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幻之盛唐 作者:猫痞(起点vip2013.09.21完结)-第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中年太监匆匆迎出,挥退引路的小黄门。

  “你去吧。”

  我道“孙内官,有何事这般匆急啊” 这位也是奸细事件后的受益者之一,所以相熟的很。

  这孙内官苦这脸道“大人就笑别小的了,还不是北边来使的事情,房学士陪着说话呢,陛下这会心思,大家谁都吃不准,都小心侍侯着呢?”

  我道是如此,想了想又道。

  “对了,听说新来投来个房学士,莫不是的他。”

  “总大人说的正是,这位房倌、房学士正是三日前来投的,还颇有来历,说是名门之后,开国名相房玄龄公的玄孙,据说于士林颇有些清望声势,口气大得很呢,两天老说要谋划反攻关内呢?”

  果然是他,难怪一听就觉得有些耳熟,这位房倌可是大名人,号称当时纸上谈兵无二之选,赵括再世的人物,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中最着名的两次大败之一,就是他瞎指挥搞出来的。

  要说他本系出身宰相世家,名门之后,满腹经纶,文坛领袖,才绝惊滟,上闻天听,官拜宰相,号称一时显赫无二的风云人物。本应该是大有所为的名臣。可是却在反攻长安的关键时刻,以书生意气刚愎自用,用外行指挥内行,最终断送了十几万精锐大军罪魁祸首,成为历史上书生误国的典范。倒也是青史留名,只不过留下个大笑柄。

  但他于士林请流中实在极有名望,哪怕丧师获罪后,朝野上下为他求情的极多。我也是在唐诗小注里知道他这号大名,因为同样和他交情很深的杜甫就是因为他一力求情,惹恼了当时肃宗皇帝而迁怒为房倌一党,被闲投散弃。

  “哦”我心中有了底。

  原王府内院堂下文武分列两堆侯着,只是由于近来旧属投臣日多,加上前来觐见的山南道邻近的诸州郡太守刺史随属,阵容壮大了许多,也多了许多生面孔,各色袍带官服,拥挞在王府内堂下,倒有些拥挤的感觉。

  其中文臣一班,以韦见素韦相大人所代表老皇帝出奔的随臣旧属,新授的崔涣崔平章所代表的蜀北山南官吏,有意无意的,在台阶下隐然形成两个分庭抗礼的小圈子,依品级官秩高低,环绕那些朱衣紫袍周围,越靠里的自然服色越深。小声的说话,还有大眼瞪小眼的。

  而临近内厅的几位承旨、待制,都屏声静气不敢说话,显然发生了什么,见我进来,有相熟的纷纷以眼色相招呼。

  毕竟“太子登极”这个消息,虽然早有意料或事心理准备,但国无二日,新君册立,这对许多人来说,却是关系自身立场和身家前程的大事件了。

  来使正在内厅说话,解释前后情由,恭送陈表。

  原来——

  太子一行快马轻乘出斜谷关,过汤峪、子午谷达陇南,比至新平,通夜驰三百馀里,连杀数位逃官。时新平太守薛羽弃郡走,太子斩之,是日,至安定,太守徐余亦走,又斩之。于彭原,会朔方留后杜鸿渐,六城水陆运使魏少游,节度判官崔漪,支度判官卢简金,盐池判官李涵等西北文武,始壮阵容。后又有河西节度副使李嗣业得信,发兵五千。安西行军马李栖筠得信,发兵七千,会勤王军三路,陆续驰达汇合。共迎至平凉。又得西北诸群牧监战马、士卒数千,遂定。

  本请移灵武,言备齐宫室用度,太子不准,慨然道:“祖宗陵寝,悉被蹂躏,皇上又奔波川峡,我何忍安居耽乐呢?”遂命左右撤除重帷,所进饮食,概从减省。遂皆移做军国资。军吏等盛称俭德,相率悦服。

  既而裴冕、杜鸿渐等,复联名上笺,请太子遵上命,即皇帝位,缘玄宗在三川口时传位之言,裴冕等欲佐立功,因有此请。太子推脱不许。冕等一再上笺,尚不见允,乃同谒太子道:“将士皆关中人,岂不日夜思归?今不惮崎岖,从殿下远涉沙塞,无非攀龙附凤,图建微功。若殿下只知守经,不知达权,将来人心失望,不可复合,前途反觉日危了。乞殿下勉徇众请,毋拘小节!”。方受。

  乃于八月初登基成制,就平凉行在,即位称尊。群臣舞蹈楼前,齐呼万岁,是谓肃宗皇帝。遥尊玄宗为上皇天帝,大赦天下,即改本年为至德元年。命裴冕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杜鸿渐崔漪,并知中书舍人事,改关内采访使为节度使,徙治安化,令前蒲关防御使吕崇贲充任,陇右节度使郭英乂,调任天水太守,兼防御使等等。朝局草创,诸事简率,廷臣不满三十人。

  却较史实晚了十数日,那郭子仪、李光弼等,尤战河北,道路断绝,得讯却要晚了许多。虽然发了诏,但尚未有所回应。

  又当廷命中书侍郎裴冕为使,赴剑南行在请命问安。一袭风尘仆仆,又要避开贼军可能的探子。费了些时日,昨日夜半方到,朝来拜见。

  那裴冕陈表言毕,却见老皇帝拍案欣然喜道:“如此甚好”对左右语“我儿应天顺人,我复何忧?”

  又对裴冕言“诸君辅佐,自当有功无过,怎称僭越”却是感恩戴受。泣而跪受。

  连带 一片拜倒称颂。我身列其中,口中颂词,却偷偷在老皇帝脸看不出有其他的东西来。

  当下令召告群臣,改制敕为诰,所有臣僚章奏,俱称太上皇。一切军国重事,先取皇帝进止,然后上闻。俟克复两京,当不预政。

  又随命中书令韦见素、直学士同平章房琯、中书侍郎同平章崔涣三人,为禅位奉诏使。同兵马五千,押宝册、符玺、卤薄北上宣喻。

  上命一出,却是鸡飞狗跳的,不亚于一场政治大地震,在那些臣下们中激起渲然大波。

  经过这些日子的熏陶,我也知道一些东西,伴随形势的发展,如今这些近臣逐渐成三分之势:

  其中以崔涣、崔圆、李禹等为代表的剑南地方派,虽然职位普遍偏低,却胜在地方根基深厚,军中实力最强。其中崔涣、崔圆、李禹又各有自己的人脉和影响。

  而以中书令韦见素为核心的追随圣驾一干的老臣故旧派,虽然数量较少,却个个都是皇帝多年的忠坚老臣,身居要职,是以独成一系,无论职位还是资历最为深厚,在皇帝身边的影响力也最大。

  剩下就是隐然以那位房棺为代表人物的,各地陆续投奔而来,松散而广泛的新进派,对功名建业的追求和抱负,使他们虽然分散,根基最浅,却是最有潜力的存在。

  如今以韦见素为正,房、崔为辅,这三位无论从礼制制还是人选上来说,实在无可挑剔,也是对新朝足够的隆重和重视。

  只是这三位代表性的领头人物一去,这些尚未完全成型派阀,虽还有可以相互制衡力量,但其凝聚力大打折扣,影响力也就有限了。

  好容易才妥协权衡形成的政治格局,只怕又临一番大动荡和变化调整,短时再难成新的气候,这大概也在老皇帝的期望和预料中吧。

  我心怀恶意趣味和揣度,冷眼瞧着那些人的反应和表态。如是想。



第七十四章

  拉帮结派,串连权衡利益,重新为己定位,有一阵好忙的了。众生百态却象一场大表演,让我冷眼瞧着也有趣。

  虽然历史明显发生了变化,没有在历史中的灵武,而是在平凉。但大致的进程似乎没有改变什么。

  裴冕的到来,也是一种姿态,玄宗老皇帝经略国家多年,虽然近年来朝政日益败坏,但在西北威信尤在,这新君虽立,并没有大肆委派亲信或是封赏要职,也仅仅按照情势所需,任命些太守、防御使之类紧要地方的外官,还没有得到老皇帝的首肯前,朝中最高的任职,也不过这位新晋的中书侍郎裴大人。

  而按照前例约定,凡二品以上官员及禁军大将的任免皆需报与太上的准许,因此这一正两辅的三相去了以后,于新朝廷中势必成为一种微妙的存在。

  老皇帝,最后一道上谕的《斩获诏》,更是一石激起千丛浪,所谓的“士庶官民……有司职……弃走者自罪,次职自补递之……投贼者次下杀复递之……”竟是鼓励军民自发守土建功,杀伪官降官,投复朝廷获功。

  严词激烈,却有另一番因由,听说是那侍郎房琯,前日驰入谒见,伏地泣奏道:“京城已被陷没了。”老皇帝长叹数声,问陷没后情形。

  琯对道:“自陛下出都,京内无主,非常扰乱,臣与崔光远边令诚等,日夜弹压,秩序少定。过了十日,贼兵入都,臣等赤手空拳,如何对敌?本拟一死报恩,但念陛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