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跃马大唐-第10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国夫人点头道:“是啊,虽然是吃了亏,但总比灭族了好。武帝之后,当今太上皇即位为帝,也绝不永许这些豪族之家再次渗透入朝,不过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倒是缓和了不少。几姓豪族得太上皇赐婚联姻,为官之限也有所放松。据说陛下曾召见几姓大族族主,施以恩惠。几姓大族也表示全力支持李氏皇族,财力物力上给予全力支持。因有武帝荼毒之威,几姓豪族倒也不愿再冒险,遂成双方和解共处之局。这便是我所知的大唐豪族的一些掌故了,有些事只是道听途说,倒也无确凿证据。至于豪族同皇族之间有些什么约定,具体有些什么勾连,那我却是一无所知了。”
  王源点头道:“多谢夫人,这些事叫我大开眼界。我便像是井底之蛙,今日之后方知另有天地。无论如何,这些豪族世家和李氏的联系是割裂不断的,这也是他们死命支持李氏的原因。在这种情形下,若不知他们之间的关系,贸然起事的话,怕是会遭到巨大的打击。开元天宝这数十年的盛世太平期间,这些大姓士族得朝廷特权,在东南恐已经遍地开花盘根错节。东南之地财物丰饶,若不能斩断其支持李氏皇族的这条线,那便是大麻烦。”
  秦国夫人点头道:“我同意你所说的,即便他们衰落了,但他们联手支持一方,力量将是可怕的。天下财富之地为他们所占据,数家之财力恐要占天下财富三成,若他们决意支持李氏,天下间恐无人撼动。莫看安禄山之乱风生水起,但他们若不能夺得东南之地,那便注定要失败。”
  王源重重点头,沉默思索了片刻道:“夫人,你方才说,你夫家柳氏也是世家大族,为何不在五姓七族之列?”
  秦国夫人笑道:“我夫家柳氏乃河东望族,河东三望族柳氏裴氏薛氏乃是大唐立国之后才新近崛起之世家望族。三望族之崛起一部分原因也是皇族刻意为之之结果。要知道,大唐立国以来,河东三族子弟光是成为大唐驸马的人数便达五十余人,由此可见李氏皇族便是以姻亲之约扶持三族崛起。这三族均为皇亲。裴氏一族更是出将入相之人不少。近年来还有韦氏崛起。以我浅见,朝廷并不想让五姓七族中的皇族外姓坐大,便以扶持忠于李氏的外姓豪族崛起而抗之。然而实际是,河东三族以及韦氏等大唐新贵虽然崛起迅速,但和东南几大豪族相比,却是不可同日而语。那几族经营数百年,有的甚至达千年绵延之久,无论其底蕴气度乃至家族枝叶都不可比肩。”
  王源笑道:“我明白了,李氏是想借新贵崛起而摆脱几大豪族的控制。毕竟虽然形势有所好转,但几大豪族家底殷厚,源远流长,无人与之比肩。若有新贵与之抗衡,倒也可以相互钳制,活着是分化治之。”
  秦国夫人点头道:“你说的应该不错,我记得亡夫曾经跟我说过,我夫家柳氏曾经同如今居于钱塘郡的五姓七族之中的崔氏联姻。亡夫上一辈仅有我公公一名男丁,其余皆为女子。其中两名便嫁给崔氏旁支子弟。据说是当时陛下亲自下旨赐婚准于联姻。你方才一说,我猜想,朝廷是否是想以新贵和世家联姻之方式,从而拉拢一家,分化崔氏和其余各家的联系。毕竟姻亲是最为快速的拉近双方关系的办法。”
  王源抚掌道:“恐怕正是如此。五姓七族之间内部已经不准联姻,以外族与之联姻,正是能起到加速分化他们之间关系的作用。此事无可怀疑。我只能说,李氏皇族为了这件事已经想尽了办法了。他们对这些豪族世家既是倚重又是忌惮,这就叫做又爱又恨。然则,你夫家柳氏和崔氏之间必有联系咯?”
  秦国夫人想了想道:“那毕竟是上一辈的事情,我夫家一脉自上一辈开始便人丁凋零。亡夫兄弟姐妹十一人,本有两个哥哥。然而都在少年时夭折而死。全族仅余亡夫一名男丁成年,其余皆为女子。亡夫身子孱弱,且也命薄的很,也只留下钧儿这根独苗便撒手归西。柳家其实已经败落了。和崔氏也早已断了联系,也不知嫁过去的那两位长辈是否健在。若是在的话,怕也是过花甲之年了。自从亡夫死后,我其实也和夫家来往不多。他们不喜我杨家之名,我也懒得去搭理他们。柳钧的几位姑母大乱之后也都轶失了消息。”
  王源皱眉道:“可惜了,我倒是想见一见东南世家豪族,和他们聊一聊。”
  秦国夫人诧异道:“你想和他们见面作甚?”
  王源道:“若我起事,能割裂他们和李氏皇族之间的联系,那才是关键之举。若有机会和他们见面,我倒是想去试一试。”
  秦国夫人微微摇头道:“你这想法有些不切实际,不过你若真想见他们,我倒是可以以柳氏一门的身份去探访一番。毕竟两位姑母嫁给了崔氏,我也有理由去探望。但愿她们还渐在。只要她们有一人渐在,此举便不唐突。然后或可替你牵线搭桥,见上他们一见。”
  王源大喜道:“若真能如此,那可就太好了。这样吧,年后天气回暖春暖花开之时,我命人护送你们去南方。你也正好去散散心。能够接引见面那是最好,若不能也没关系。我可以另想他法。”


第931章 夺城(一)
  两天时间,成都城中纷乱逐渐平息。两天时间里,除了一百多名官员为了他们的前途而投机离开成都前往新皇所在之地外,便只有约莫三万多百姓也离开了成都。王源没有做任何的劝阻,因为毫无必要。
  虽然纷乱平息,但是城中的消息却更是混乱。话题从新皇即位之事变成了新皇帝位的合法性的议论。不知从何处流传出来的消息在街面上流传,说李瑁的帝位并未得到太上皇的许可,而是李瑁叛父自立之举。说太上皇因为不想大唐内部在此时内乱,所以便只能忍气吞声的宣布退位。这样一来,李瑁立刻变成了人们暗中唾骂的对象,虽然玄宗威望大减,但李瑁此举犯了大忌讳,背叛君父,趁着大唐纷乱之时攫取皇位之举显然是一种卑鄙之极的行为。
  这些流言自然是出自于众皇子的刻意散布,不仅民间流传这些流言,连皇亲国戚,官员衙门之中也开始私底下议论纷纷。联系到李瑁登基前的毫无征兆。联系到李瑁登基当日陛下的举动,这种消息很快便被众人认为是事实的真相。流言传播的速度之快让人咂舌,数日之内,蜀地河西陇右等地都已经纷纷扬扬。就连退位后深居不出的太上皇李隆基也听到了这样的消息。只是他已经是太上皇,对此也无能为力,只在一日召见众皇子和皇亲国戚们进行了一次内部的澄清。但这样的澄清其实是苍白无力的。
  满城绯绯之中,李瑁的另一份圣旨抵达成都。这份圣旨中对于成都旧朝各机构的人事没有任何的变动,反而以安抚众官员安于政务,要求他们不必急着前往灵州见驾,一切等待朝廷的圣旨。也就是说,成都的政事堂六部官员没有遭到任何的替换,那么王源便还是相国,所有的其他官员也一概在原来的职位上呆着。这让许多官员觉得很是意外。毕竟新皇即位,官员们是一定会换了一茬的,却不知为何李瑁为何没有这么做。
  王源却是心中明白的。此刻李瑁正准备攻下长安,在长安没拿下之前,他是不会做出朝廷机构官员的任免调整的。一来他无暇考虑这些,二来也是为了稳住人心。特别是自己,手中握有重兵,此刻无论李瑁心中是如何想将自己的相国之职免除,他也要考虑自己会不会因此而有过激的反应。但如果他拿下长安,一切稳定之后,那便会毫不犹豫的对旧朝官员们进行撤换了。而且唯有拿下长安,他才能稳坐宝座,真正的成为大唐的主人。长安是京城,他收复的长安便收复了人心,到那时事情便好办多了。
  王源没有理会这些纷扰,这两日他抓紧做了些安排的工作,重点是木棉山岭的铁矿开采的落实,他比任何时候都希望能尽快开采出足够的铁锭,铸造出大量的铁炮来。这些东西才是未来火拼的保证。同时,针对盐湖开采已近干涸之事,王源也火速做了安排。
  一个月前,王源得知野牛城盐湖已经快要告罄的情形后,便立刻下令野牛城的守将派出人力在野牛城方圆数百里的范围内进行寻找替代之处。终于在野牛城辖区之外的吐蕃境内发现了一处小型的盐湖。虽然储量不大,不到原来的盐湖的三分之一,但解眼前的燃眉之急是足够了。
  但那盐湖是属于吐蕃国的领地,强行开采是不成的。王源命人与吐蕃人协商,准许开采盐湖。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