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光绪中华-第4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这次由于时间紧迫和突发性地关系。中德之间的合作内容并没有详尽的展开,包括两国海军在未来的某一天对亚洲地英国海军的军事合作内容。其实德国人不提倒也好,说实在的,在这样两个远隔万里的军事大国间的战略合作内容好,但是一旦牵扯到战术方面地合作。其实做起来远没有想的那么简单,而且具体的内容也并没有那么多。
所以,能在技术方面多敲点就多敲点,将来是否要将军队投入到德国人的计划内,投入多大的规模。这都是未定之数,德国不提,我们也乐得如此。
中俄之间的军事冲突还没有达到残酷的程度,事实上我也一直在控制着这一点,如果中俄之间立即爆发倾国规模的战争地话,那么整个世界的安全体系将立即崩溃,我为之准备许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将在半年之内全面展开。而这一场大战,是我等等了许久的机会。帝国的疆域要扩大,帝国的利益线要铺垫完成,帝国的体系要在战后迅速确立,帝国将要利用这一次机会,完成一个区域性强国到世界性强国的完美蜕变。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中国和态度未明的美国就将是未来世界中的两个主宰者,所以,为了应付将来的局面,欧洲也要铺好路。
总之,这是一个到处是利益,也到处都有危机的机会。
而为这场战争准备的军事,工业,民生,民智,国体变更的准备工作,等方方面面的东西都已经铺的七七八八了,而这场战争的全面爆发,还能给我个一年半载的时间空间么?
中俄的低烈度边境战争目前只有英国一个调解者,而且是一个已经面对失败的调解者,我相信从内心深处讲,英国人无比的希望立刻消灭东方这个不听话又有点无赖的国家,但是他们必须重新做好战略准备,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同时对德国和中国这两个强国开战,他们必须做好选择,而我希望他们的选择不会是我。我有把握。
把握的由来是那位对国际事务越来越有兴趣的罗斯福总统,当然,这次任务是由远在美国就读于纽约大学法学系的皇三子溥夏完成的,在通过私人渠道向罗斯福总统述说了中国对俄国开战后他自己的无奈后,看上去极是爱好和平的溥夏婉转的向罗斯福总统提出了他的请求,为了帝国,为了和平,请罗斯福总统在合适的时机介入中俄之间的调停,他将以中华帝国皇帝陛下第三子的名义保证,皇帝陛下一定会非常尊重美国的意见。而所为合适的时机,当然就是希望美国首先派遣一个观察员到北京去等待他的指示行事。当然,罗斯福总统需要给予这位观察员一定的权限才行。
我的安排就是在实现初步战略目标之后,采用打打停停,停停打打的方式来拖住俄国,并一直拖到革命的发生,到那个时候,美国这个中间人的出现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什么我会在对俄国皇室的态度上出现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这既可以给美国面子,也可以在国民和军政系统中树立美国的威权形象,这对于以后的政治变数是很有需要的。
当然,如此行事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在英国即将要展开对美国的站队攻势的时候,与美国建立起一定的政治互信,如果美国像真实历史那样在战争后期站到英国一边,而我的国家也需要做出转变的话,这个转变也有了理由。
这些都是预想中地事情,事实上我的西进计划的第一阶段目标仍然没有实现。虽然只要我愿意,王士珍地部队应该可以在三个月内完成目标。但是俄国的态度还没有明朗,他们是否要在那片土地上与中国拼命。这还是个未知数。
一切还都在两可之间。在选择了与德国的合作之后,帝国军界的士气大振,长久以来的摇摆政策让他们等的都有些心焦了,如今他们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这是有益地一方面。而弊的方面也很明确,在军方求战心和扩张倾向越来越严重地时候,我要加大力气去约束他们按照我的路子走。全国必须有一个指导思想那就是我,否则帝国就会在若干年后走到今天的俄国这一步。四面皆敌。
随着英国人的黯然离京,大英帝国也许是最后一次地外交努力宣告失败,虽然中国方面由皇帝亲自出面接见并安抚了他们的外交人员,委婉的向他们坦承了中国的难处。但是失败毕竟是失败,他们看上去都有些无精打采。
无论他们如何反应,这都是以后的事情了,当前地要务就是战争和戒备,动员。储备,积蓄力量
在191O年的时候,中国的意图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中俄边境的冲突看上去也只是由西伯利亚蒙古移民问题引发的边境战争而已,虽然中国对中亚的进军会引起一定的怀疑,但是在反复的蒙古人问题地强调下,我相信这种意图还能够被隐蔽一段时间。而且,各个国家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完成总动员。德国和英国将会是第一个完成动员的国家。
到了下半年9月塔什干终于被攻克纳入中华帝国版图的时候。这层面纱终于被揭开了。
在9月27日,中国军队进入塔什干九天后,英国和法国同时宣布了一项重要的军事合作协议,英国将在本年度内从本土调集十五个师的陆军部队进入法国。而从欧洲传来的消息表明,早在六月份的时候,法国境内已经起码有五个英国陆军师了。在印度北方,十数个印度师已经开始了密集训练,从西线部队的战报来看,他们已经能够隔三差五的在天空中看见英国的飞艇了。王士珍向北京征询是否可以对有大英帝国标志的飞艇开火,理所当然的被我否决了。只要英国人不动,我们绝不开第一枪。
而德国方面也在西线开始集结大批部队,并在英法宣布协防协议后的第三天,宣布了一项新的征兵法令,法令详详洒洒数千文,其实就可以浓缩为两个字——“强制”德意志帝国已经关闭了本国公民向外移民的大门,特别是适龄青年。
奥匈帝国和保加利亚,土耳其紧跟其后,他们也紧接着宣布了征兵法令,整个欧洲都在扩充着自己的部队。他们不会想到在几年之后,全欧洲的军人总数将达到现有数字的五倍以上。
如果说以往的历次危机都是小打小闹的话,那么这一年,几乎整个欧洲都已经开始看见死神正在慢慢抽出他的镰刀。
印度师在继续向北靠拢,距前锋部队报知,随着时间的推进,英国军官指挥下的印度师已经越来越频繁的出入他们的视野,如果朝廷再不明确谕示的话,西进杜尚别的任务将十分难以完成,因为英俄毕竟还是盟国,如果英国要为俄国协防杜尚别的话,那么与英国人开战将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于是进攻杜尚别的任务被暂时终止了,(其实应该叫布哈拉,为了阅读习惯问题,以下一律改称杜尚别。此例。)这是个新情况,在英国的反应烈度上,我似乎有些低估了英国对于印度安全的重视,而且,到了下半年的时候,随着西伯利亚蒙古移民问题的渐渐冷却,这个理由似乎也渐渐不能糊弄人了。
所以,还是有必要让英国人见识一下实力了。
191O年11月1日,王士珍麾下大军抵近到距杜尚别四百多公里的俄军弃守城市撒马尔罕,并以明电向北京请求进军命令,并同时明发给随军各报记者。在一个多礼拜的宣传攻势后,帝国陆军部尚书载洸获任新职——总理陆海军大臣。这个新设职位也就是洋人所说的武装部队总司令一职,所有的军事事务以后在形式上都将由他决定。
随着新职位的增设。全国各部队也接获命令,各部队地称呼全部由军镇协标营连排伍改为军事旅团营连排班,团练。民兵改预备役称谓。(可以理解为我为了方便后面叙事,其实没必要改。)
为了庆贺醇亲王载洸履新,并庆祝帝国陆军攻克撒马尔罕,北京在11月9日举行盛大阅兵,驻京近卫第二军和近卫军,加上在京的帝国陆军大学,近畿的保定陆军士官学校学员等三万余人参加了阅兵式。我和载洸俱是身着戎装,加配皇家绶带。骑着马,擎着指挥刀先后检阅了各军兵种,天上陆军航空队和飞艇部队也适时地飞过,配合地面上的各种轻重武器。精神焕发的军人,整个北京都陷入了狂热的气氛之中。
在南方,陆军第二一九师和二二零师,二二一师等四个师加上广西省预备役部队总计七万五千人完成了长途奔袭演练,并进入了称藩的交趾国也就是越南北部东京大区的新独立藩国境内。与该国军队两万五千人合兵,统一由两广总督孚琦指挥,当然这只是名义上的,年事已高地孚琦很快就要致仕,目前的指挥权实际是落在了以两个少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