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色三部曲之毛泽东与蒋介石-第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共双方的主帅,下着国共的决战之棋。在国共之战的初期——以一九四六年六月二十六日蒋介石部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蒋介石打的是全面进攻战,他调动了手下二百万大军,全面进击,四处开花。    
    毛泽东打的战略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进行运动战。    
    战争进行了八个多月,毛泽东放弃了一百零五座城市,却消灭了蒋介石部队七十一万人。从棋局来看,蒋介石部队越楚河、过汉界,咄咄逼人。实际上,他损兵折将,消耗实力。其实,毛泽东所用的战略,他早在一九三六年十二月所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已说得明明白白: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其势汹汹,辟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二○三页,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    
    毛泽东在十年前写的这段文字,仿佛是为十年后的国共之战画像。蒋介石就是那其势汹汹的洪教头,毛泽东采用了林冲的办法对付他。    
    毛泽东在一九四六年十月一日所写的《三个月总结》中,对国共之战初期的形势作了如下判断:“蒋军战线太广与其兵力不足之间,业已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此种矛盾,必然要成为我胜蒋败的直接原因。”国共之战,果然按照毛泽东所预料的那样进行。到了一九四七年三月,蒋介石因“战线太广”而“兵力不足”,不得不收缩战线,集中兵力。于是,国共之战进入第二个阶段,即蒋介石由“全面出击”改为“重点进攻”。蒋介石定下了两个重点:    
    一、集中三十四个旅二十三万人,进攻陕甘宁边区,进攻“红都”延安;    
    二、集中六十个旅四十五万人,进攻山东解放区。    
    毛泽东呢,依然着眼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毛泽东说了一句颇为精辟的话:“存人失地,地终可得;存地失人,必人地两失。”一时间,延安成了国共争夺的焦点。一九四七年二月底,蒋介石从南京飞往西安,召集那里的军政要员,为进攻延安作了部署。蒋介石命号称“西北王”的胡宗南厉兵秣马,突袭延安……    
    


第九部分:国共决战蒋介石为“光复中共赤都”兴高采烈

    胡宗南兵马未动,三月三日深夜,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却正在细细研读着胡宗南的进攻延安的绝密计划!“谋事不密则害成。”胡宗南深知这一点,尤其是与中共作战,更要讲究出其不备。他生怕泄露机密,进攻延安的作战计划连他手下的师长、军长都不知道。他只告知部队要集结而已。可是,那绝密计划竟已落到毛泽东手中。胡宗南做梦也没有想到,他身边的机要秘书竟是中共地下党员!此人名唤熊向晖,乃是奉周恩来之命,早在一九三七年便打入胡宗南身边,翌年起任胡宗南机要秘书。熊向晖的真实身份,在中共方面,也只有周恩来、董必武、蒋南翔三人知道熊向晖:《地下十二年与周恩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最初,周恩来只吩咐他作“闲棋”、“冷子”,作长期埋伏的打算。    
    周恩来的这一步闲棋下得不错。熊向晖在胡宗南身边“闲置”了多年,终于在关键的时刻,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三月二日夜,乘胡宗南外出,熊向晖把胡宗南的作战计划背熟。翌日夜,熊向晖秘密来到西安新华巷一号,把绝密情报告诉中共地下党员王石坚,由王石坚的无线电台把胡宗南的作战计划发往延安,发到了毛泽东手中。这样,毛泽东迅速得知,胡宗南定于三月十日拂晓,对延安发起闪电总攻。胡宗南手下的十五个旅的部署、进攻路线,毛泽东也了如指掌。    
    毛泽东于三月六日以中共中央军委的名义发出电报,通报了胡宗南的作战计划,并指出:“此次胡军攻延带着慌张神情,山西仅留四个旅,西兰公路及陇海线均甚空虚,集中全力孤注一掷,判断系因山东及冀鲁豫两区失败,薛岳去职,顾祝同调徐,胡宗南实际上主持郑州军事,急欲抽兵进攻豫北,故先给延安一个打击。”《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六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三月七日,熊向晖又密告王石坚,胡宗南的总攻延安时间推迟三天,为的是等美军驻延安观察组撤离。这时,王石坚告诉熊向晖,上次去电延安之后,延安已复电,说已把胡宗南作战计划呈报毛泽东、周恩来,他们称赞“很及时、很得用”。果真,胡宗南部队在三月十三日晚,进入预定位置,十四日拂晓发起总攻击。紧接着,熊向晖又密告延安,此时胡宗南的作战方式是:“采取‘蛇蜕皮’、‘方阵式’进军方法,派前卫占领阵地,依次掩护本队前进,前尾相顾,左右相连,走山不走川,遇小股敌人即行歼灭,遇大股敌人可先绕道,吸引于延安附近围歼。”如此这般,毛泽东对胡宗南的动向,可谓一清二楚。面对胡宗南南、西、北三路大军的进攻,毛泽东用了林冲的战略,避其锋芒,让他一步。根据“存人失地,地终可得”的原则,毛泽东作出重要决策:放弃延安!三月十九日清晨,胡宗南部队攻入延安时,延安已是一座空城。胡宗南兴高采烈地给蒋介石发去“光复中共赤都”报捷电报:“我军经七昼夜的激战,第一旅终于十九日晨占领延安,是役俘虏五万余,缴获武器弹药无数,正在清查中。”胡宗南的电报所称“七昼夜的激战”、“俘虏五万余”,乃系虚构。因为毛泽东让他一步,早已作撤离延安的准备,胡宗南一路顺风,并无“激战”,也无大批俘虏。接到胡宗南的电报,蒋介石自然比胡宗南更为兴高采烈。蒋介石在翌日晨,发布嘉奖电:宗南老弟:将士用命,一举而攻克延安,功在党国,雪我十余年来积愤,殊堪嘉尚,希即传谕嘉奖,并将此役出力官兵报核、以凭奖叙。戡乱救国大业仍极艰巨,望弟勉旃。中正蒋介石的“雪我十余年来积愤”一句,道出了他内心的真话!    
    


第九部分:国共决战毛泽东笑谓胡宗南“骑虎难下”

    南京一片欢腾。《中央日报》以头版头条报道“国军收复延安”的消息,并发表社论《国军解放延安》。街头挂起青天白日满地红之旗,贴着“庆祝解放延安”、“庆祝陕北大捷”大标语,鞭炮声此起彼伏……此处颇有意思的是国民党也用“解放”一词。“解放”一词,其实古已有之,《三国志·魏志·赵俨传》中,便有:“俨既囚之,乃表府解放。”蒋介石的“解放”,是指从中共手中夺回之意。毛泽东更为常用“解放”一词,则是指从蒋介石手中“解”而“放”之。中共中央的机关报,那时叫《解放日报》;理论刊物叫《解放》周刊。国共决裂之后,中共军队不再称“八路军”、“新四军”,而是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就在“国军解放延安”的一片欢呼声中,陈诚在二十日举行记者招待会,声称:“余曾有言,如果真正作战,只需三个月即可击破共军主力,但过去是因和谈关系,国军多是挨打。”陈诚还说,今后“非至共军全部解除武装不止”。三月二十一日,蒋介石又致电胡宗南,把“雪我十余年来积愤”,延伸为“雪二十一年之耻辱”,把账算到了一九二六年!蒋介石的电报称:“延安如期收复,为党为国雪二十一年之耻辱,得以略慰矣。吾弟苦心努力,赤忱忠勇,天自有以报之也。时阅捷报,无任欣慰。各官兵之有功及死伤者应速详报。至对延安秩序,应速图恢复,特别注意其原有残余及来归民众与俘虏之组训慰藉,能使之对共匪压迫欺骗之禽兽行为,尽情暴露与彻底觉悟。十月后,中外记者必来延安参观,届时使之有所表现,总使共匪之虚伪宣传完全暴露也。最好对其所有制度,地方组织,暂维其旧,而使就地民众能自动革除,故于民众之救护与领导,必须尽其全力,俾其领略中央实为其解放之救星也。”据熊向晖回忆,胡宗南进入延安,他陪同“参观”。在枣园,胡宗南步入毛泽东住过的窑洞,看得很仔细。他居然拉开毛泽东的书桌抽屉,细细检视。他发觉,抽屉里有一纸条。拿起一看,上面写着:“胡宗南到延安,势成骑虎。进又不能进,退又不能退。奈何!奈何!”胡宗南看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