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逍遥灵帝传说-第4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十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

他按照汉家礼节,在长安客居三年,却为长安尉所轻视。

哥舒翰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慨然发愤折节,仗剑之河西”,到河西{今甘肃武威}节度使王倕帐下从军。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军攻取了新城{今青海门源}。

王倕把这里交给哥舒翰经营,哥舒翰治军有方,号令严谨,“三军无不震慑”,从这里开始了他军事生涯的起步。

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战功赫赫的大唐名将王忠嗣,兼任河西节度使,很快发现了哥舒翰这个人才,对他十分欣赏,提升他为衙将。

哥舒翰自幼就通读《左氏春秋》、《汉书》,言行举止,处处模仿古代的英雄人物,很对士兵们的胃口。而且,他疏财重气,很得士兵们的欢迎。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王忠嗣又提拔哥舒翰为大斗军副使,开始独当一面,对付吐蕃的入侵。在讨伐吐蕃的一次战役中,有个副将不听指挥,哥舒翰就用木棒打杀此人,因而军士凛然,军容大振。

苦拔海一战,吐蕃军分成三个梯队,从山上疾驰而下。

哥舒翰长枪折断,就持半截枪与敌人搏杀,所向披靡,三路吐蕃军都被打跨。自此,哥舒翰名声大振,朝廷任命他为陇西节度副使、都知关西兵马使、河源{今青海西宁}军使。

以前,每到麦熟季节,吐蕃就派骑兵去积石军屯田的地方抢收麦子,并且得意地把积石军麦田称为“吐蕃麦庄”。哥舒翰得知这一情况,十分气愤,决定狠狠教训吐蕃人。

七月,吐蕃的五千骑兵又来故伎重演。以往情形,唐军都守在城中,闭门不出。这次,哥舒翰精心部署,层层埋伏,吐蕃军猝不及防,竟无一人逃脱,从此再也不敢跑来抢麦。

哥舒翰有个家僮叫左车,当时才十五六岁,臂力过人。每次出战,他就跟在哥舒翰身边。

哥舒翰擅长用枪,每当追上敌人,就用枪搭在敌人的肩膀上,再一声暴喝。敌人一回头,咽喉就被刺中,挑起五尺多高,摔在地上。左车立即下马割取首级,以报军功。

主仆配合默契,习以为常。敌人胆战心惊,视他俩为凶神恶煞。

后来,李林甫与安禄山交好,哥舒翰则与杨国忠关系融洽。

杨国忠取代李林甫成为宰相以后,便拉拢哥舒翰,打压安禄山。

唐玄宗得知哥舒翰与安禄山、安思顺关系不睦,趁着天宝十一年三人一同入朝的机会,撮合他们冰释前嫌。

唐玄宗派宦官高力士,设宴款待哥舒翰和安禄山,让皇帝眼中的两个大红人以兄弟相称。

安禄山酒足饭饱之际,主动向哥舒翰示好:“我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人;你父亲是突厥人,母亲是胡人;我们的血脉如此类同,怎能让人不感到亲近呢!”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零九章 遗恨千古的昏诏

哥舒翰读过不少史书,回答得颇有意思:“古人云,野狐向着自己出生的洞窟嗥叫,是不祥的兆征,因为它已忘本,我哥舒翰怎能不尽心呢!”

安禄山大字不识一箩筐,一听之下,以为哥舒翰讥讽自己,勃然大怒,指着哥舒翰破口大骂:“你这突厥狗,敢如此说话!”

哥舒翰正要起身回骂,高力士向他连使眼色,这才没有演变成全武行。

哥舒翰屡立战功,且宰相杨国忠要拉拢他一同对付安禄山,官运亨通就成了意料之中的事情。

天宝十二年,哥舒翰兼任河西节度使,进封凉国公,食实封三百户。不久,又进封西平郡王。

天宝十三年,再拜为太子太保,加实封三百户,兼任御史大夫。

不过,哥舒翰嗜酒如命,醇酒美人,时时相伴,以致身虚。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二月,在他入朝面圣的路上,行至土门军时,因为洗澡导致突然中风,昏迷了很久方才苏醒过来,落下半身不遂的后遗症。回京以后,只好在家中闭门不出。

有时候,死得其时,也是一种幸运。

如果此时哥舒翰一命归西,一定会与王忠嗣一样,善始善终,留下忠臣良将的美名,在史书上流芳后世。只可惜他偏偏被救活过来,遇上安史之乱,一世英名,遂毁于一旦。

不久,杨国忠与安禄山的矛盾越演越烈,终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天宝十四年,身为范阳{今北京城西南}、平卢{今辽宁朝阳市}、河东{今山西太原}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率领十五万蕃、汉兵,诈称奉朝廷密旨,以讨伐杨国忠为名,杀向洛阳、长安。

长期以来,唐朝的兵力布置是外重内轻。安禄山的部队战斗力甲于天下,一时间叛军长驱直入,占领黄河以北的很多郡县。

唐玄宗这才大梦初醒,仓促部署对安禄山的防御。

他让名将封常清、高仙芝领兵御敌,无奈双方实力相差太大,唐军一路败退,洛阳失守,只得退守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坚壁不出。

唐玄宗接受不了这样的挫折,又听信宦官边令诚的诬陷,竟然派人将封常清、高仙芝斩首示众。朝廷丧失了两员经验丰富的大将,为后面的惊天祸患埋下了伏笔。

这时,唐玄宗想到了病废在家的哥舒翰。虽然哥舒翰以身体原因极力推辞,但最后还是接受了皇帝的任命。

唐玄宗又让田良丘充任行军司马,王思礼、李承光等人担任属将,领军二十万,赴潼关拒敌。

临行,唐玄宗亲自饯行,让百官到郊外相送,又加封哥舒翰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显然对哥舒翰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哥舒翰据守潼关以后,因为身体原因,难以处理日常军务,遂委任行军司马田良丘主持大局。

田良丘不敢独断专行,就让王思礼主管骑兵,李承光主管步兵。偏偏王思礼和李承光互不服气,常常争执不下,不肯好好配合,致使军中号令不一。

加上哥舒翰统军又“严而不恤”,唐军士气低落,人无斗志。

天宝十五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封大燕皇帝。他的族弟安思顺,因为事先向唐玄宗告发安禄山的谋反图谋,因此没有被唐玄宗问罪。

但是,哥舒翰一向讨厌安思顺。这时,大权在握,就让人伪造了一封安禄山写给安思顺的信,假装在潼关城门口抓住送信人,让安思顺背上了无法辩解的黑锅。

安思顺和弟弟安元贞都被朝廷处死,家人都被流放到了岭南荒芜之地。

所谓“兔死狐悲”,一向支持哥舒翰的杨国忠,也感到后背冷嗖嗖的。他担心哥舒翰下一个要清除的敌人,就是自己。

当时人们都认为,安禄山的叛乱是杨国忠的逼迫所致,所以哥舒翰的部下王思礼就劝说哥舒翰:“安禄山造反,是以清除杨国忠为借口;如果我们留兵三万镇守潼关,其余精锐回师京城,诛杀杨国忠,安禄山的进兵就没了借口。”

哥舒翰也有此意,但又考虑到,真要如此行动,自己就变成安禄山第二了,最终没有采纳王思礼的意见。但是,二人的谋划很快就传到杨国忠那里。

现在朝廷的重兵都在哥舒翰的手中,只要哥舒翰振臂一呼,杨国忠就死无葬身之地。

为着自保,杨国忠想出了一条对策。

他征得了唐玄宗的同意,招募了三千精兵,由心腹统领,日夜训练;又招募了一万人屯兵灞上,由心腹杜乾运统领,名义上是抵御叛军,实际上是防备哥舒翰。

哥舒翰心知肚明,立即上表请求将灞上的军队纳入潼关军队的统一指挥,又以商讨军情为名,将杜乾运召到自己的大营,将其斩首,吞并其军。

经过这次的较量,杨国忠恐慌万状,哥舒翰也整日不安。一将一相,都在心里打鼓。

此时,李光弼与郭子仪率军接连大败叛军史思明部,切断了叛军前线与范阳老巢之间的交通线。叛军东进被张巡阻于雍丘{今河南杞县},南下又被鲁炅阻于南阳{今河南邓州}。

安禄山腹背受敌,一度打算放弃洛阳,回老巢范阳固守。

潼关在哥舒翰的经营下,固若金汤。叛军主力对潼关发起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延续半年之久,都劳而无功,西进长安的目标变得十分渺茫。

哥舒翰是一代名将,对当前形势看得十分清楚。他认为,安禄山虽然占据了河北的广大地区,但手下尽是蕃将胡人,所到之地烧杀抢掠,百姓决不会归心。

如果唐军坚守潼关,叛军久攻不下,一定会军心涣散,众叛亲离,到时趁势出击,大局可定。

当时形势也确实向有利于唐军的方向发展,各地捷报频传,令唐玄宗重新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奸相杨国忠也不停地在一旁煽风点火,要求唐军兵出潼关,与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