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将血-第7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西夏,金国打打停停这么多年,大秦上下头好似一次见识认清了这位邻居的无耻和软弱。

    即便是李圃也想,若是没了大秦,中原是不是早就满地腥膻,重演了五胡乱华时的惨象了?如此中原汉家之诸侯,一战不成,便卑躬至此,比之南唐一味自尊自大,还要让人觉着不可思议。

    没想到的事儿,自然便应对仓促,众人商议良久,也是众议难调,有人以为,有潼关天险,无论后周还是金人又能如何?不予理会便是,这是守成之议,赞成之人殊少。

    有人则以为,数年之前,与西夏相约伐金,西北自此战事消弭,大军战于河中故地,大败金人于汾水之畔,大秦这才能全力伐蜀,一扫大秦百年之颓势,而今金人,西夏相峙于云内,战事绵延,攻伐惨烈,而后周趁我伐蜀之时,陈兵江上,欲行不轨,不行惩戒已是无奈,若与之盟好,何以对前方将士,何以对天下煌煌众口?这是连战皆胜,野心膨胀的,说话有些说不到点子上,附议之人也少。

    还有人将远交近攻的故事又拿出来反对与后周结盟,殊无意,让人觉着提议那位多数是没有自己定见的,自然没人置喙。

    而多数人,都是同意与后周结为盟好,但这盟怎么个结法,又能从中为大秦得到多少好处,众人之意也是不一而足。

    其实归根结底,是大秦百多年来,东挡西杀,却从未曾跟人结好,即便是数年之前,和西夏议和,也不过是打来打去,谁都奈何不得谁,而金人压迫甚急,又有赵石这等异数中间搅合,这才仓促定下和议,相约攻金,要说有多少约束力,谁也说不清楚。

    这种情形之下,后周这种诚意十足的结盟方式就让秦人感到有些无所适从了,大秦可不像后周,和金国的和议,大大小小,零零碎碎加起来,起码已有十余次之多,自然是经验十足,也难怪大秦上下觉着有些难以应对了。

    所以,商议了数次,但结果却是实难让人满意,主张结盟的虽是多数,但到底该提些什么条件,从中能得到什么,又会有哪些麻烦,也真真让大秦这些治政良才挠破了头皮,说到底,还是贫儿乍富,和诸国交通太少的缘故了,而大秦僻处一隅,也实算不得泱泱大国,难免有些锱铢必较的小家子气,又丝毫没有一点外交总是以实力为基础,实力足够时,可轻易撕毁和议的想法念头,换句话说,就是过于实诚,大有盟约一定,便不能轻易违之的意思,实际上已是走进了一个思想误区里面了。

    但皇上问起,就算商量的不怎么样,却也要拿出来说一说的了。

    “臣等以为,可与之结为盟好,然细节之处,尚需谨慎斟酌,所以。。。。。。。。。”偷眼瞧了一下皇帝陛下,见陛下并无异色,这才硬着头皮接着道:“臣以为,如今我大秦兵威之盛,主客之别已分,又非急务,当三思而后定才是。”

    听他说完,景帝李玄谨已经皱了皱眉头,分明就是拖延二字罢了,让他有些不满,但李圃不像杨感,一些话总是拐着弯说出来,听着让人舒服,但回去细想,又能从中琢磨出许多其他的意思出来,这就让他感到分外别扭了。

    觉着帝王面前,功过是非,虽不能泛泛而论,然你杨感世受国恩,难道朕面前,就不能说一句真心话出来?总是拿些好话来糊弄朕,将朕当成了什么?三岁小儿吗?

    这也是他对此等老臣不满的缘由之一了,而李圃不同,此人说话做事,颇多刚直之气,难得的是,为官多年,却还是一副有什么说什么的性子,偏偏又有惧内的名声,有许多人私下里,都称之为呆学士,若非其精通政务,为政之时又为公正,身后又有李家支撑,这样一个颇多侠气的人物,断不会走到今天的位置上来的。

    但到了景帝李玄谨这里,这些短处却又都成了长处,所以几年间,不但将户部整个交给了他,如今是有意任其为同门下平章事,接任杨感之位,可谓是荣宠备至,朝中无人能及的。

    所以若是旁人说出这么一个主意来,也许景帝这里刻薄之言早就喷薄而出了,但此言是李圃说出来,景帝李玄谨却只是皱了皱眉头,平静的道:“此事确实不急于一时,可容后再议,但诸卿下去不可怠忽,总要拿个像样的章程出来的。”

    这就是轻轻放过了,李圃虽有些羞惭,但其他人却只有又羡又妒的份儿,看来杨相之后,就是呆学士为首了。

    不过和他们想的其实不太一样,此事虽然是第一个被提出来,但景帝李玄谨心里,对此事却并没有多少上心的意思,和后周和与不和,他看来无足轻重,即便是结盟又如何?西夏翰漠之地,得之无用,蜀地战事平息之后,他的目光俨然已经转向了东方,是女真,还是后周?

    从潼关出兵,面前便是宛洛之地,自然是后周首当其冲,但金国侧,颇多掣肘,还需思量。

    不过挥兵东进,定鼎中原的念头平定蜀中之后,便如同燎原的烈火般他心间不停的燃烧肆虐,帝王的野心一旦升起,便不可遏制,平常人**太多,反而多数时候有些找不到目标,但身为帝王,他们有着天然的**,那边是疆土,大大的疆土,这种天生的**几乎深刻世间每一位帝王的骨子里,让所有君王都抗拒不能,就像是农人对田地的渴求,商人对金钱的追逐一般无二,这既是帝王的使命,也是帝王们大的动力所。

    都说屁股决定脑袋,放景帝李玄谨身上也再恰当不过,现他还有些摇摆不定,他清晰的明白,两场战事,让大秦也已到了极限,再开战端,是不能为,也是不可为之事,休养生息数年,等到将整个蜀中都纳入大秦掌中,兵强马壮,粮草充足的时候。。。。。。。。

    一纸盟约算得了什么?大秦兵戈所向,定然能创下一份万世不移之基业,帝王的心胸和志气这一刻浓烈到了极点,他胸中沸腾翻滚,无止无休。

    要不怎么说呢,帝王是无情无义,无信用可言,虽然每一位帝王,都小心的粉饰着自己的一言一行,但遍观任何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你就会发现,对帝王的这个评价是多么的中肯了。

    大殿当中群臣战战兢兢,而谁也不知道,高踞于上,郑重其事的交代他们慎重缔结盟约的皇帝陛下,却是丝毫未将那一纸盟约看眼中,未有一点真心与人结好的心思的。。。。。。。。。。

    只见景帝李玄谨平静的挥了挥手,立即便有太监上前将龙案之上的几份凑折捧了下来,传给座众人。

    “此为兵部左侍郎,军前巡阅使李严蓄所奏,众卿都仔细瞧瞧。。。。。。。”景帝站起身来,浑身轻松左右走了几步,笑道:“李大人出京已有两年,百战之身,远蜀中战乱之地,却还想着为国分忧,实难得,方略朕已览过,只觉句句都是真知灼见,满眼皆是谋国之言。。。。。。。。朕有意调其回京,入枢密院为枢密副使,卿家等回去议议,看此举是否妥当?”

    众人都是聚精会神的看手上的奏折,闻言心中却都一惊,枢密副使?李严蓄要复起了?三年前的许多事众人可都是历历目,李严蓄党附太子李玄持,做了许多手脚,当今圣上执掌兵部的时候,是处处掣肘,没想到还能翻身。。。。。。。。。

    尤其是李承乾,抬起头来,脸色变幻,显然是吃惊到了极处,枢密副使一直空悬至今,兵部几乎所有人都以为已是尚书大人的囊中之物,他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枢密副使之位,向来也是给兵部准备的,如今入了枢密院,再过上几年,枢密使的职位也不是不可能琢磨一下,毕竟现的枢密使汪道存与杨感交从甚密,圣眷上没法与他李承乾相提并论。。。。。。。。

    到那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又是年富力强,如杨感般再把持枢密院十年二十年都是有可能的。

    而今。。。。。。。。这又是哪一出儿?事先未收到半点的风声,想到这里,李承乾是通体冰凉,之前那点志得意满皆都烟消云散,再想到,蜀中之战风波迭起之时,兵部上下束手无策,自己虽是竭所能,但终也不过是将兵部上下稳住而已,这点微功又有什么好得意的?是不是陛下借此表达对自己的不满?还是陛下对自己的才干有了疑虑?越想越深,也越想越乱,瞬间便是方寸大乱,几乎想着马上站起来反对此议,不过到底还有些理智,没有做出蠢事。

    殿中群臣也都愕然,有的细看手中奏折,一目十行,满篇皆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