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光绪中华-第5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此可见,尽管“济远”在设计上存在诸多问题,但并非德国人故意为之,在那个缺乏成例,一切都在摸索的探索阶段,对于这些全新的军舰形式,谁也无法肯定判断究竟孰是孰非。而且,德国是首次建造穹甲巡洋舰,设计上“本未尽善”,伏尔铿船厂也坦率地承认了这点。 
  除覆盖机舱顶部的“龟甲”形装甲甲板外,“济远”露炮台的装甲围壁采用了厚达14英寸的钢面铁甲,为安装在其中的火炮的炮架及传动装置提供了坚实的防护,露炮台上扣着的闷罐式穹盖炮罩的厚度和“定远”级军舰的一样,厚度较薄,仅有1。5英寸,虽说这个厚度对于抵御小机关炮的攻击已经够了,但谁能保证战时敌方只用机关炮攻击这个炮罩呢。同时,和“定远”级军舰一样,穹盖炮罩具有“药气密闭”的弊端,对瞄准、射速都有极大妨碍。“济远”另外一处采用装甲保护的部位是司令塔,这是战时操舰和军官指挥的场所,但装甲厚度仅为1。5英寸,而且可能是出于避开前方巨大的主炮台遮蔽的考虑,“济远”的这座防护较薄的司令塔,竟然破天荒地被高高安置在飞桥之上,虽然这样可以获得良好的观察视线,但将如此重要的部位大面积暴露在外,难免埋下安全隐患。但是如回想到“济远”那类似于蚊子船的舰体布置,这点倒又不难理解,因为蚊子船司令塔的位置也大都在那个部位。 
  作为19世纪中后期一艘较先进的军舰,“济远”舰烟囱后部的军桅的桅盘里安装有1盏照度为20000枝烛光的探照灯,这座桅盘是“济远”舰的了望平台,但是设置于烟囱之后,军舰航行起来,滚滚浓烟难免要把桅盘变成热腾腾的笼屉,里面工作的水兵难免会用些恶语来形容这艘军舰的设计师。“济远”舰舱内装有80盏电灯,为各工作岗位提供照明,另配有8具淡水柜,其蒸馏系统生产的淡水每日可供应百余人食用。整体而言,这是一级尚算先进的军舰,其武备系统、穹甲样式都属可圈可点之处。1883年11月2日,“济远”舰顺利下水,并于次年的9月7日完成航试,如期交船。只是因为遇到中法战争爆发,被迫和“定远”、“镇远”一起滞留德国。 
  在建造过程中,随着进度不断深入,而逐渐暴露出来的一些设计上的弊端,成了李凤苞和李鸿章的心病,因为在当时四处暗藏漩涡的官场上,任何一点不谨慎,都会变成敌对派系手中的把柄。不出所料,新式巡洋舰的推销失败,使得赫德大为恼火,“济远”的订造并未躲过赫德的眼睛,很快这个英国人便捕捉到了“济远”设计上的一些弊端,随后即无限放大,不断夸张,和李凤苞当年批评他推荐的军舰一样,赫德也将“济远”说得一无是处。身处北京,深谙中国官场之道的赫德,利用其在中国官僚***里的关系,开始反击了,直接经手、接连绕开赫德购买铁甲舰、巡洋舰的李凤苞,成了赫德想整死的对象,当然,潜台词是要让李鸿章难堪。 
  很快,“济远”还在德国建造之时,北京朝廷里,许多原本对近代军事知识一窍不通的清流文人,都突然变成了军舰专家,奏章纷上,矛头直指李凤苞。先是称其订购的军舰质量低下,进而又出现了李凤苞收受巨额贿赂的传闻,“……自海上喧传,直抵都下,人人骇异,咸谓苟非李凤苞勾串洋人侵蚀肥己,必不至船质与船价颠倒悬殊至于此极……”,随后又出现了更为荒唐的批评,因中法战争导致“定远”与“济远”级军舰滞留德国一事,竟也成了弹劾李凤苞的口实。尽管李鸿章在努力澄清事实,为部下呼吁,但众**腾中,舆论已为文章天下的清流党控制,身处德国的李凤苞百口莫辩,最终被撤职回国。赫德估计此时要吟诵西方那句名谚了,“谁能笑到最后,才是笑得最好”。 
  继任驻德公使许景澄抵达德国后,受命检验了前任订购的3艘军舰。“定远”、“镇远”质量毫无问题,“济远”的建造的质量也并无问题,只是设计上确实存在缺陷,之后在许景澄交涉下,都一一尽量做了弥补。 
  1885年6月11日,中法战争结束后的第三天,清政府下谕,命令滞留在德的“定远”、“镇远”、“济远”3舰从速回国。经补给、雇佣水手后,7月3日,驻德公使许景澄在德国基尔军港举行仪式,为3舰送行。“济远”悬挂德国商船旗,由雇佣的洋管驾恩诺尔和德国水手驾驶,跟随“定远”、“镇远”驶向大海,踏上回国路程。回程时“济远”舰还搭载了250颗210毫米与l50毫米炮弹,以及3500颗小速射炮炮弹,这批弹药中的很大一部分在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时还有使用。 
  似乎命运有意捉弄李凤苞和这艘穹甲巡洋舰,“济远”回国的路程恶运连连。进入地中海后不久,“济远”的机器即发生故障,被迫与2艘“定远”级军舰分离,单独滞留在马耳他修理。几乎半个月后,才草草修竣,匆匆启程追赶,但路上又遇到煤舱太小,燃煤不足的问题。及至快到祖国之时,机器在新加坡又发生故障,再度停轮修理。 
  经历如此一番周折后,“济远”在北京朝廷里越演越烈的置疑乃至责难声中,于1885年10月31日驶抵天津大沽,并于11月8日完成升旗入役仪式。天津镇总兵丁汝昌及津海关道周馥等人登舰检查、验收,发现问题并没有朝里清流人物说得那般夸张,遂作了详细报告和说明:“济远”舰的主要问题在于机舱较窄,但是吃水浅、航速高;而关于煤柜虽小,仅能装煤270吨,然以每日30吨计,可供8天之用,与“定远”级军舰煤舱载煤600吨,每日用煤60余吨相比,“其用意无甚悬殊”,认为“济远”舰“实为新式坚利之船”。李鸿章并不放心,更是于3天后赶赴大沽,亲自检验了“济远”舰,方才定下心来。 
  但事情并未就此平息,言官们仍不肯放过经手购买“济远”以及“定远”、“镇远”的原驻德公使李凤苞,毕竟敲山震虎是件非常快意的事。虽然李鸿章对这位老部下施以援手,将李凤苞调入北洋海防,办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等事,但终因劾章不断而被革职。中国近代这位突出的军事科技人才,从此绝缘官场,孑然一身回到老家江苏崇明(今属上海),利用在欧期间接触到的近代军事知识,潜心著书,编撰、翻译了《克虏伯炮说》、《艇雷纪要》、《铁甲船程式》等一大批近代军事著作,即使到今天,这些书籍仍是用于了解近代世界海军技术发展的一手宝贵材料。1887年,因长期心情郁闷,加上积劳成疾,李凤苞在悲愤中逝世,年仅57岁。
  “聪明谙练”的方伯谦
  归国后不久,协助驾舰来华的德国官兵即被遣散回国,一位中年的中国海军军官成为“济远”舰首任管带。 
  方伯谦,字益堂,福建闽县人。与北洋海军中的许多中高级军官一样,都出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饱受外患袭扰的时代。他们中很多人的童年,都是在父辈讲述的洋人坚船利炮的故事中渡过,都曾亲身感受过中国社会门户洞开下的痛苦变化。1867年,年仅13岁的方伯谦和许多小同乡一起,成为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院——福建船政后学堂的首届学生,古老中国建设新式海军的重担落在了这些孩子瘦弱的肩上。今天我们无法推想,迈入这座中国海军殿堂时,这群孩子们心里到底是怎样一种感受。在科举入仕被认做正途的时代,他们心中是否会充满了对海上生活的憧憬,以及对海军职业的崇拜呢。大海彼端,纳尔逊12岁走入蓝色,最终成长为海军之神的故事,会在这些孩子们的心中激荡吗? 
  按福建船政学堂的章程,新生入校后首先接受的是海军基础知识的培训,期间每年除了端午、中秋、春节三个传统节日外,再无其他休息日。如此紧凑的教程安排,一切是为了让这些孩子们早日成长为国家海防的栋梁,成为中国的纳尔逊,对起跑落后的中国海军而言,时间实在是太紧了。通过严格的学院学习生活,这批孩子们大都以优秀成绩毕业,出色地掌握了作为海军军官应具备的理论知识,这使得中国近代海军建设事业的领导人物沈葆桢、李鸿章大感欣慰。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海军军人,还需要到大海上去接受惊涛骇浪的磨砺。 
  1871年,方伯谦和刘步蟾等同学被派上了福建船政水师的风帆训练舰“建威”号,扬帆出海,开始北起渤海湾、辽东半岛各港,南至新加坡、槟榔屿的海上实习生活,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