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首席御医-第1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便可长驱直入汴梁城下,此等地方,岂能适合长久作为帝都所在。”
石韦的目光高瞻远瞩,已然将大宋的威胁转向了辽国。
他这番话颇有道理,赵德昭听着渐为所动,不禁也微微点头。
石韦接着又道:“臣想陛下以汴梁作为帝都,只是沿袭前朝,便宜行事而已。如今南方诸国已被削平,河东伪汉傀儡小国,不足为惧,眼下我大宋所面临的劲敌,只剩下辽国。”
他喘了口气,继续道:“辽国又以骑兵为利,似如今这般将都城置于平原之地,聚大量不事生产的兵员于京城,既耗费民力,一旦开战,又无法及时阻止辽人铁骑南下直逼京师。有此两大不利,固可见时下汴梁已不适合于做帝都。”
石韦这洋洋洒洒的一番分析,倒也不是无地放矢,毕竟他可是有千年的历史经验教训作底的。
因是宋朝建都于平原之地,无山川险恃,所以就必须聚养着大量的士兵在京城周围,凭借人数的优势守备京师。
曾经历史上的宋朝,其兵马之多可谓历代之盛,从赵匡胤时期的三十余万,至北宋灭亡的钦宗时代,禁军总数竟已达到一百四十余万。
然而,如此庞大的宋队,却没有一次能阻挡北方胡虏的铁骑,无论是辽国还是金国,强大的铁骑每一次都可以从容的越过河北广阔的平原,直抵汴梁城下。
上百万的军队不但挡不住敌人的铁骑,反而使得国家财政日益沉重,冗兵之害终北宋一朝都无法解决石韦相信,定都汴梁虽然不是北宋灭亡的决定xìng原因,但却绝对是主要原因之一。
石韦目光长远,赵德昭亦非短视之辈,这一番话令渐渐陷入了沉思。
从德昭的眼神中,石韦看得出德昭已然心动。
但是,沉思半晌后,赵德昭却道:“洛阳虽有山河之险,但此唐末以来,洛阳漕运不畅,粮食不济,远不如汴京这般便利。而若无便利漕运,又如何养活京城数十万禁军?”
赵德昭提及了漕运,而自五代以来,诸朝定都于汴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汴梁漕运之便利。
这一节,石韦自然也早有思虑。
他便道:“国家正因聚重兵拱卫京师,所以才需要大量的粮食,因此才依赖于东南漕运。汴梁无险可守,所需之兵只会越来越多,反过来对粮食的愈重,如此恶xìng循环,纵使汴梁有漕运之利,早晚也会因此而耗尽天下民力,此绝非长久之计也。”
赵德昭听得神sè微变,似是石韦那一句“此非长久之计”,令他颇为震动。
石韦接着又道:“迁都洛阳,朝廷则可依八关之险,无需养庞大的军队于京师,对粮食的需求自然也就不及汴京。再则,洛阳漕运没落,也与几条运河经年失修有关,只要国家能够有效的重修运河,便可增加洛阳漕运之量,相信绝不会受制于粮食问题。”
石韦洋洋洒洒一大通话,终于是把赵德昭说得心服口服。
他当即赞许道:“远志你果然是深谋远虑,迁都洛阳,实为国家长治久安之策也。”
顿了一顿,德昭又道:“只是我朝建都汴梁已久,上至皇公臣僚,下至军民百姓,早已习惯于汴京,若然迁都洛阳,只怕一定会遭到许多人的反对。”
石韦淡然笑道:“大家习惯了汴京的生活,这时让他们搬往洛阳,自然会不情愿,但只要陛下坚持,这迁都之事便必然能成。”
赵德昭点头道:“父皇英明神武,眼光超群,必然也能想到迁都洛阳的长远好处,而且父皇乃洛阳人氏,迁都洛阳也正有衣锦还乡的荣耀。”
经过这一番对话,赵德昭的思想已转过了弯来,从持怀疑态度,到变得支持迁都。
这个时候,石韦的神情却又严肃起来,压低声音道:“其实下官所提的这个迁都之议,不但是为了大宋的长治久安,更是为了二殿下的将来设想。”
“为了我?”赵德昭面lù茫然,一时有点反应不过来石韦这言外之意。
石韦将声音压得更低,沉声道:“殿下,你忘了你的三叔晋王殿下,他是何官职了吗?”!。
第八十九章 打情骂俏
三叔?
赵德昭一怔,心想石韦怎么又扯到了晋王这里来。
“三叔的官职,自然是开封府尹呀。”赵德昭心怀狐疑的回答。
石韦嘴角扬起一抹诡笑,“晋王担当开封府尹十余载,其势力已根植于京畿,倘若陛下迁都洛阳,岂非将晋王苦心经营的势力连根拔起,这其中最大的受益人,自非殿下莫属。”
石韦终于道出了他此计真正的目的所在。
赵光义的势力已庞大到令天子难以控制的地步,如若再这么纵容下去,只怕历史的那一幕就会重演。
如今石韦已是骑虎难下,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他必须帮助赵德昭打败赵光义这个强大的对手。
思来想去,还是潘紫苏给了他灵感。
既然赵光义嚣张的资本,来自于他担当开封府尹多年所培植的势力,那么,想要打败赵光义,就必须要除掉盘踞于他周围的爪牙。
迁都洛阳,一切重新开始,岂不正是一个冠冕堂皇,却又一劳永逸的计策吗。
石韦将这层窗户纸捅破时,赵德昭的神sè立时一变。
石韦知道赵德昭在顾虑什么,这位xìng格仁厚的二皇子,还顾虑着几分所谓的亲情。
“自古以来,皇位父传子乃是正道,唯有万不得已之时,方才会有父传兄。现在殿下业已年长,被立为储君是理所当然之事,然而晋王近些年来却时时以储君自居,殿下难道能对此熟视无睹吗?”
赵德昭的眉头微微一凝,显然石韦的话戳中了他的痛楚。
赵德昭虽然仁厚,但这并不代表他就愚蠢,更不代表他对皇位没有觊觎。
先前他的那番谦让姿态,与其说是出于仁厚,倒不如说他在潜意识里一直认为,自己身为天子的嫡长子,将来是皇位理所当然的继承人,根本不必担心有人会跟自己想。
但自近些年来,他也越来越意识到,事情绝非他想的那么简单,他的那位三叔,显然不是一个安分守己之辈。
石韦此番话,只不过是将赵德昭的心事点了出来而已。
沉吟片刻,赵德昭却叹道:“三叔之事,我并非看不见,只是我想国之稳定,最忌的就是皇族之间骨肉相残,争权夺利,我实在不愿为此和三叔起争端。”
“殿下此言差矣。”
石韦当即否认了德昭之言,语重心长道:“殿下心xìng仁厚,自然会这般想,但我观那晋王城府yīn沉,却未必有殿下这般厚实之心。倘若将来殿下身登大宝,自然会善待晋王,可若皇位让晋王夺去,我只怕殿下失去的就不仅仅是皇位了……”
石韦记得,历史上赵光义北伐幽燕失利,军中诸将不见其人,便人议立随军的德昭为太子的想法,结果后来赵光义知之,深以为忌。
那场战争结束之后,赵光义迟迟不按惯例给将士们封赏,德昭替将士们请赏,结果却被赵光义恶言相讽。
最后德昭忧愤成疾,最终英年早逝。
尽管这些历史并不见得就是真实的,但也未必是空xué来风,自从石韦与赵光义接触以来,了解其为人之后,就越发的相信那些流传的历史是真实存在的。
当然,这些顾虑,石韦自然不能跟赵德昭直言。
尽管如此,石韦那一番警示之词,亦足以惊起德昭的警剔之心。
这位饱读诗书的二皇子,熟读历史,自然知道前朝诸代中,那些在皇位争夺战中失败者的下场。
那些失败者,大多都不得善终。
密室之内,陷入了沉寂。
赵德昭站了起来,踱步于昏暗的房间内,变幻不定的神情,显示着他内心正在进行着一场jī烈的较量。
是继续忍让,还是开始反抗。
赵德昭必须要做一个决断,因为他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
许久之后,赵德昭紧凝的眉头突然散了。
石韦从这位仁厚的二皇子身上,看到了此前从未曾看到过的几分刚烈之气。
石韦暗松了一口气。
果然,赵德昭愤然拍案,厉声道:“我念着孝道,一再的忍让,谁知三叔却不知好歹,一味的逼迫,我赵德昭若再不予以回击,岂非一点血xìng也没有,还怎配做父皇的儿子!”
石韦心中大喜。
欣喜过后,石韦却又保持了难得的冷静。
他熟思片刻,说道:“殿下有此决心,下官也甚为欣慰,不过关于迁都这件事,下官觉得还是不要由殿下向陛下上奏为好。”
赵德昭想了一想,说道:“你的意思是,换成是与咱们亲近的大臣,代为向父皇上奏吗?”
石韦摇头道:“这也不妥,无论是谁,这迁都之表一上,晋王必然会认为这是殿下对他在开战,眼下这种是时候,还不是与他挑明的时候。”
“那依你之见,却当如何是好?”赵德昭有些束手无策。
石韦道:“如果能让陛下自己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