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诸葛亮必败-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綆‘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定县,去郡八百余里,其郡徒有名而已。《三国志》还有一处记载:建兴十一年,南夷豪帅刘胄反,扰乱诸郡。 
  由此可见,诸葛亮并没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才干,他的表现充其量可以用“战而不屈人之兵”来形容。诸葛亮南征并没有让南蛮真正心服,那场耗时大半年的“七擒孟获”只不过暂时平息了南蛮人的叛乱而已。诸葛亮所谓攻心之策根本就没有实现过,这也充分暴露了一个事实:诸葛亮征南是一个典型的“面子工程”。 
  诸葛亮为什么会追求“七擒孟获”的面子工程?其根源在于他急于向世人证明他的能力,于是便做了他本不该做的事情。自诸葛亮辅佐刘备以来,其在军事方面的真正贡献还很少,除了赤壁之战前夕赴江东说服孙权以外,几乎拿不出什么像样的军事成绩。他期待着以一场漂亮的平蛮战役来证明自己的军事谋略,所以也就顾不上别人的反对了。 
  那么,蜀军中还有没有更合适的南征的人选呢?当然有。根据《三国志》记载,蜀将张嶷、马忠都曾征南,并取得了非常大的胜利,而且他们的胜利比诸葛亮更牢靠。 
  诸葛亮征服孟获不久,南蛮人杀了越帯さ奶兀诺眯氯翁夭桓易〗綆‘郡。后来张嶷被任命为越帯ぬ兀找远髑椋孤慕苑睦唇蹈健:罄矗裴谒娼稣髀の鳎僬笤缮怼!澳贤猎綆‘民夷闻嶷死,无不悲泣,为嶷立庙,四时水旱辄祀之”。(《三国志。张嶷传》) 
  建兴十一年,刘胄在蜀国南土造反。马忠受命前去平叛,一战而亲斩刘胄,平定南土。之后马忠长期驻守民夷混杂之处,使得南夷不再敢有人造反,他因此也被刘禅封为镇南将军。“马忠为人宽济有度量,但诙啁大笑,忿怒不形于色。然处事能断,威恩并立,是以蛮夷畏而爱之。及卒,莫不自至丧厅,流涕尽哀,为之立庙祀,迄今犹在”。(《三国志。马忠传》) 
  无论是张嶷,还是马忠,他们都只是用少量的地方守军就平定了南蛮人叛乱,比起当初诸葛亮的五十万大军,数十员大将来说,此二人的投入产出比绝对要高于孔明。而且他们对南方少数民族都恩威并用,管理有方,维持了蜀国南土的安定,所以深受各民族群众的拥戴。比起孔明烧死三万藤甲兵的凶残手段,此二人更懂得攻心之术。由此看来,孔明“虑诸将才不及己”的想法只不过是一种自以为是而已。 
  中国历史上似乎很流行最高领导人亲自远征的风气,其中有不少御驾亲征完全出于“面子”工程。 
  比如明成祖朱棣,一生共发动了五次御驾北征,以清除漠北蒙古势力的威胁。第五次北征时,朱棣已65岁,且久病风痹,却仍坚持亲征于人烟稀少的荒漠中,不过此次并没有寻找到鞑靼军的踪影。只好返程。行至途中病情加重,7月病逝于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   
  面子工程之一:远征南蛮(2)   
  明武宗朱厚照更是个好面子工程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宁王宸濠起兵造反,于是他决定御驾亲征,命令威武大将军朱寿——也就是他自己——南征讨逆。其实叛军势弱,根本用不着皇帝亲征。当大军到达涿州时,大将王守仁已活捉了宸濠报捷,告诉皇帝别再南征。这下朱厚照可不高兴了,其爪牙欲逼王守仁放了宸濠,等待皇帝擒拿。王守仁深知放虎归山的危险,于是他为了满足朱厚照的面子工程,便重新报捷,表示是“奉威武大将军方略讨平叛乱”,把皇帝的宠幸们都列入捷报。   
  面子工程之二:北伐中原   
  张嶷、马忠先后镇守南土时,诸葛亮正在进行着另一项更大的“面子工程”,那就是北伐中原。 
  按说诸葛亮身为丞相,应该以管理国务为重。但他毕竟是一个有宏图大志的人,早在青年时期就自比管仲、乐毅,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境,震荡宇内。所以他怎能甘心只是老老实实做一个平庸的丞相? 
  然而孔明的才能与他的宏图大志实际上还相去甚远,若只做一个丞相应该还算称职,但要做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则有很大的难度,因为他在打仗方面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用陈寿的话说:“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三国志。诸葛亮传》)。也就是说,诸葛亮擅长治军,但缺乏打仗的奇谋;他治理内事的才能要远远高于军事谋略。只可惜诸葛亮自己意识不到这一点。反倒认为除了自己,蜀国就没有什么军事人才了。诸葛亮担心在自己死后,蜀国没有人能够“韬涉中原、抗衡上国”,所以便连年用兵,屡耀其武。再看诸葛亮所进攻的对象——曹魏政权,其正值国力旺盛,兵精粮足,猛将如云。凭诸葛亮之才和蜀国之弱小国力,去攻克强大的曹魏政权,无异于自取灭亡。 
  诸葛亮搞错了自己的定位,放下丞相应该做的工作不去做,却去亲自带兵打仗,而他又不能认清自己不具备优秀军事指挥员的素质,所以才把北伐中原的“面子工程”作为自己的事业去经营,结果糊里糊涂陷入了自己编制的美丽幻境中,幻境的背后便是无法自拔的泥潭。 
  诸葛亮的“面子工程”最终还是失败了,而且诸葛亮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屡次北伐掏空了蜀国的国力,给后继者姜维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姜维能力更逊于孔明,而且他也无法阻止刘禅重用宦官黄皓。眼看着蜀国因此而衰败,姜维却继承孔明的遗志而北伐中原,使得蜀国经济更加雪上加霜,国力不能为继。终于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重蹈像诸葛亮覆辙的后代领导人也大有人在,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面子工程,而不顾自身实力亲率大军远征,结果招致惨痛代价。 
  隋朝炀帝时,曾三次御驾亲征,攻打高丽。隋炀帝不顾国内危机四伏,强行亲征高丽。沿途已有大批士卒逃亡。虽然第三次亲征获得胜利,隋朝的水军打败了高丽军队。但国内农民起义烽烟四起,隋炀帝无心再战。不得不班师回朝。三次亲征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军队,而且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为大隋王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明朝英宗在位时,重用宦官王振。正统十四年(1449),瓦刺也先率兵犯边,王振认为这是扬威远方的机会,也是进一步提高自己在朝廷中威信的机会,于是怂恿英宗贸然亲征。英宗自己也想重现曾祖父成祖扫荡漠北的辉煌,于是此不顾大臣们的劝谏,草率亲征。结果,明朝50万大军被瓦刺3万骑兵冲垮,王振不懂军事,指挥失误,导致全军覆没,英宗只好束手就擒。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   
  现代人的面子工程   
  中国人好面子,中国人的“面子工程”也是出奇的多。诸葛亮如此,我们现在的地方政府领导也是如此。 
  如今的地方政府领导,不喜欢默默无闻地低头干事业,稍微有点成绩便想让上级领导知道。为了得到上级的承认,就在“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贴金工程”、“政绩工程”上下功夫。动不动就要搞什么“世界第一”、“亚洲之最”,根本不管地方财政力量是不是允许。结果不仅把地方财政搞得一塌糊涂,还把很多财政负担转嫁给了地方上的人民群众。很多地方的百姓说“政府盖幢楼,百姓背座山”,“一年政绩债,十年还不清”。 
  江苏省某市耗资100万元建起了一座“最大公厕”。该公厕采用了目前国际上流行的钢架结构,内部的瓷砖、玻璃等装饰材料都属高档次的,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而此时该市很多居民正为附近没有普通厕所而犯愁呢。 
  原在安徽阜阳当市委书记、后来升任安徽省副省长的王怀忠,是国内面子工程的代表人物。根据《南风窗》杂志报道,20世纪90年代初,王怀忠提出了将阜阳建成淮北大都市的设想,与之相匹配的是“大机场”计划,目的在于提升阜阳的“国际形象”。他向安徽省民航局提出,保证上座率在60%以上,如果客源不足由阜阳地方财政补贴。从1995年动工到1998年完成,阜阳机场耗资从预计的6000万追加到3。2亿。结果机场建成后,客流量少得可怜,2002年阜阳机场旅客吞吐量总共为920人次,每条航线的年度财政补贴高达400万元,加上190多名员工的工资和庞大的运转、折旧费用,徒有其表的“大机场”成了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