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光绪中华-第1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以后长大了,除了满口仁义道德外什么都不会,怎么存身这新政下的社会呢?
而数十年来,从未有过像如今这样多的大批外国人的涌入,也在相当的程度上渐渐的影响着这个沉睡了几千年的帝国,观念的巨大差异使得国人在生活习性上也有了许多的改变。各地的地方报纸上,那种悖逆了过去的传统的报导屡见不鲜,教化部在这方面也作了许多的工作,沿海省份的报纸上,新儒与旧儒之辩常常成为文化人之间的热门话题。
但是,这一年全国最轰动的案件,尽然不是出在受西洋影响最大的沿海省份,而是出在了湖南。今天朝会上便有这件案件的朝议,事后留下孔令贻,一来是朝鲜日本的事情要他去办,二来也是为了这个案子。
案情是这样的,湖南一个县,有一个年轻人,因为家庭琐事与老母亲起了纷争,竟然动手打了老母亲。被宗族扭送到了官府,知县闻之羞愧难当,草草收监层层上报后,便与学正一起以教化无方自行弹劾,以罪身暂署政事,同时主动辞职的还有吏员十余人。报到府治,知府辞职,湖南巡抚等省一级民政和教化官员也上表请求降级。当地县里已经主动将县城周围的土墙矮了三尺,以示无脸见人,同时省里学台衙门也宣布了初步处理结果,该县三年内不录任何生员。(这是清末的真事,在这里用一个例子来古今对比一下,如今的事情就不说了。一个看似不相干的例子来看清末的民风,那些催我赶紧民主的,再给我一点时间吧。)
报到朝廷,刑部的意思是该人流配,遇赦不赦,死后不得入宗祠。该县主管官员就地免职,永不叙用,知府以上,各降三级听用。报到我这里,我以一个后世者的眼光看,处罚似乎有些重了,这个人的一辈子,基本上就完了,不管他到哪里,没有人会看得起他的。但是考虑到新政对旧文化,旧道德观念的冲击,这种事情的第一例,绝不可以轻纵,不管追求什么,追求强国也好富民也好,什么时候也不能丢下道德。于是下旨,此事公布全国,着湖南学政衙门及教化司全体轮流侍奉该母亲,断不容悖逆伦理之事。
谈完这个案子,一顿简便的午餐也算是吃的七七八八了。乾清宫宫殿雄伟,几百年的古建筑了,自然有一股凉气,所以虽是这夏日的午后,倒也不觉如何燥热。加上寇连才招呼人运来几桶冰块,镇在殿脚,更增凉爽之意。
喝了一阵茶,便继续上午的议题,那头电报局的人也送来日本及朝鲜的最新战报,聂士成部已经完成对福冈的合围,同时左宝贵部也已经准备渡海。朝鲜的局势依旧有些混乱,东学党被收编的部队越发地不太安份,甚至出现了几十个人图谋哄抢清军军火库的事情。被袁世凯下令当即击毙十几个的时候,全奉准正与袁世凯谈笑风生的喝茶。
“总之,你们这几个人,朕视汝等为腹心,像孔令贻容闳等人,似乎手头办的事与这场战事不甚相干,但是朕早上一说,还是相干的嘛。所以,如今这对外用兵之际,万事都要为这场战事服务。”,我看着一直看上去不太精神的奕忻道:“恭王近来辛苦,年岁比李鸿章还要小些呢,看上去却总是不太清健。寇连才,记下了,着太医院每日派两名医正到王府给恭王看着点,该用的补物,只要大内有的,尽数支用。”
“奴才叩谢皇恩。。。”,我连忙抬手止住道:“恭王你就不要谢了,今日看上去气色总是不好,是担心着载滢吗?不用,载滢他很会办事,朕很放心着他。他去西洋,朕看是挑对了人,看西洋的报纸,对我中华很有好评嘛,这也多亏了他替朕笼络的那个英国记者呢。报纸这里头名堂多,一样的事情,先说后说那就不一样,载滢办洋务,朕看比你恭王也不差了。”
“皇上缪赞了。载滢性子终是有些浮。”,奕忻越老越是恬淡,听我夸他儿子,也并不显得如何高兴又或者是惶恐,微微一笑道:“皇上给差事给他办,是对他的抬爱,办好了是他的本分,办不好该怎么惩治就怎么惩治。依奴才看,近来他的差事多了些,远东公司他办着,洋务他办着,军械进口的事宜他也办着,奴才这旗务上的事情他也帮着点,奴才的意思不是替他表功,是说他的才情不够,未必办得了办得好那么多事情。皇上,奴才也想替他辞掉一些差事,这孩子,太浮,奴才总担心着他办砸差事,皇上降罪下来是他应当的,给江山社稷添乱子,那可就是万死莫赎了。”
一阵话说得我眼眶微湿,从古到今,当真没有见过如此为国家想而不为自己儿子想的,换到不论哪个年代,身居如此高位,哪个不是把自己家的小孩往肥缺上插,能多捞不捞,别人不骂,自己也会对着镜子骂自己吧。
他说的也有些道理,载滢这个历史上早死却在我这个时代里未死的贝勒爷,到底有怎样的才华潜力我真的无从估计,但是从我对他的观察来看,他的能力足够的强,只是性格的确是知子莫若父,跳脱了些,沉稳不足。但是年轻人,太过沉稳反而叫人害怕。
不过看旁边几位阁臣的缄默,看起来载滢的确在人际方面需要做些改进了,照理来说,这时候应当会有几个人出言帮他说上两句的。也许,他的差事的确太肥太多了点。
我点点头道:“载滢的差事,朕心里有数,恭王你也不用太为他担心,朕看他经了一事打鬼门关打了个转之后,好不少了。近来办外交,马上也要着手让他去办谈判的事情,他的那声贵介气不堕我中华天威。如今他去西洋,也是朕给他历练的机会,人面上熟一点,将来说话总方便些。他的事情,朕自有安排,恭王你就不要多担心了。”
奕忻微展笑颜,拱手道:“皇上教诲的是,儿孙自有儿孙福,原是无需奴才多想的。其实奴才说这个,也是有另外一层意思,奴才自年轻起,常在思索这江山社稷之根本,奴才愚见,治江山说到底乃是治人。秦汉相替,虽未见史载实数,黎庶横死,总有数百万之数。两汉交替,两晋五胡十六国,死伤数千万以计,奴才读史思之,想来亦有此一念,彼时体制,居官者世家门阀,两晋时更增以貌取才之弊。中华何代不是人才辈出?朝堂上没有个人才选拔使用机制,这些遗漏于野的雄才,便要徒生出许多是非来。这个,是取士不足的弊端。而至唐太宗开科举,笑曰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然不过三数代,所取之士坐大,反危及社稷,安史一乱,国家丁口骤减四千万,至唐末藩镇割据,国家之大不幸也。至宋亡,六千三百万余百姓亡于兵火,何也?兵制不调也,人不能尽其用,朝廷不能信其忠,和能不亡?又至本朝入关,明光宗泰昌年,国家丁口五千一百余万,至我朝世祖,丁口仅余一千零数万。宋明之败亡,依奴才愚见,均是人不能尽其用,加之国家糜烂,安有不亡之理?”
依理说,他这番话很是有触霉头的嫌疑,不过他地位尊崇,又是在讲前朝的史实,众人也都知道他定然有什么话在后头,都是静静的听着他的读史心得:“至陛下亲政之时,奴才说句大逆不道的话,本朝若不奋发,恐怕难能熬过半百之数。祖宗常说,天下安有万世不灭之世?虽说有理,但是我们做子孙的,谁甘心这基业败在自己手上呢?如今西风东渐,民风民智渐开,民间实在藏龙卧虎啊皇上。奴才说了这么多,根本就是一条,要有个法子使人尽其用,我不用之,敌必用之啊。”,抬眼看了一眼李鸿章:“少荃,今儿我说这么多话,也是由你用私人腹心掌国家边事有感而发,若是你我,这殿内几位同僚,都只用私人腹心办差,如今天下四万万臣民,有才有心之辈不知几何,此辈何以出头?国家不用之,然资敌以人么?少荃,今天是有感而发,这数十年来,看得多了,年轻时不想多言。如今年纪大了,也没什么好讷言的了,都说出来给皇上圣鉴,死也无憾了。少荃公千万别往心里去。”
李鸿章老脸通红,向我拱手道:“皇上,臣今日闻恭王教诲,诚胜读十年书。与恭王一比,臣当真是无颜面君了。皇上,臣奏请待战事一了,便请皇上御赐圣旨,颁行《大清兵役律法章程》,行西式兵制,臣已经拟制完毕,隔日当尽速进呈御览,臣过往真是私心作祟了,恳请皇上严加责罚。”
尽管我知道李鸿章这番话不会是百分百的发自内心,但是很显然,翁同龢以两朝帝师之尊致仕归家,甚至还被皇帝说出“赐九锡”这样诛心的话。李鸿章再自信也不会以为这仅仅是翁某斗不过他李鸿章所致,加上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