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幻之盛唐 作者:猫痞(起点vip2013.09.21完结)-第13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此之前,帕提亚人开始,古代波斯的后裔,在这片地区建造了大量依山而立的城堡,作为自己的家族聚居地,这里山势陡峭,高峰连绵,海拔多在3 000米以上。

  这些地势险峻的地方,可以有效抵御敌人的进攻,因此崎岖的山地是,地方割据势力的大本营,历史上最盛时,在这个地区同时拥有几百个较大的城堡和市镇。

  他们依山作寨,凿岩为室,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在靠近商路的地方扮演强盗或是保护者的身份,遇到强大的外敌,则收缩会山脉中的城堡,可以坚持上很长一段时间。

  除了地势险要之外,少数大城堡还繁华富足,“储粮甚多,兼有酒蜜”,引山泉水环之,四郊广辟果园,间以花圃,形同一座山中城市。因此这也曾经是是阿拔斯王朝在东部,寄予厚望的兵源地和防线。

  但在唐人的石炮和车弩投掷的火器和爆炸物面前,他们世代凭据的坚固城垒,就像是火烤的鸡蛋壳一样脆弱,自从少数试图庇护战败的阿巴斯军队残余的城堡,被军属神机营变成山中殉葬的火堆之后,这些山中人的抵抗意志,就像是春天的冰雪一样消融无踪。长老和城主们的身影,争先恐后的出现尼普谢尔城的觐见队列中。

  作为统治权的宣誓,一只夹杂着大量随军工匠的唐军部队,也正是进入山区,最终停留在一处绵延起伏的高地上。

  而唐军选中的这个基址,也是来自那位位高权重大人亲自指定的方位,也就是后世用恐怖和暗杀统治当地,大名鼎鼎的山中老人传说中,阿萨辛派的大本营兼发源地“鹰巢”——阿拉穆特堡,当然这回所谓的伊斯马以派,还没从什叶派里分裂出来,更别说其中的激进派分支阿萨辛集团,这里也只是荒芜的山顶和零星猎户山民聚居的小村庄。

  但是任何少有军事常识的人,到了这里都会发出应有的惊叹和恍然大悟,以及对某人不可思议的先知先觉,不由自主的崇拜和敬意。

  这个据点的位置实在太好了,足够让驻守的唐军,从这里居高临下视野良好俯橄群山,轻易用弓箭和投石器,监控和威胁大多数通往山外的要道,并在恰当的时候出兵袭击山脚下的绿洲平原,更别说还有山后可耕可牧的大峡谷,用作屯兵积谷之用。作为进攻者,在山道上能够展开的空间和投入兵力,却是相当有限的。

  因此在勘定测绘了最初的基址之后,大量征发来的当地居民紧随其后,为唐军提供劳役和输送,这是他们从唐军的铁蹄下赎买自己的代价。

  他们按照家庭财力和青壮年的比例,纷纷牵挽着驴骡,或是合力担负着大块的条石和原木,一点点的挪动在山道上,向山顶台地的最终目标前进,

  在台地的侧后方,被群山所遮蔽的旷阔高山谷地中,无数忙碌的身影,开始山上的建设工程,

  足够的海拔高度和良好的视野,也足以让这处高山堡塞,成为后续扳臂信号机的重要中转站。当然作为代价或许很多年以后,就再也没有山中老人的传说了。



【西北偏北】第七百三十三章 扶颠始知筹策良(一)

  这样,经过一个冬天的休整,除掉那些退役、归遣、转任地方、轮替别处、分驻地方休整的兵员外,我手中重新聚集了四万七千名生力军。

  虽然规模缩水了,但是剩下来的人大多是参加过多次战斗,年龄在二十至四十五岁壮的年之间,富有经验的职业军人,以来自国中和安西境内土生的国人为主,补充了大量老归化人后裔和城傍子弟的唐兵。

  略微减弱了攻坚和占地防护的需要外,大大加强了机动力量和后勤携带储备,光是各色骑兵就占到了两万,然后按照新的需要被重编成一个总管路规模的兵团,分作五个标准军。

  其中前左右三军,每军都是一个马步射齐全的小型战斗集团,至少配备一个重装车营,作为其战斗核心,前军则进一步加强了斥候和车载重步兵的比例达到一万人,而左右军则提高了游骑兵的比例,各九千人。

  而大部分重型装备和远程火器,以及重骑兵,则配属在中军序列中,作为功能最全面的军一级基单位,除了本部的三个具装骑营,三个重装车营,六个标准混成步营的总预备队外,还有左右虞侯军,左右厢马、步都知等加强性的编制,再加上敌刺、跳荡,奇兵队、神机军等主将直属部队,达到一万四千的兵力。

  在正编之外,作为本阵指挥中枢所在的中军,还掌握着大部分附属藩兵和仆从军的使用权,到了战场中再按照需要再加强、派遣给各军。

  而后军则属于一个以后勤、建设为主的超大编制,除了五千多名护卫粮道的轻骑兵和工程兵、中垒(辎重)兵外,还集合了预备役的补充营兼小编制的戍防部队,不定员的武装民夫和归化人义勇队,按照需要可以进一步的扩编。

  比如按照需要还可以就地组建成,若干个利用附近所能获得原料和战利品,进行军械物资的战地修理、加工和生产的小型随军工场。只要有相应的物料,就可以加工出从罐头、工具到箭只、刀枪、简易火器等初级产品。

  这样面对伊朗高原,地广人稀,高原多山,不利已大兵团展开和投放的地理环境,每个军都拥有独挡一面的能力,多少改变了原来用多路兵马使进行攻略,烧掠破袭有余而后劲的不足的缺憾。

  现存的九路兵马使,除了大部并入五军之外,还有部分损失较大,并且士卒疲弱的营团,以现存的人员为基干,就近转为地方上的防御使、守捉级别的二线守备驻屯部队。

  另一方面则是下一阶段军事行动的整备,

  钱粮器械储备输送的大量琐碎事务,从安西和河中保持一条漫长的运输补给线,其中涉及三十七处粮院所和军坊,还要跨越大片的高原和沙漠,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啊。

  就算有杜佑为首的一干幕属在后方奔忙,但是这毕竟是在远离故国的异域外线作战,陌生的环境和风物,遍地的敌国百姓臣民,对士兵的斗志和士气,以及心里承受能力,也是一种持续的压力和考验。

  因此每一次大规模攻势和战役之后,都要考虑足够的时间来休整和蓄力,全力以赴的代价是输不起的。

  其中火器补给是重中之重,按照新军制的核心战术手段,都是围绕和伴随火器的使用来进行的,而且这种东西必须形成规模才有压倒性的优势,如果在战场上缺少了足够火器投入,也等于削弱了相当程度的战斗力和战术选择。

  此外在岭西行台周边,还有三股较大规模的同盟兼藩属势力:由波斯萨珊王族后裔李思远率领下,据有泰伯里及里海南岸地区的波斯都督府兼复国军;咸海沼泽地区和里海东岸低地之间,由回纥王子兼叶护白登,统帅的多族联盟藩部;以及位于设拉子以西,波斯湾东岸之间的蒙面先知麾下的白衣军。

  吞并和消化呼罗珊地区后,他们与岭西行台之间的关系和定位,也需要重新审视和界定,所谓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友谊,只有一致的利益才是长久的。

  其中白登王子的这一部,反而是问题最小,他出身的回纥汗国本身就是大唐的藩属之一,也是大唐的边镇羁縻属,这一路征战过来,征服吞并了诸多葛逻禄、突骑师乃至乌古斯突厥部众,相对本国自立门户之后,无论是从盐铁等经济结构上,还是军事组织上,对岭西行台的依赖和共存性最大。

  而白衣军和复国军,都是经由安西都护府境内,参与并扶持起来的,但是情况又有所不同。

  李思远的复国军,可以说是大唐在安西都护府的框架下,参与程度最高的外围武装力量,但是随着他们地盘扩大和军事力量的膨胀,加入者日众而渐渐摊薄了,但总体来说初期受安西派遣或是培养的军将士官,仍旧是复国军中最大的群体。

  白衣军可以说是,以反阿拔斯王朝为主旨的,属于信奉哈瓦立及派的穆斯林为主体的起义军,成分也最为复杂,通过内部的亲附势力和潜伏人员,进行策略性的引导,并予以足够的制约手段。

  如果他们有什么不轨异动的话,很容易就会受到来自海路的南海都督府,东面重镇设拉子的驻军,以及南方俾路支地区的吐火罗军队的多重打击。

  从某种程度上说,同盟和从属关系,不仅仅需要共同的利益,也需要相应的力量对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