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风流逐鹿记-第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魏忠贤道:“圣上呀,这事情老奴说了可不算,得问内阁。”
于是天启皇帝去问内阁。
内阁的几个官员,你推我,我推你,谁也不敢去清理辽东那个烂摊子,努尔哈赤虽然去打张善羽去了,但广宁也被他儿子皇太极一把火烧成了白地,去了守哪里?难道在山海关,那也太不像话了吧!
最后推来退去,兵部尚书张鹤鸣来的时候贪杯多喝了几杯酒,咦,好像自己是兵部尚书呢,那我去吧,于是张大人头脑一热:“都别吵了,看看你们,搞得像个菜市场是的,一个个哪像我大明的政府官员,不就是去辽东吗,搞得和个奔丧是的,我是兵部尚书,我去。”
众人才送了一口气,总算有人肯去了,于是一哄而散。
第二天,天启皇帝任命张鹤鸣为辽东经略,张大人昨天晚上去内阁议事的时候多喝了几杯酒,头有点晕乎乎的,早上一起来,任命他为辽东经略的文书就来了,张尚书下了一跳,去辽东呢,这不是头往南墙上撞吗,不去,不去,打死我也不去。
天启皇帝一听大怒,一气之下将张尚书踢回了老家,让他种田去了,张尚书二话不说,连忙将兵部尚书的官袍脱了,带着几个仆人,逃也似的出了京城,刚一出京城的大门,张鹤鸣就感叹道:“北京城外的空气,真新鲜呀!与其去辽东等死,还不如回家种田呢!”于是张鹤鸣高高兴兴,载歌载舞的回家养老去了。
天启皇帝一脚把张鹤鸣踢回了老家,这才想起来,好像辽东经略,还没有人来做呢,不管了,明天一定要选出来,不然的话,朕就留你们在皇宫内扫地,一辈子也别想出京城。
于是又找到魏公公商量注意,魏公公想了半天,迷迷糊糊的道:“圣上,内阁的王在晋,好像可以吧!”
“那好吧,就让王在去晋吧!”
当天晚上,王大人在自己府宅里嚎啕痛苦:“天啦,为什么是我呀!魏忠贤,你不能因为我送你仪金少了点就让我去辽东送死呀!太不厚道了,这还让不让人活呀!”
第四卷 辽东战事 第十九章 弹劾无效
 更新时间:2008…9…30 1:08:41 本章字数:2355
王在晋迫不得已,天启皇帝擢王在晋为兵部尚书兼经略辽东、蓟州、天津、登、莱军务,在此之前,王在晋抱着万分之一的希望给内阁递了一份折子,说自己才疏学浅,督师辽东事关重大,请求辞职等等,结果内阁看都没看就把王在晋的折子驳回,王在晋无可奈何,只好走马上任,到山海关就职。
天启皇帝刚把王在晋送走,就收到了左都督挂将军印、平辽总兵、太子太保、先帝御赐尚方宝剑的张善羽的八百里加急文书,天启皇帝拆开一看,原来是说奴酋努尔哈赤驰援赫图阿拉,张善羽感到手上兵不足,要求朝廷增兵,在背后牵制努尔哈赤等等。
天启皇帝愣了半天,也没有想出什么好办法,于是看了之后又问魏忠贤怎么办。魏公公抓耳挠腮的想了半天,也没有什么好点子,最后天启皇帝说:“万岁爷呀,广宁大败,边疆战士闻奴至而丧胆,老奴也不知道让哪位将军去好啊!”
天启皇帝又招来内阁,众大臣众说纷纭,议论纷纷,商谈了好几个晚上,最后天启皇帝的老师孙承宗说推荐袁崇焕去增援,天启皇帝答允了。
袁书生现在在干什么呢,他在和新上任的王在晋在争论呢。王在晋王经略要求在山海关外面八里处再筑造一座重城,防御后金,但袁书生说这怎么行呢,提出在山海关外二百里出修筑一所重城。
山海关外二百里是什么地方火呢,是现在的兴城,当时的宁远,兵备袁崇焕说在那里筑城可以护卫严关,屏障关内,捍卫京师,积蓄力量,以图大举。
但是辽东经略王在晋坚决不同意,于是两个人就争论起来了。“好惊人之语”的袁书生虽然官职虽然不大,但胆子可大得不得了,王在晋也拿他没办法,毕竟是新来的官吗,辽西军门也不听他指挥,袁书生倒是和辽西军门很熟悉,关系处理得也很不错。
正争论得不亦乐呼的时候,天启皇帝的圣旨来了,大家手忙脚乱的跪下,焚香备按,迎接圣旨,等到太监把圣旨读完之后,大家脸都吓白了,但袁书生就是厉害,面不红,耳不赤,泰然接旨。
王在晋心里乐乎:好你个袁崇焕,还敢跟本经略争,现在好了吧,去辽东送死去吧,本经略就不奉陪了。
袁书生也不着急,点了五千兵,便匆匆忙忙的出了山海关。
五天后,东江的张善羽又发来加急文书,问朝廷怎么还不出兵,天启皇帝说出了,一问袁书生,袁书生回答说,俺家正准备渡大凌河呢。
十天后,努尔哈赤的军队到达辽阳,稍微休整一下,又带上了更多的人马驰援赫图阿拉。袁书生说,俺家正在大凌河上搭桥呢(大凌河上不是结冰了吗???)
半个月后,努尔哈赤的军队与张善羽的东江军在赫图阿拉城外干了一仗,各有损失。袁书生说,哎呀,浮桥快搭好了。
二十天后,张善羽决定战略转移,退回皮岛,袁书生一接到消息,也把军队撤回了山海关。
张善羽回到皮岛后,大发雷霆,上书说袁兵备见死不救,坐观成败,天启皇帝一听这还了得,要把袁承志革职查办,但经不住老师孙承宗一再劝说。孙阁老怎么说呢,孙阁老劝皇帝说:“听说传旨的时候大家脸都吓白了,而袁兵备的毅然面不红,耳不赤,凭这一点,就比其他人强,何况当时没人敢出兵,就袁兵备敢出兵,怎么说还是值得嘉奖的。”
天启皇帝一听,似乎有点道理,于是又把张善羽的折子交给了兵部参考,兵部讨论了好几个月,也没讨论出什么名堂,倒是袁书生搭上孙阁老这条船,击败王在晋,正在宁远修坚城呢。
最后孙阁老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于是对皇帝徒弟说:“皇上,老夫认为袁崇焕筑城一事,非同小可,老夫也不敢担保。”
天启一听慌了,连忙请教道:“那依阁老之言,该如何呢?”
孙承宗摸了摸自己山羊胡子,高深莫测的道:“皇上,依老夫之见,应该到山海关去考察考察,才有定论。”
于是天启皇帝任命孙承宗为兵部侍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让他负责巡关督辽。
于是孙承宗开始巡关,袁书生自然是百般奉承,光仪金就送了山羊胡子数千两,孙阁老十分高兴,再一看王在晋这厮当经略,居然连个招呼都不跟督师打,于是孙阁老很生气,草草的巡视完山海关回去后就去皇帝徒弟那去告状,说王在晋不能重用。天启皇帝问首辅叶向高,叶向高不能决定,又问孙承宗,如此反复,最后王在晋当了四个月的经略,又被天启皇帝一脚踢回南京,八里铺修筑重城之议,就随风而逝了。
孙阁老又在皇帝面前说袁崇焕这个人很不错,以后可能会是破奴的先锋,于是袁书生又得了个监军的名号,接着修筑宁远,就更卖力了。
天启二年八月,王在晋正式离职,朝廷加帝师孙承宗为督师,负责辽东、蓟州、天津、登、莱军务,于是孙阁老边走马上任了。
孙承宗督辽,袁崇焕当然非常高兴,孙承宗也十分支持袁崇焕的在宁远筑城之说。
袁书生以修筑宁远为契机,搭上了孙承宗这条大船,为日后的升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孙承宗又上书天启皇帝,说袁崇焕“内抚辽民,外整军备,深谋远虑,气势飞扬,无所不知,无所不为,无所不透。至其论事,不顾同僚,不顾上官,其祈乎杀贼也,不顾身而识地明茂也!”
天启皇帝一听,我大明还有这样的人才,升官!
于是擢袁崇焕为宁前兵备副使、山东右参政,又吩咐吏部,将袁书生列为预备巡抚,也就是说,只要袁书生在时候金兵南侵之时,大败了后金兵的进攻,朝廷就立马擢他为辽东经略!
第四卷 辽东战事 第二十章 义州突围
 更新时间:2008…9…30 1:08:41 本章字数:2595
张善羽的东江军退守义州,后金十万大军渡过鸭绿江,气势咄咄逼人。
张善羽和陈继盛手上只有五千长枪兵和三千轻步兵,所幸益州城的粮食还足够,又是东江军的养马之所,不过长此下去也不是办法,现在张善羽只能希望努尔哈赤的粮草能够快快用尽。
“都督,后金遣使求见。”
“让他进来。”张善羽不耐烦的道。
后金使者入,张善羽向他看了一眼,然后道:“鞑子,有话就快说。”
那人也不恼,反而问道:“热都督不使人坐,岂是待客之道?”
张善羽冷笑道:“可惜你不是本将军的客人,有话快说,趁着你现在的脑袋还在。”
那人道:“都督以为小人是女真人?”
“难道不是吗?”
“非也,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