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诸葛亮必败-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道理:当战略思想出问题的时候,无论你怎样小心谨慎,都难以避免战术细节上的疏漏。 
  小时候读《三国演义》,总为诸葛亮扼腕叹息,心说诸葛亮怎么那么不走运,本来仗打得好好的,但却总在一些小事情上出差错。现在想想,不是诸葛亮不走运,而是他自己的确有问题。由于战略定错了,战术上就难以做到周全了,不出这个问题,也会出那个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因战略固执而导致战术失效例子很多。拿李自成来说,自其攻入北京,建立大顺政权后,面临的主要任务应该是防御清兵入关。但李自成却把重点放在了继续剿灭各地明军的残余力量上。他的大批主力部队分布在西北、湖广襄阳等四府、河南等地;进占山西、畿辅、山东以后,兵力进一步分散,造成在京师和京东地区缺乏足够的兵力。虽然大顺军在各地连连取胜,但吴三桂放清兵入关后直接威胁李自成的京都,李自成虽然率军平叛,但由于兵力不足而惨遭败绩。 
  近几年中国商界试图向王熙凤学管理,殊不知王熙凤也正是一个重细节轻战略的管理者。王熙凤执掌贾府管家一职时,正值贾府由盛转衰之际。表面看起来繁花似锦的贾府,实际上早已暗藏危机。这也就是为什么贾政焦急似火暴打宝玉的原因。所以,此时的贾府,需要的是未雨绸缪和低调处事。然而,作为管家的王熙凤,却变本加厉地剥削下人,以维持贾府奢侈的生活,这无疑加速了贾府的毁灭。 
  管理界所热炒的王熙凤的能力,主要是指她在细节管理上的优势。作为贾府的管家,王熙凤要面对一大摊子庞杂琐碎千头万绪的事体,但她丝毫不厌其烦。无论大事小情,王熙凤都要亲自过问,在她的管理之下,整个贾府里里外外都是井然有序,妥帖周详。然而,王熙凤在细节上的努力越多,贾府在灭亡的路上就越多走了一步。因为她没有从战略的高度去培养全体贾府成员韬光养晦,从而错过了力挽狂澜的机会。 
  由于王熙凤的战略性固执,导致自己没能落下一个圆满的结局。真可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注重细节的诸葛亮,总是在细节上功亏一篑,这是因为他没有进行及时的战略修正,所以,细节的努力必然毁在细节的漏洞上。后人多没有反思诸葛亮的战略错误,而是对诸葛亮的命运长吁短叹。这说明我们身上仍然残留着和诸葛亮一样的战略性固执的毛病。 
  中国足球队曾与沙特争夺世界杯出线权,按照两队的积分看,沙特队只要保平就可出线,而中国队则必须战胜对手才能出线。人们以为中国队在这场比赛中必定会豁出去采用拼命式打法,哪知道比赛一开始人们便傻了眼:中国队没有豁出去,豁出去的反倒是沙特队。沙特人大打攻式足球,把中国队压缩在自己的半场狂轰滥炸。比赛的结果可想而知,中国队被淘汰出局,而沙特队则幸运地进入决赛圈。赛后中国队教练金志扬为中国队的战术辩解:根据前几场比赛经验看,中国队只有打防守反击才能有机会赢球,所以最后一场比赛没敢采用主动进攻的打法,而是继续打防守反击。为了保证防守反击的成效,中国队教练组把前几场进球的细节认真回顾了几遍,然后又细化了最后一场比赛的战术分配,要求队员细细揣摩赢过的那几场球。然而队员们到头来也没能找到进球的感觉。   
  细节未必决定成败(3)   
  这场比赛失利的原因在于整体战略方向错误,所以战术细节根本不能起到作用。两队交锋,积分落后的一方必须主动进攻方可赢来生机,这是最普通的战略常识。最后这一场关键的比赛既然只有赢球方可出线,此时不拼,更待何时?但积分落后的中国队反而拟定了防守反击战略,希望对手在进攻中出错,自己好乘机进球。结果对手没有出错,倒是中国队员白白浪费了90分钟的上场时间,难得有几次去射门。指望这样的错误战略,战术细化又有何用?又岂有不败之理?   
  创意未必挽救命运(1)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很有创意的人,比如“草船借箭”、“空城计”、“离间计”、“八卦阵”等。他在战争中使用的计策可谓花样繁多,推陈出新。这些富有创意的计策也拥有一定的杀伤力,比如诛王双、射张颌、退仲达等。但是孔明的创意最终还是没能挽救他自己失败的命运。因为他的战略大方向是错误的,战术上的局部胜利并不能挽救战略上的失败。 
  中国人向来崇拜那些足智多谋的人,同时也虚构了许多足智多谋的人物。除了诸葛亮这个人物以外,人们还塑造了徐茂公、吴用、刘伯温这样的智慧形象。据说这些人都是军事上的点子大王,往往能在战争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我们所塑造的这些人物,有着很大得夸张成分。徐茂公在军事上的成就远不如唐朝大将李靖,刘伯温则更是徒有虚名。据考证,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开始对付那些功高盖主的将领,真正能征善战、能谋善断的人才都给他除掉了。后来在竖立英雄典型的时候,实在找不到能说得过去的将领了,便只好让刘伯温这个从没有上过战场的普通文官来充数。 
  至于《水浒》中吴用这个形象,无论他再怎么聪明,再怎么有点子,都不能改变他成为宋江陪葬品的事实。按说吴用与宋江关系密切,对宋江欲投靠朝廷的想法早该清楚,可他却没有认识到接受诏安就是去送死。吴用在战争中为宋江出了不少主意,但他这个“点子大王”却不能站在战略的高度上去思考问题。到头来不得不面对失败而悬梁自尽。 
  总而言之,战争绝对不是靠点子大王赢得的。拿朱元璋来说,若不是采纳了朱升的韬晦战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他是绝对不会夺取天下的。民间评书中塑造了一个“点子大王”刘伯温的形象,也正说明中国人缺乏战略性思考。 
  前些年中国出过一个叫何阳的“点子大王”,以及很多拍脑门帮企业想点子的人,但他们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却不闻不问,实际上他们也不懂得企业发展战略。他们出的点子其实都很简单,比如,在卖不出去的手帕上印交通图,提高手帕的附加值;方便面调料包难撕开,就用糯米做调料包,好处是不用撕,一冲就化而且还能食用。企业刚开始还觉着新鲜,不断有人请他们做报告,向他们问点子。到后来企业回过味来,感觉这些点子也没什么了不起,比如手帕上印交通图,那该用多大一块布才能看清呀?再比如方便面调料包难撕开的问题,留个锯齿状的小口子不就解决问题了吗?何必要用糯米去增加产品的成本。与此同时,企业家们还发现,当经营战略有问题的时候,再好的点子也白搭。所以点子大王们越来越受人冷落了。后来,何阳因涉嫌诈骗宁夏酸妞饮料公司的广告款,被宁夏公安局抓捕了。据说宁夏的公安人员也很有点子,他们冒充客户约何阳在西安见面,何阳一下飞机就被戴上了手铐。 
  点子大王何阳的被捕,并不说明中国人从此就改掉了拍脑门决策的毛病。点子大王们依然存在,只不过他们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式,把点子改称为创意。他们的缺点依然是不懂得企业发展战略。 
  在某些企业培训的教材中,曾经把“将梳子卖给和尚”的能力,视为考核销售人员的主要指标之一。有些企业家天真地认为,只要聘请一些善于花言巧语的销售天才,就能将自家的劣质产品销售出去。 
  若想把梳子卖给和尚,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很多营销人员便发扬“点子大王”的才能,有的建议和尚把梳子当作礼品赠送给香客;有的建议和尚用梳子按摩头皮;还有的建议用梳子挠痒痒。看起来,这些人似乎真的很有点子,简直可以把黑的说白了,把死的说活了。 
  然而真正有才华的营销人员是不屑于解答这样的问题的,因为他们不会把自己的能力施展在没有前途的产品上。他们甚至认为,“将梳子卖给和尚”是对营销高手的侮辱。 
  笔者曾经在58位不同企业的销售人员中做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题的内容是:你怎样看待“将梳子卖给和尚”的销售理念?以下是笔者给出的选择:   
  创意未必挽救命运(2)   
  (1)绝对信奉这一理念,而且全力摸索如何“将梳子卖给和尚”的技巧。 
  (2)努力做到“将梳子卖给和尚”,也要留意更需要梳子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