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辉煌历史:重解长征之谜-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月8日。
  遵义会议旧址
  这个决议由毛泽东委托张闻天起草,在会议上通过。后来一些书籍曾根据这一日期,认为会议在此之前召开。不过据中央机关行军日志记录,党中央机关于1月9日至10日陆续进城,会议肯定是在1月10日以后召开。会议的时间有人回忆是三天,有人回忆开了一个星期。
  现在根据当年一些当事者所留下的行军日记,大致可判断遵义会议在1月15日正式开始,到18日结束,19日红军便开始出城北上。据当事者回忆,会议一般都是晚间7时开始,到凌晨时分结束。当时城内还有电灯,这次会议在长征期间是条件最好的一次。
  长征开始就开始酝酿这样的会议
  1月15日晚饭后,二十个人来到柏辉章公馆内一间长方形的房间里。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就此开始。
  参加会议的政治局委员有毛泽东、朱德、陈云、周恩来、洛甫(张闻天)、博古(秦邦宪);候补委员有王稼祥、邓发、刘少奇;共青团领导人何克全(凯丰)。还有七位红军指挥员虽非政治局成员,也被吸收到会。他们是: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红军报纸《红星报》的总编辑、新任命的党中央秘书长邓小平也出席了会议。在场的还有国际顾问李德和翻译伍修权。
  这次会议,酝酿起自于红军长征开始时,最早的倡导者是王稼祥和张闻天。早在第五次反“围剿”连连失利时,张闻天就对博古、李德的指挥非常不满,提出:“李德这样指挥怎么行?这样能打胜仗吗?”长征开始时,王稼祥同毛泽东一起坐担架,面对危局主张尽快更换领导,并主张召开会议解决问题。随后,王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成立由毛泽东(左)、周恩来(中)、王稼祥(右)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指挥红军的作战行动
  稼祥又找张闻天、周恩来、朱德等人商谈此事,得到一致赞成。遵义会议的参加者伍修权后来总结说:“客观地讲,促成遵义会议的召开,起第一位作用的是王稼祥同志。”
  张闻天对促成遵义会议的召开,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从酝酿期间,他便同毛泽东商讨了如何批判错误的军事路线,并已经事先起草了会议的决议。
  主报告、副报告和反报告
  遵义会议还是由党的总负责博古主持,他坐在一张长条桌子中间的位置上。别的参加者也没有名单座次,随便找个凳子坐下。这次会议的内容,是解决燃眉之急的军事路线问题,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教训。
  博古首先发言做了“主报告”,虽然对军事路线有所检讨,却主要强调客观原因,把失败归咎于国民党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接着,周恩来做了“副报告”。他为人一向谦虚,以自我批评的精神主动承担了责任。这时李德坐在门旁边,垂头丧气,人们形容他是“处在一个被告位置”。
  “主报告”和“副报告”完成后,张闻天首先发言。他根据事先与毛泽东、王稼祥共同商量好的意见,做了一个系统的“反报告”,批判了博古、李德从反“围剿”一直到长征出发后的错误军事指挥。这一发言,马上引起会场上多数人的同感,会场气氛马上改变。
  只有一人支持博古
  毛泽东过去参加会议时,一般总是先听大家的意见,再做结论性总结。在遵义会议上,他在张闻天做“反报告”后就马上发言,据与会者回忆讲了大约一个多小时。他的发言着重批判了“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和在各方面的表现,如防御时的保守主义、进攻时的冒险主义和转移时的逃跑主义。毛泽东特别针对李德的瞎指挥说:只知道纸上谈兵,不考虑战士要走路,也要吃饭,也要睡觉,也不问走的是山地、平原还是河流,只知道在地图上一划,限定时间打,当然打不好。他还列举一、二、三、四次反“围剿”胜利的事实,批驳了用敌强我弱的客观原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作辩护的观点。毛泽东的发言反映了大家的共同想法,受到与会绝大多数人的热烈拥护。
  毛泽东发言之后,王稼祥接着发言。他在会上率先明确地提出应由毛泽东指挥红军。周恩来也再次发言表态,认为毛泽东对博古和李德的批评是正确的,并提议毛泽东任红军总指挥。朱德、李富春、聂荣臻、彭德怀等人都发了言,林彪却没有明确表态。从到会的二十余名领导人的态度看,只有一人支持博古的意见。
  在会场上,伍修权一面听着大家对李德的批判,一面翻译给他听。李德本人只是一支接一支地抽烟,最后神情沮丧地为错误做了一点辩护,说自己本来只是作为顾问提提建议,是中国同志自己搞坏了。不论最后的责任由谁负,此前的军事指挥错误却已是会上公认的不争的事实,改变领导也就成为必然。
  【点评】根本改变在遵义
  在遵义会议之前,通道会议、黎平会议和猴场会议已经开始纠正错误的军事路线,然而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在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在通道、黎平、猴场召开的会议,只解决了进军方向和行动路线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反思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军事领导的路线问题。遵义会议通过的决议,指出临时中央犯了军事路线的错误。明确了这一点,会议才能做出决定:“彻底纠正过去军事领导上所犯的错误,并改善军委领导方式。”正是在此基础上,此前的几次会议都没有解决的组织领导问题在遵义会议上得到解决,并就此逐渐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第四章 指明方向(1)

  ——遵义会议之谜(下)
  几十年间,对遵义会议已经有无数理论文章和文艺作品做了称颂,史书中差不多都一致说,会议树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从而成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然而到了1982年,中央档案馆发现一份当年政治局委员陈云在会议结束后的笔记。从中可以看出,会议期间,党中央总负责博古的职务并没有被撤销,会议决定周恩来是军事上的最高指挥者,而毛泽东作为周恩来“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有人阅读这份第一手记录后,对传统说法提出了一些疑问。不过深入进行研究,仍可看出,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确立领导地位一事,是可以肯定的。
  陈云笔记留下准确记载
  由于长征期间的特殊环境,中共中央要求涉及核心机密的内容不留只字片纸,以免在征途中遗失落入敌手,遵义会议做出的组织方面的决议没有留下记录。后来的参加者都是靠回忆来记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众口一词的说法是毛泽东从此树立了领导地位,不过对职务安排的情况却说法不一。到会者大都记得,王稼祥、周恩来先后在会上提议,毛泽东应该出来担任党的领袖,毛泽东却以身体不好推辞,后来是张闻天接替博古担任党的总负责。
  不过在共产国际保留的中共档案中,却留下重要的第一手材料。在中苏关系非常友好的1956年,苏共中央把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留在莫斯科的全部资料送交中共中央。1957年1月中共中央档案馆将这批数量达几百箱的档案运回国后,原想提供给党史研究部门,然而国内随即出现了反右斗争,接着政治运动不断,这批档案就没有供研究使用,只供少数人用于搞“专案”。
  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档案馆才组织人清理这批从苏联运回的历史文件。1982年,清理人员在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文件中发现一份没有署名,也没有成文时间的手稿《(乙)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经参加过遵义会议的邓小平、陈云、杨尚昆、聂荣臻等辨认,是陈云的笔迹。
  陈云这个笔记本,是对遵义会议最权威的第一手记录。陈云拿到笔记本后回忆,这是会后一个月内所写,准备传达使用,内容无疑是准确的。几个月后过了泸定桥,他离开了红军前往上海并转赴苏联。根据陈云的这一笔记,遵义会议决议主要有四点:
  (1)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
  (2)指定洛甫(张闻天)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
  (3)常委中再实行适当的分工;
  (4)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决议上写了“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意思就是说领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