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将血-第17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河南战事结束之中,朝廷对河洛上下。并未做出过多的奖惩。朝中争竞一番的结果,好像是将此事轻轻掀了过去。

    但这一次大将军出使河洛,却让许多人明白,秦军征战多年,几乎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直到河南战事,才稍挫锋芒。

    这样的大事,朝廷又怎么会轻轻放过?只不过自去岁战事停歇以来。朝中颇多纷乱,文武之间,接连碰撞,直到现在,才算稍稍尘埃落定,所以朝廷处置之上,多有权衡,到了如今,怕是要秋后算账了。

    像河洛布政使韩聪。将出任户部侍郎,代之的则是前任户部尚书彭为年。这其中意味,实在让人很难一下看的清楚。实际上,明眼人都是明白,这还是朝堂政争的延续罢了。

    韩聪以封疆大吏之身,入京为户部侍郎,看上去是重用其人,但说实话,这里面未尝没有朝廷对河洛地方官吏失望的原因。

    作为李氏门下的彭大人出任河洛布政使,看上去是贬斥,但在李氏失势之余,能离开变故频出的京师,出外做上一任河洛布政使,也没什么不好,而且,河洛是什么地方?一旦烽烟再起,那里南制两淮,东临后周京师开封,北望河北诸地。

    这样一处四战之地,庸人也就罢了,换了哪个有志之士,不想在这里施展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所以说啊,贬未必是真贬,升迁的也不必太过高兴,这就是朝廷施政最精彩,也最耐人寻味的地方。

    还不只这几位,还有兵部侍郎萧义随行,这位也和长安李氏过从甚密,本人也是李圃之门生。

    不过看上去虽也与其他李氏党羽一般,被贬斥出京,但性质是不完全一样的,他将继柳世源之后,出任河东布政使。

    以兵部右侍郎之职,出任河东布政使这样的职位,完全可以说是重用,而且其人的年纪,也决定了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所谓树倒猢狲散,但猢狲们被安置的地方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像萧义这般,很可能就是个因祸得福的例子。

    因其通晓军事,在河东这样的地方,正可以大展拳脚,并不比河洛差了,甚至可以说是犹有过之。

    但河东乃大将军赵石的地盘,李氏门下到了那个地方,怎么和大将军众多的旧部打交道,才是重中之重。

    河东按察使郑铎也挪了窝,出任河东按察使的人选还在待定之中,有可能在太子回程之后,才会确定下来,实际上,当萧义履任之后,他的权责,将是其他地方的布政使难以比拟的。

    而枢密院,兵部的几位重臣却最清楚,这是在为建立新军做准备,而李氏门下出任河东布政使,应该还隐有其他不能明言的味道在里面。

    而在这之前,河中布政使段德,还以年老体衰为由,上了辞呈。

    至于这位上赶着凑热闹的行为,只要在官场上摸爬滚打过一番的人都明白,这位履任河中布政使多年的老官迷,可没有半点辞官归老的意思。

    朝中纷乱不假,但也正是朝廷用人之际,这位找准了时机上了辞呈,朝廷定然不允,这么一来,怕是他这个布政使还能当个几年才对,这是正经的以退为进的官场手段,明白的人估摸着也至多说上一句,这老家伙官迷心窍罢了,其他的还真说不出什么了。

    结果也确如人所料,之后朝廷屡下谕令,各地地方官吏多有变动的时节,这位段大人还是稳坐河中没有丝毫动摇。也证实了这位环海不倒翁的眼光和手段确实有着独到之处。。。。。。。。

    除了这些朝中重臣,还有着不少东宫侍从,以及六部属官,他们最主要的作用,除了安排出行一应事宜之外,还有着临机参赞之责。

    而因为是大张旗鼓的出行,皇家仪仗也必不可少,加上护卫的京军各部将士。林林总总,离开长安的队伍足有六千余众,车马仪仗迤逦而行,足足数十里。

    这次完全不同于去年,太子奉旨出使吐蕃,为归义王完婚的那一次行程,换句浅白的话来说。这回可是动了真格的了。

    车辚辚马萧萧。在温润的春风当中,如长蛇一般的队伍行进在官道之上。

    大将军赵石的仪仗,在队伍中间,前面就是太子殿下的车驾队伍,这个位置,显然是礼部官员们精心选好了的。

    相比旌旗滚滚的皇家仪仗,赵石这里要简单的多,这并非是故意为之。而是和奢侈庄严而又繁冗的皇家仪仗真的比不起。

    不过赵石也确实没把大将军衙府还有晋国公的整个仪仗弄出来,没有必要,此去河洛,他的目的其实非常明确,去稍稍收拾一下河洛的烂摊子,而又不能让河洛上下,感觉到尊严和利益受到了侵犯。

    这里面的分寸啊,还得好好把握一下,所以。大张旗鼓,耀武扬威的做法纯属给自己找不自在。他在军中多年,这里面的门道清楚的很。可比瞧着朝堂上你来我往,暗流涌动,凶险莫测的政争要分明多了。

    这样一来,晋国公府这里也就成了队伍中一个带着鲜明特色的群体。

    只有五辆马车,两辆供女眷乘坐,多数时候,里面却呆着几个仆妇,女主人却骑在马上,优哉游哉的随队前行。

    而赵石所带出来的除了自己的两个小妾之外,就只剩下身边的护卫了。

    三十名护卫,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正符合大将军衙卫的数量,其中有男有女,却一水的猛虎武胜军军服,骑乘的都是河西健马,刀枪齐备,盔甲整齐,仪仗都在护卫左右的羽林卫军兵手中打着。。。。。。。。。。

    其余三辆马车,一车的弓弩箭矢,两车粮草衣物,周围人等,护卫在大将军左右,按珮而行,看上去不像出使,更像是行军打仗。

    如果不仔细瞧,或者根本不知仪仗区别的话,很可能会将他们都当做太子殿下的随从。

    真的很有特色,轻车简从这样的词语已经无法形容其简单了,至于晋国公为何要摆出这样的阵仗,却还在身边带了两位宠妾,其他人等不敢多言,也只能在心中腹诽两句罢了。

    看着前方迎风招展的旗帜,随在赵石身边,一直勾着嘴角,淡蓝色的眼眸总是流露出欢喜之色的琴其海言不由心的埋怨着。

    “这么多人去。。。。。大同,柔儿可心疼了呢,夫君,你说陛下的宫殿那样辉煌,为什么出行狩猎,还要咱们花钱呢?草原上进行围猎。。。。。。。不应该是大汗奖赏勇士吗?”

    也亏她能憋着疑问现在才问出口,估计是怕自己不小心说错了话,被夫君扔在长安吧?随着年纪渐长,又在长安生活多年,当年那个直爽而又倔强的鞑靼额浑可要谨慎小心的多了,当然,也有这些年她闹的笑话太多的缘故吧?

    不用赵石回答,傍在他另外一边儿,好像离开长安之后,就每一刻老实下来的达达儿真便接过了话头儿。

    她说的不是半生不熟的汉话,而是叽里咕噜的蒙古语,显然,在和同为草原部族的琴其海交谈的时候,是她口舌最便利的时刻。

    “阿姐啊,你见到过进了咱们帐篷,却要朝客人伸手的主人吗?”

    琴其海摇了摇头,笑着用鞑靼语反问道:“那阿妹你见过带着这么多从人,涌进主人帐篷的客人吗?”

    达达儿真的心情一直处于亢奋之中,这个可以理解,在草原那样天高云淡的地方出生的人们,一旦来到汉地,新鲜劲儿过去之后,只会感觉到天地太小,好像被关进笼子一样。

    而她年纪尚小,这样的感觉只会更加清晰。这会儿离开长安城,虽然不是去到草原,但也觉得天地一下开阔了起来。

    所以,听了这话,不但不怒,而且在路途之上留下一连串银铃般的笑声,“咱们的丈夫,可不需要任何人奖赏。。。。。。。琴其海。你想念草原吗?”

    琴其海看了看赵石,笑着道:“夫君在地方,就是琴其海的家乡。”

    达达儿真一下就收拢了笑容,还撇了撇嘴巴,显然,嫉妒心这东西,可不光是汉家女儿独有。而蒙古人。表现自己的情绪,却更加的直接。

    “我的丈夫,如果哪一天,达达儿真想念家乡了,你会陪着她回到那长生天注视的地方吗?”

    赵石终于哈哈一笑,游目四顾,旁边偷偷瞟过来的目光立马便都避了开去。

    赵石这才用他那独特的蒙古腔调道:“我们汉人有句老话说的很好,人若是富贵了。就要回去显示给亲族看,不然的话,就像穿了好衣服,却在夜间行走一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