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盛世:长安城下-第1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茶叶生产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对、就是之前提到过的陆羽陆鸿渐写的,陆羽也因而被后人称为“茶圣”;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

  陶瓷业也出现了景德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这个时期的丝织业技术也相当成熟,不仅花色品种多,材质也超乎想象的清、薄、透。

  记得从哪看到过,说那时候的仕女身穿十几层丝质服饰,还能清晰地看到锁骨上的痣;当然,可能确实夸张了点,但丝织品质量确实是杠杠的。

  农业生产稳定了,下面得发展经济贸易了。

  玄宗显然对这方面很娴熟,开元初期,就开始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加上原本贯通南北方的大运河,水上运输空前繁荣了起来。

  真是因为这些措施,唐朝的财政变得丰裕,而且全国的粮仓充实;到开元二十年,全国人口比之唐初时增加了一倍半以上;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茂,道路畅通,行旅安全。

  社会经济的繁荣必然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唐诗最为后世称道,著名诗人高适﹑岑参﹑王维——特别是李白、杜甫都生活在这个时代,而唐代中期的著名诗人也是这个时期培育出来的。

  音乐﹑绘画﹑雕刻等艺术领域也全面开花。

  音乐方面最著名的就是玄宗写得了;绘画这个时期最有名的应该、以及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雕刻方面的话,有洛阳龙门石窟和莫高窟。

  不光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兴盛;开元时,城市建设也走在了世界前沿。

  开元时期,世界著名的大都市主要分布在中国,例如长安、洛阳、扬州、cd等;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正是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使唐朝在社会风气上显得雍容大度,李白能充满自信的写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诗句——这就是那个时代精神的写照;每个人各司其职,城镇居民安居乐业。

  但在繁荣强盛的背面,深刻的社会及政治危机也在发展。

  土地兼并激烈,大量农民逃亡,均田制,府兵制和租庸调制都濒于崩溃,特别是节度使统辖的军事力量加强而内地军备废驰,导致内轻外重,成为后来安史之乱的伏因。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全盛之后,唐朝开始走向逐步衰退。

  杜甫杜老师亲身经历了开元盛世以及安史之乱,他在回忆盛世时,写道: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官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时则变成了这样: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__

  

  

第203章 去往碎叶

  “好了、好了,我知道了,要打便打吧。”姚旭皱眉,说。

  我回神,发现他俩已经聊完了。

  安一冉笑得一脸灿烂。

  说实话,现在的他看起来在五十岁左右,和他三十四五岁的样子,完全不一样;也可能是因为我脸盲,不怎么熟悉的人只要换个发型,我就不认识了。

  “那就这样吧,我收拾下东西。”安一冉看着我说,“你也去收拾吧。”

  “唯!”我应声。

  姚旭和我一起走出了吕休景的府邸。

  说实话,印象中的安一冉是一个特别儒雅的人,没想到穿到古代之后,居然变成了一个逗比。

  “你也要去?”姚旭说,“修景给你灌了什么**汤?”

  “嗯……”我应声,“世伯,其实我和都护大人一样……”

  姚旭没有说话,只是盯着我。

  “我俩和晏然也差不多……”我试图引导他。

  “我知道,”他叹了口气,说,“你们不就是都来自未来吗?”

  他果然知道。

  “嗯……”我应声,“所以未来发生的事情,我和都护大人都知道。”

  “但你们没有想过未来是可以改变的?”姚旭话锋一转,说,“很多事情的存在本来就没有什么规律可言。同样,很多事情正是因为没有人改变才会按照原本的进程进行,如果有人干预的话也许会变成新的样子。”

  “确实是这样,但是如果我改变了现在,未来该发生的事情也许就不会发生了。”我说,跟他解释到,“举个例子,按照原本的进程,我注定是要结婚的;但如果我就是不结婚的话,我原本应该存在的后代就全都会消失了。”

  “你的意思是每一块都是相辅相成的,一旦缺失了某一块,后面的就会拼不起来?”姚旭说,似乎在征求我的意见。

  “嗯……”我应声,说,“所以才说过去是不能随便改变的,一但过去改变了,之后该发生的、不该发生的都会改变。后果不堪设想。”

  这真的不是危言耸听。

  举个例子,就以秦始皇为例。

  假设当初死的不是扶苏而是胡亥的话,起床可能就不会只存在短短的十五年;颇有治国之才的扶苏肯定会采取措施,镇压全国各地涌现的起义势力。

  他甚至有可能能说服刘邦和项羽。

  也许,不甘心寄人篱下的项羽和刘邦最终还是会起兵造反,但是楚汉争霸的时间肯定会往后延一些。

  “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事情?这些原本就是被改变了之后的样子。”姚旭说,“也许你所知道的历史都是被别人篡改之后的样子。我也举个例子,战争的时候,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当时肯定没有时间来记录战争的详情;记录都是在事后进行的,但很多时候‘进行时’和‘进行后’是完全不同的心境。而且那些都已经过去了,事后不见得会记得那么准确。”

  确实是这样的可能,其实历史有些都有夸大的成分在里面,比如说一言不合屠杀了几万人、抢站了几万亩土地,明明全国总共只有三四千万的人口,却可以大言不惭的说自己有七八百万的雄狮。

  凯撒大叔也吹过类似的牛皮。

  凯撒自己写的一书中声称:

  “罗马一人没战死,就打败43万高卢大军。”

  合着,不是整个罗马勇士都是不死之身,就是高卢军都是属麻杆儿的,一推就倒。

  “确实有这个可能。”我应声。

  姚旭说的确实在理,记载历史的都是后人,很多东西经历过之后就不会记得了,怎么可能把当时的情景记得那么详细、那么清楚呢?

  “不要相信什么天命之类的鬼话。”姚旭说,“如果真的有什么天帝之类的神明的话,他们为什么要帮助人类呢?”

  “大家都挺忙的,哪儿有空去管别人?”姚旭说,“同样的他们也要过自己的生活,就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很无聊,他也不可能去管别人的闲事儿。”

  “要知道,大唐疆域上有两千多万人口。”姚旭接着说,“两千多万人口,一个人花一刻钟管的话,一千三百年肯定是不够用的。”

  算都不用算,肯定来不及。

  说起来,我为什么要纠结这个问题,我可是严谨的唯物主义者。

  说话间已经到了我们住的地方,姚旭停了下来。

  “那你收拾一下吧,我估计最多两刻钟就得出发了。”

  “嗯!”我应声。

  “虽然这三四个月你在学习兵法,也在进行体能训练,但是这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有成效的。”姚旭嘱咐我道,“真到了要上战场的时候,一定不要逞强。注意安全,穷寇莫追。”

  “嗯……”他一直是一个口嫌体正直的人。

  这番话说得我有点儿想哭,就像当初我妈送我去上学,嘱咐我的一样。

  他伸手,看起来准备拍我的肩膀,但是他现在够起来有些困难了。

  “世伯,我能抱抱你吗?”我一时嘴快,说了出去。

  等下肯定要被她嫌弃了,他可是一个有洁癖的人啊!

  姚旭说:“你低头,不然我够不着你。”

  他居然同意了?

  我愣了一下,看到姚旭伸手准备掰我的脖子;我赶忙低下头。

  “你低下身子,我看下你的脖子。”他说。

  敢情不是同意了,而是要查看我脖子上的伤势啊。

  我半蹲、他仔细查看着我的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