随即宇文泰对解司春说:“这个苏绰真的有点本事,我要委任他当大任。”于是就像刘邦拜韩信一样任命苏绰为行台左丞,年纪轻轻的苏绰一下子踏上政治的巅峰,这是当时都是一件轰动的大事情,连远在邺城的高欢、慕容恒都有所耳闻。

所以此刻宇文泰对高欢的行军意图清楚明了后也希望解司春和苏绰可以为自己出谋划策,因为现实情况是他比高欢日子难过,急切的需要稳妥解决这件事,否则等待他的只有灭亡一条路。

第一百二十章 小关之战3

高岳的部队被安排在蒲坂西面的黄河边上搭建浮桥,三万人马干的热火朝天,又是砍树又是伐林动静整的很大,河对岸王霸军的斥候偶尔出现侦察一下他们的进度,也没有派人来袭扰。高欢给他的命令是浮桥可造满一点,但是必须牢靠稳固。

高岳对于这个工作根本没放在心上,他也知道这是高欢的疑兵之计,自己也乐的逍遥自在,天天带着近卫军官们打猎喝酒烧烤野炊,还从邺城调来歌姬舞女,玩的很尽兴。

宇文泰的大军已经从长安渐次出发直接赶赴潼关,但是出城的时候,解司春故意让人散播谣言说大军是往岐州武都退守,躲避东魏军的锋芒,一时间闹的人心惶惶满城风雨,富家土豪们纷纷都要打点行装撤离繁华似锦的长安城。

宇文泰对解司春的想法是心知肚明的,但是对于他这样做法觉得有点过头了,万一弄巧成拙反而对自己不利。解司春却对宇文泰说道:“丞相放心,我们只要三天之内击败司马子如,那么高欢的大军必然撤退,只要他们一撤不就天下太平了吗?”

宇文泰对他的盲目乐观感到不满,他认为凡事没有十足的把握,都要认真对待,不可儿戏。倒是苏绰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把许多琐碎的事情办得十分到位,这又让宇文泰对他另眼高看,总觉得苏绰比较靠谱。

潼关外的司马子如大军有将近五万人,而对面潼关里的守军才不满八千,按理说人数将近是敌人的十倍,而且潼关也不是什么险要的关隘,北面是黄河,南面是秦岭。这随便怎么打都好打。可是问题就来了,司马子如要进入潼关的路是条羊肠小道,仅容一人一骑通过。五万人马要进入潼关,只怕前头部队已经被击败了最后面的还在三十公里外函谷关,这样的地里环境谁敢轻易杀进去,道路险阻不说。万一被人在山上就伏击了,部队被分割成好几段,首尾不能相顾,只能被蚕食消灭殆尽。

驻守潼关的正是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深,这小子年纪不大但是少年老成,能被宇文泰派来看守关中的门户,他的能力自然不会是菜鸡级别的。司马子如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只能等高欢那边率先打响战斗,吸引敌军火力。自己这边再趁虚而入。

为了避免被偷袭,司马子如干脆把军队都调到黄河北岸的风陵渡,和黄河南岸的潼关隔着黄河相望。就在这时他忽然得到斥候的报告说是宇文泰的主力人马近两万人已经到了华州的郑县,司马子如大惊失色,当即率领大军从风陵渡南下直接包围了潼关,想在那里迎击宇文泰的主力。

可是斥候的又报告说宇文泰的部队到了华山北麓就消失不见了,司马子如愈加惊慌,于是拼命攻打潼关。无奈这宇文深只是固守并不出站,打了一天一夜根本无法撼动潼关一寸土地。这时司马子如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判断。他为了提前提防宇文泰的大部队偷袭,在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抽调出万余的人马直接西进打算先攻占郑县,在潼关背后建立据点。

可是宇文泰就躲藏在华山脚下,司马子如这支部队过去连响动都没发出就被他伏击歼灭了。然后趁势杀奔潼关脚下,跟宇文深里应外合一举击败了司马子如。同行的豫州刺史窦泰自杀,军队被俘虏的有接近一万人,司马子如单骑灰溜溜的逃回黄河北岸的风陵渡,一口气往东逃窜回司州恒农城。

高欢对于司马子如的快速溃败完全没有预料到,仅仅三天时间。形势逆转,如今潼关威胁已经被消除,自己这三十万人马真的要度过黄河深入关中腹地吗?且不说粮草供给,就士气而言自己这边已经十分低落,万一在输一场关键战役,那就不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而是一夜回到解放前了。他不能冒这个险,慕容恒和杨休之也纷纷劝解他,如今情势所迫已经无法按照原来的计划行事,只能让大军撤退。

高欢没有想到自己和宇文泰第一次正面居然是这样的结果,在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之后尽然功亏一篑的全军撤退,他有点接受不了这个残酷的现实。难道命运在和自己开玩笑?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