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朱明画卷-第1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不承认,他这是“鸡蛋挑骨头”故意挑仪华的刺。

朱棣听说不由笑了:“染疾整三月,三月后徐氏却被诊为有喜三个半月,现在她都有八个多月的身子了,估计不是十二月就是正月临盆。”

朱元璋见朱棣脸上是期待的神色,他明白了朱棣对仪华是满意的,而真正不满意的是他,所以他一旦得了理由就欲除仪华,为朱棣另择一房门当户对的妻子,才觉得不是委屈朱棣。

从这一方面看,朱元璋是一个极其护短的人,也是另一种为人父的表现。

不过这些在与朱棣心意全然相悖之时,又念及朱棣立此一功,便也是时的转变了念头,道:“恩,关于纳哈出的事 ,朕后面还有事要问,你在京师先留一段日子,等返北平之日,正好徐金氏已平安产子了。”

朱棣听到“平安”二字,心下猛然一松,紧绷的脸上有一丝平缓。朱元璋目光如炬,没错过朱棣面上几不可察的变 化,算是彻底放弃了“燕王妃”换人的念头,又心里存着纳哈出的事,便另说了几句旅途辛苦的话,就让朱棣告退 。

朱棣一离开,朱元璋立即派人去拦截几日前离开去北平那批人,并思量对蒙古用兵一事,心里盘算着务必要在明年 开春,蒙古人迁移地方之前出兵。

而朱棣从御书房离开后却并没有回王府,反是守在了皇宫附近,等到一批黑衣侍卫装束的人从皇城出来,驾马不远 不近的跟在其后,直到远随出城十余里,确定他们是往北平赶去,又派去身后左右护卫北上,方才驾马返回城内。

入了十一月,北地已然寒风刺骨。一切霜雪宾,大地河山宛若琼楼玉宇,触目皆白。

朱家父子各派的人马,从是月中旬出发,虽快马加鞭一路急赶,但北平与京师相隔千里之遥,自然不可能十多日便 到了,又遇上雪路难走,等等一批人马到了冀州的时候,已是腊月里了,而后面追赶的两批人才方出山东境内。

这一日,如往常一样,仪华用了早饭,受了李婉儿她们的请安后,眼见外面雪又飘起来。于是,不过晨正初刻,就 早早的让她各自回去,只留了郭软玉和大郡主在内堂屋里,打算留了她们在这用午饭。

在曦儿周岁那日,仪华对大郡主解了心结,又见曦儿喜欢大郡主,也就向郭软玉透露了几分曦儿喜欢大郡主的意思 ,自此之后郭软玉就带了大郡主过来。这样一来二去,大郡主倒真疼上了曦儿,每次一来都是陪着曦儿玩耍,让身郭日重的仪华轻松了不少。

今日也是这般,大郡主在一旁教曦儿走路说话,仪华和郭软玉已坐在炕上说起了话来:“明日就是冬至,我想等明日后,就免了大家的请安,也好让她们也准备些过年的东西。”

郭软玉放下手中的热茶,看了一眼倚在炕上,肚子已大的直不起身的仪华,笑道:“王妃您月数差不多足了,临盆估计也就这半月里的事,早该免了请安,好生养着精神,却偏又遇到一个少了王爷的新年,让您受累了。”

仪华听了郭软玉的话,只低头看着自己圆鼓鼓的肚子,脸上泛着温柔的笑容,却没有接郭软玉的话。

两个多月前,朱棣走时留了陈德海,平日有陈德海照看在附近,她不但安全无忧也无其他杂事缠身。只是眼看要过年了,府里大小妻妾还是盼着朱棣回府,自过了腊八后,每日总有人问朱棣何时回府,可是来消息之类的;而府外的命妇们见仪华即将临盆,朱棣又不在府中,她们便一面存着结交的心,一面自以为仪华心里不快,隔三差五就来登门拜访,时时劝慰。如此,时日久了,不免有几分不耐。

郭软玉邮仪华笑而不笑,心绪一转,也知这话有讲是非之嫌,这便欲换了话题另道旁话,外面却传来的通报声:“王妃,德公公求见。”

闻言,仪华立马让了身旁的陈妈妈去迎,转脸又笑着对郭软玉道:“该是来送新制的九九消寒图,明日好挂起来。”

郭软玉听仪华说起九九消寒图,不由想起了昨夜大郡主问她的话,就低头一笑,凑到仪华跟前小声说道:“昨日大郡主问婢妾王爷何时回府,婢妾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只好说将九九消寒图上的八十一个圈儿涂完,严冬就过完了,那时王爷便从京师回来了。”

正说着这话,只见内堂的帘帐掀起,陈德海脸色略焦急的疾步进来道:“王妃,京师来人了,同来的还有徐三公子!”

第147章 相谈

午正临近时,日照很充足,照得积雪折射出晶莹剔透的光,反在明窗上映的室内一片白晃晃的亮。陈德海习惯性地躬身站在那,明亮的白光打在他的脸上,让他脸上任何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更不论面上那明显的焦虑。

仪华望着陈德海几乎要挤成了一团的眼眉,心里猛地一惊,有什么事可以让处变不惊的陈德海这样?她想到了京师来的人,便一瞬联想到了在京师的朱棣,即刻追问道:“是王爷派人来传消息吗?”不自觉地带着一丝紧张。

陈德海见仪华紧张了起来,想起朱棣临走时的交代,他反而冷静了下来,心里自我建设着,也许不是那么回事,是自己小题大作了也不一定,外面的人还等着他应付去!一想之下,陈德海舒展了眉心,道:“不是王爷派的人,是皇上听说您身子不好,派了擅长妇人之症的太医过来,为王妃看诊。”

此言一出,满室皆惊。

陈德海扫了一眼众人脸上惊喜之色,几不可见的蹙了蹙眉,脸上去1却露出与他们一样的表情,堆了笑道:“这是皇上对王爷、王妃的隆恩!王妃您先收给一下,小的这先去引徐三公子和诸位太医入府。”

仪华点点头,让陈德海先去,心里却疑惑重重。虽是皇思晃荡,可这皇恩延伸的太远了些,竟让太医行数千里的路,只因她身子不好?或者是因朱棣献计有功,所以才对她格外照顾?还有徐增寿又怎么和他们一起来了……?

一时间,无数个念头在仪华脑中闪过,她却抓不住其中一个,索性也不再想下去,只让阿秋、盼夏为她梳妆、换衣。

另一边听闻京师应天来人了,东西三所的众妃妾们都以为是带来了朱棣的消息,忙换上披风、拿了手炉、带了侍人就往仪华的宫里赶来。而同一时,陈德海安排了随行的十几名卫护在王府都院住下,就引了徐增寿与那些太医到了王府后院。

不过一会儿,仪华宫内的正殿里面,已是乌压压的一屋子人。

仪华重新梳妆后,与郭软玉来到正殿,就见殿里一边坐着王蓉儿、李映红,下面陪立着妾室然氏与三名朝鲜女子。一边站着七名面生的男子,其中三人都四五十岁的样子,面上留着胡须;另外立着的四人,他们年龄不等,但有两人身上背着医药箱,且面上光滑白皙,这便知前面三人是太医、后面四人是宫监。

但一殿的人中,为何少了徐增寿?

仪华扫了一眼殿内,还没询问出口,一旁掺扶着她的李进忠便已说了。原来徐增寿刚走到正殿门口,便觉脂粉暖香扑鼻,锦帘低垂逶迤。侍人掀起一角门帘时,他正觉殿内琉璃华彩,就见几张雪白的面孔,在那向门口处张望。当下,他也不敢多看,忙调开了头。

陈德海一见明白过来,忙让一小内侍领了他去偏殿等候。

说话的时候,仪华、郭软玉已按主次分别落座。

众人见了仪华,纷纷立身行礼。

仪华颔首受了礼,又顾及他们是朱元璋派来的,自然要高看上几分,便立马请了三位太医落座,又让迎春给他们上了茶水,正要同他们说些什么时,却被李映红先声夺人道:“王妃,他们从千里之外的应天来,您问问可是带了王爷的消息?”

仪华微拧了一下眉头,望向李映红道:“郭氏,王爷若有消息定会告知,你耐心等待就可。”

声音依旧温和。

又是等!她已经过了双十年华了,还有多少青表岁月去等?想起今年惶惶不安的三月等待,以及朱棣这一年对后院的冷淡,李映红如踩了尾巴猫,几乎要一下乎乍起来了,却感手腕让人死劲的压住,随即就

听郭软玉在耳畔低声说道:“这一年下来,你的性子还没磨平吗?!”

李映红一怔,望了眼似无事人般的王蓉儿,又看了一眼即将临盆的仪华,她僵硬的转回头,便看见郭软玉犹带几分严厉的目光。这一眼,使她不由恍惚了一下,一向性情温和的郭软玉,是何时也有了这种迫人的眼神?还是物是人非,周围的一切都变化了……

仪华见李映红低头未语,这才又看向三位太医,客气道:“诸位太医是奉皇命而来,不知皇上可以旨意示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