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将血-第15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党项人,草原胡人,所过之处,尽皆凶名赫赫。

    即便他身居九重,也能时时听闻其凶残的手段。

    但这话,他到底问不出口,只要问了,怕便有指责之意含在其中了,而恐怕这天下,也没人能猜到大将军赵石的心理,就像前秦杀神白起,直到其人死后,也都众说纷纭,没有什么人正敢说自己所言为真的。

    转念间,皇帝陛下便安慰起了自己,前秦尽屠赵国四十万降俘,让赵国不可逆转的衰弱了下去,也为前秦统一六国扫清了北方最大的一个障碍。

    而现在大秦有大将军赵石,这是不是也意味着,大秦横扫天下的那一天不远了呢?

    一代之才,必为一代所用,当年陈夫子的话,犹在耳畔,皇帝陛下顿觉有些沾沾自喜,这样的猛将,生于秦地,可不就是上天为大秦准备的最好礼物吗?

    于是,皇帝陛下轻松的说着,“明春要娶妻的可是爱卿庶长子?”

    赵石点头,“今岁将将算成人吧,也是微臣常年在外,不然的话,亲事早就办了。”

    “娶的是西北张氏女?”

    “是张佩官的女儿,算是亲上加亲,对了,西北张氏。。。。。。嗯,张家次子,秦川北路典农使张贤,曾到微臣军中游说,想要为西北张氏谋取银夏诸州牧民之权,被微臣拒绝了,微臣也给张佩官下了令,让他抽空回乡,整治族内。”

    “若是不成,微臣想,西北张氏恐怕要分家了。”

    赵石坦言西北张氏之事,又处置的如此果决,让皇帝陛下甚是欣慰,西北张氏,在延州渐渐根深蒂固,这是谁也不愿看到的情形,若再想谋取银夏治权,简直是痴人妄想。

    而西北张氏若能分作两支或者三支,会让人放心许多。

    这就是地方边塞大族的悲哀了,只要呆在那里,用的时候,自然荣耀无比,一旦有了掣肘,定然四分五裂,只要朝廷还有权威,便不会容许一族坐大于边地。

    像折种两家这样的将门,其实也经过了几次大的分裂,最终兴盛于京师之地。

    皇帝陛下轻轻点头,“还是再等些时候瞧瞧吧。。。。。。。。”

    轻飘飘一句话,其实意思已经很明确,等什么,等张祖故去而已,看上去绝情了些,其实却是优容之举。

    张祖一去,张氏便是群龙无首,就算自己不闹起来,朝廷也会将西北张氏分开,其实手段不用太过,只需将张氏几个领头之人,分别调往他处,不分家,实际上也与分家无异了。。。。。。。

    对付在朝中没有多少根基的边地大族,朝廷有太多的手段可以用出来。

    在这个上面,赵石也是支持的,有张承,张峰聚叔侄两人在,西北张氏安享富贵便了,闹那么多事干什么?

    顺便,赵石又撇清了一下,他要结亲的是自己的义弟张峰聚,而非西北张氏。

    皇帝陛下自然明白其中所指,自然想要投桃报李一番,笑着便道:“两位爱卿结亲,此乃大喜之事,朕到是要好好想想,送什么礼好了。”

    赵石连连摇头,道:“陛下,臣这个儿子,已经考了举人,身上还带着些虚衔,看样子,能凭着自己本事吃饱穿暖,臣呢,也不望子成龙,只需他平平安安就好。”

    皇帝陛下失笑,“你呀,不是庶长子不得你所喜吧,要不然也不该让他学什么文章,舞刀弄棒才对,这个上面,朕要说你两句,不管庶出嫡出,都是自家血脉,偏心太过,小心府中不得安宁。”

    赵石咧了咧嘴,心想,这话谁说出口都行,只皇帝不成,现在看还轻松些,再过些年,不定又要争的你死我活呢。

    到时候,看你偏心哪个,又看你怎么让宫内安宁下来。

    显然,皇帝陛下也想到了这个,脸色慢慢郑重了起来,缓缓问道:“今日你我君臣对饮,本来不应提那扫兴之事,但。。。。。。。太子之位空悬了几年,朝臣不能心安,朕也时常惦记,应该定下来了。”

    赵石听了这个话头,也慢慢放下了筷子。

    “朕现在只一个儿子成年,其他还都年幼,但次子极为聪敏,三子也是嫡出,朕是怕。。。。。。。朕想问爱卿一句,今日若立下储位,异日会不会也闹得诸子相残。。。。。还是再等两年为佳?”

    皇帝陛下并没有问起诸子到底哪个最合适,而是担心起了将来,看上去是在问赵石,其实是想坚定自己的信心。

    经过长安之乱的赵石哪里会不明白皇帝陛下所指,当年皇帝陛下被立为太子的时候,景帝也只这一个成年的儿子,但到了最后,还是闹的翻了天一般。

    这件事,显然让皇帝陛下心里有了阴影,总不愿过早的立下太子,不但怕儿子危及自己的皇位,更怕的是自己将来会改变主意,和他父亲一般。

    赵石肯定是不愿搀和这样的事情了,但以他今时今日之地位,必定要被皇帝陛下问起此事,不在今天,也在明天后天,躲是躲不过去的。

    赵石早已想好了回答,不过还是慎重的在脑子中转了一圈,才沉声道:“陛下,储位空悬,朝野不安,不如早定,以安天下之心。”

    公式般的回答,肯定无法让皇帝陛下满意,当然,大将军赵石的意思和朝臣一致,也让皇帝陛下心安了一些。

    也就是说,大将军赵石对立皇长子为太子,并无异议。

    皇帝陛下叹息了一声,感慨道:“立下储位就能安天下之心了吗?朕看不见得,大秦立国多少年了,也没见几个太子能真的登上皇位的,就算是朕,当初可也不是。。。。。。。唉,这储位立下又有什么用?”

    赵石闭紧嘴巴,一句话也不接了,皇位继承,他已经参与了两次,皇家的这些人,真的不好相与,最近一次就是被对面这位皇帝陛下坑了一把,他是真的不想参与第三次了。

    看着赵石的样子,皇帝陛下既有着心安,又有些不满,最终只能哭笑不得的哼了一声。。。。。。。

    (四更了兄弟们,阿草努力中。。。。。。。)(未完待续。。)



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君臣(三)

    “不如立下嫡长承位之法?”

    皇帝陛下幽幽道了一句。

    赵石摸了摸下巴,这就是另外一个严肃到极点的问题了,朝中一直有着这样的声音,因为大秦皇位争夺的太过激烈,让朝臣们总是无法安心,而嫡长继承之制,好像是解决这个难题的唯一办法。

    实际上,自大秦立国以来,这样的声音从不曾断绝,但就皇位继承上而言,大秦历代君王都很固执,不愿更改祖宗法度,每每立下储位,也都是象征性的,几乎每隔上十几二十年,大秦君王都会让年轻力壮的儿子们登上夺位的舞台。

    这对大秦无疑是有好处的,能从诸子中脱颖而出者,自然不会昏聩无能。

    但话说回来了,缺点同样明显,随着大秦越来越强盛,诸子夺位越来越激烈,产生的内耗也越来越大,这么下去,早晚有一天,会让大秦分崩离析。

    但要说由长子来继承皇位,也是利弊参半,这里面的事情多数人都能说出一二,便不一一细表了。

    可以说,这是封建集权的王朝面临的痼疾之一,没谁能在这个时代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赵石也断然不会拿什么参政议政来说事,那是取死之道,他从来不是个理想主义者。。。。。。。。

    他沉吟良久,才苦笑道:“陛下,微臣说句实话吧,立嫡立长,微臣以为。是保全基业之良法。取的在一个安宁稳固上。让上下安心而已。”

    “我大秦历代君王知其利,却不取之,为何?因那时大秦偏处一隅,四面皆敌,历代君王皆深知为帝之艰辛,所以为国家计,断不容平庸之人登位。”

    “而今,中原一统之机已现端倪。陛下以为时机到了吗?”

    皇帝陛下深深的蹙起了眉头,他从赵石的话里感觉到了反对的意思,却并不算明确,但这已经够了。

    他和景帝最大的区别,其实就是能够为臣子多考量一步,只这一步,便能显出宽容来了。。。。。。

    所以,他能体谅赵石不愿再参与皇位继承的心思,能够说出这么一番话来,更是不易。

    是啊。中原未定,中原战事和平灭西夏完全不同。也不知会持续到什么时候,这个时候,若他有个三长两短,登上皇位的儿子,若太过平庸,骄兵悍将在外,朝中臣子志得意满,稍一不慎,岂非前功尽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