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将血-第19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强大的大秦,对于回鹘汗国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可战胜的庞然大物,而大秦的国策,也不会因回鹘汗国的需求而做出任何改变。

    此后,大秦的重心开始转向东方,那里有很多敌人需要战胜,而其意义对于大秦来说,也比称雄西域来的更加紧迫而重要。

    而此时,大秦君臣也很快便将后周的事故稍稍放在了一边儿,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情摆在大秦君臣的面前。

    科举改制这样的大事,非是一朝一日之功,也不是朝廷下了令谕,便能立即来个旧貌换新颜的事情。

    从上到下,细节无数,以中书群臣之议,这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才能让下一科大考顺利进行。。。。。。。

    这已经是最为保守的估算,革新已经开始,而且有前例依循的情形之下,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

    而这也只是能堪堪保证下一科科考不会延期而已。

    因为朝廷需要适应新的科举制度,大秦各处的读书人,更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会颇为漫长,所以,即便下一科科考能如期进行,也不用指望能选出太过优秀的人才。。。。。。。

    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也让大秦君臣有了无暇旁顾之感。

    这还不算完,大秦成武九年二月,沈鹤晋礼部郎中,这位皇帝宠臣终于真正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有了第一个实职,品级还不低。

    随即,沈鹤上书言事曰,自有史以来,亦有文字,通晓世事,教人道理,无以为重。。。。。。。。史云,仓颉造字,鬼神惊惧,人之为人,概以此乎?

    今人作文,文以艰深,字以繁美,嗟乎,圣人造字行文,近于此乎?臣以为,文以言志,字以承继,合天道,主人事,教化之大责也。。。。。。

    洋洋洒洒,一篇大文章出炉现世。

    总而言之,就是就八个字,简化字体,通顺行文而已。(未完待续。)



第一千五百一十八章卷终

    沈鹤所云并无多少惊世骇俗之处。,

    自古以来,汉字几经演变,到得如今,与古代象形文字已然相去甚远。

    不过简化字体,尤其是所谓的通顺行文,并非那么简单,这可以说是一个繁冗巨大的工程。

    而通顺行文,也过于笼统,属于可大可小的范畴。

    而在这样一个时机,这位皇帝宠臣上书延及此事,真的很难让人相信,这是沈鹤自己的意思。

    此事和科举改制看似无关,但只要往深了想一想,就能明白,两件事其实相辅相成,完全可以并为一处考量。

    皇帝陛下要在文治上下大功夫了,这是许多朝中重臣听闻此事后的第一个想法。

    实际上,这对于文人而言,是一件好事。

    因为自成武皇帝登基以来,用武于天下,战事频密,武功盛极一时。

    而反应在朝堂上,武臣们说话的声音也越来越足,到了成武七年,终于来到了一个巅峰,京师两大门阀世家,在与武臣们的争斗中,完完全全的败下阵来。

    一直以来,文臣们对武臣的优势,也在此番风波当中,丧失殆尽。

    此消彼长,如今朝中武臣正在进一步谋取尊位,差不多已经涉及到了方方面面,长此以往,自古以来形成的以文制武的局面,将不复存焉。

    好在,当今陛下春秋正盛,不然的话,以大将军赵石为首的武人们会做出什么事情来,没人能够预料。

    如今。科举改制在先。又有推波助澜之人。虽说前途必定艰难万分,但也显示了皇帝陛下对文事的重视。

    利弊之间,很难说的清清楚楚,但在成武九年初,朝堂上的文臣们是极为振奋的。

    前途未卜,却有大文章可做,做成了,便是流芳千古。不成。。。。。怎么能不成?有着皇帝陛下一力支持,武人们也不会在此事上作祟,甚至于还会鼎力相助。

    毕竟,从景兴年间开始,大将军赵石等人,便是最为坚定的革新一派。。。。。。。

    这样一来,文武同心,皇权鼎盛,再多的艰难险阻,也不足为虑。

    成武九年二月。礼部郎中沈鹤的奏疏被下发中书议决,月末。中书议决,回奏于宫内。

    三月,成武皇帝下旨,晋齐子平,为国子监祭酒,文章阁大学士,与翰林学士沈白等人一道,主持修订大秦文字,文理事。

    由此,也拉开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文字革新的序幕。

    与此同时,朝廷谕令接二连三到达各路,科举改制也终于从大秦朝堂扩散向了地方。

    此时,成武鼎革,也就此达到了一个**,文武两道,在野心勃勃的成武皇帝加力推动之下,齐头并进,席卷大秦属地,其中恢弘壮阔之处,难以细表。

    成武九年五月,出使后周的使节归来,带回来的消息并不算美好,后周上下,虽有动荡,动静却不能说大。

    后周。。。。。。。。嗯,应该称之为宋了,宋人朝堂内外重臣,大多在静观其变,使节走马观花,却是不能一一探及。

    也就是说,宋人几乎是悄无声息间,便完成了改朝换代。

    这对于大秦来说,不算好,却也不能说坏。

    但攻宋一议,就此作罢,而且,宋人也惧秦人趁机来攻,许诺今后岁币,再加一成,以换秦人息却来犯之心。

    七月,大将军杜山虎终于回京述职。

    段从文,领河中宣抚使之职,率兵镇守河中。

    拖了一年多,大将军杜山虎终于辞去兵权,回到了长安。

    之所以拖了这么长的时日,一来呢,皇帝陛下犹豫不决,二来,京中事故频出,加上去岁大秦有挥兵东向之意,需要杜山虎这样的老将坐镇河中,以窥时机。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杜山虎本人的意愿,借交接军务,安抚各部大军之机,拖延时日。

    不过最终他没有等到最后一丝留任的时机,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事,所以,也只能黯然离任回京述职了。

    和大将军张培贤差不多,这样的军中重将,十有**,都不会轻易抛下兵权,就算他们自己愿意,也要顾忌众多旧部的前程。

    身不由己之处,不是常年累月的领兵之人,根本体会不到。

    不过,相继离任的两位大秦上将,到底还是不一样的。

    张培贤其实算是待罪回京,这位大将军不但为成武皇帝陛下所厌,还得罪了晋国公赵石,下场不必赘言,没有被抄家灭族,已经算是朝廷宽仁了,如今已经回去老家,安度晚年,其他什么,就不用想了。

    而大将军杜山虎,却算是正经的有功之臣,虽说回京之后,面临的处境也不能说好,但该得的荣耀,却非是张培贤所能比得了的。

    所以,当杜山虎回京之日,一位枢密副使,一位参知政事带领文武官员,迎于道左,并传下圣谕,杜山虎晋一等侯,金银细软,绫罗绸缎,赏赐若干。

    第二日,杜山虎入宫面圣,皇帝陛下留宴,抚慰有加,翌日,宫中下旨,又荫杜山虎子孙族人三人,可谓荣宠有加。

    不过杜山虎还是不敢轻忽,这些年他一直领兵在外,独揽河中军权,对朝廷诸事向来不怎么上心。

    今日一旦回到长安,不用几天,立即察觉出了不适,这也是很多军中上将难以迈过的一个门槛,多数人也正是栽倒在这样一个门槛上。

    杜山虎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这道门槛依旧存在,长安中的一切一切,都让他感到陌生甚至可以说是迷茫。

    尤其让他隐隐恐惧的是,回京已有数日,他不但没见到赵石一面,而且,那边也没有只言片语传过来。

    这让他忐忑难安,一直忍耐到诸事稍却,他便拉上南十八一道,去晋国公府拜会。

    来到晋国公府门前,晋国公府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在阳光之下,耀人眼目,大门之前,也有了护卫,虽汗流浃背,而不稍动,彷如雕塑一般。

    在杜山虎记忆当中,这处府邸门前的街道并不算宽敞,但现在,街道对面的民居已然拆了个干净,形成一个宽阔的广场,铺着坚硬的青石,一杆大旗在广场中间飘荡,仰头看一看,正是猛虎武胜军军旗。

    正面乃猛虎下山图,背面上书大将军赵几个大字。

    须发斑白的杜山虎左右打量着,从其中仔细体会着权势日增的味道,但这个时候,这个年纪的他,已经很难提起大丈夫当如是乎之类的雄心壮志了。

    他只是回首,对南十八笑着道:“物是人非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