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林徽因-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日下午3时大殓,到场亲视者除其家属外,尚有任公生前朋辈胡汝麟、王敬芳、刘崇佑、蹇念益等数十人。
接三之后,为梁启超举行了佛教葬礼,仪式新旧参半,灵柩送到西山卧佛寺西东沟村与李夫人合葬。墓碑是梁思成和林徽因设计的,高2。8米,宽1。7米,碑形似榫,古朴庄重,不事修饰。正面镌刻着:“先考任公政君暨先妣李太夫人墓”14个大字。梁思成和林徽因没有想到,他们毕业后的第一件作品,竟是为父亲设计的这座墓碑。
40多年后,梁思成从为他治病的大夫那里,得知了父亲早逝的真相。由于梁启超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协和医院指定著名的外科教授刘大夫来做这次肾切除手术。病人被推进手术室后,值班护士就用碘在肚皮上标错了地方。刘大夫手术时没有仔细核对X光片,误将那个健康的肾切除。这一错误术后不久即发现了,院方当作“最高机密”保护起来。
直到现在,这件事在中国还没有广为人知。此后不久,刘大夫便辞去协和医院职务,到国民党政府的卫生部当政务次长去了。
开学后,林徽因和梁思成回到东大。
理工学院是东北大学教学和生活环境最好的一所学院,巍峨的白楼耸立于沈阳北陵的前沿,校门前浑河川流不息,学院的教学条件很好,图书、仪器格外充实,学生宿舍富丽堂皇,教授的住宅是每人一套小洋房。
1929年夏天,在宾夕法尼亚时的同学陈植、童隽和蔡方荫,应梁思成和林徽因之邀,也来东大建筑系任教。老同学凑到一起,志同道合,把一个建筑系搞得生气勃勃。每个周末,一帮老同学聚在梁家,吃茶、聊天,日子过得倒也快活。
几个老同学一商定,热热闹闹成立起了一个“营造事务所”,不仅搞研究,而且也承揽建筑工程。适逢吉林大学筹建,总体规划、教学楼和宿舍设计,他们一揽子全包了下来。
这一年,兼任东大校长的张学良将军设奖金征求“东北大学校徽图案”,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中奖,几个老同学到梁家又是一番庆贺。
让人感到不惬意的是东北混乱的时局,各派势力争夺地盘,太阳一抹山,胡子便从北部牧区流窜下来,马队飞一样从窗外飞驰而过,大家聊到兴致正好的时候,也只能把灯关掉,屏住声息,隔窗看一眼,月光下胡子们骑着高头骏马,披着红色斗篷,很是威武。林徽因说:“这还真有点罗曼蒂克呢!”
这年7月,林徽因产期已近,借暑假之机,梁思成陪同林徽因返回北平。8月住进协和医院,随着剪刀的一次闪光,他们悠然觉得,女儿维系在母体上的那根脐带被剪断之后,两颗风筝一样飘泊的心,却把一条线,紧紧挽在那双小小的手臂上。
宝宝的第一声啼哭,引爆了窗外一片嘹亮的蝉鸣。

花期的愿望

杏花云的香山。
一天一地粉白色的水在流动,这水,漫过所有的空间,没有堤岸,没有限制。孟春的杏花,就是以这样的热烈,宣谕着对这个季节的统治。
这其实是一种不安分的颜色,它会让人更多地想到生命最深处的骚动,它不能给人一种真正的满足,沿着不断上升的阶梯,在没有涯际的包罗万象的深沉之中,去接近严肃与崇高。作为一种脆弱的红,在肉体和精神的意志上,却具有一种奋起的因子。
绿,此时却显得宁静而和平,它淹没在那脆弱而汹涌的薄红中,得到了像在某种单纯颜色上的休息,这是一种自我满足的安静,它不向任何方向流动,似乎没有注入‘欢乐、悲哀和热情的感染力,它什么也不要求。
林徽因踩着石板小径,缓缓拾级而上,花雨落了她满身。
她为了养病,住在香山半坡上的“双清别墅”,这里淡雅幽静,亭映清泉,竹影扶疏,金时称“梦感泉”,乾隆题刻“双清”,1917年,熊希龄在此建别墅而得其名。林徽因将在这里度过一个漫长的花季。
宝宝满月之后,他们回到了沈阳,东大已经开学。这是他们夫妇在这里工作的第三个学期了。她鼓动梁思成从这个学期开始,完成那部早已在计划之中的《中国建筑史》,直到目前,唯一的一部中国建筑史是日本人写的,里边的插图是日军持军刀站在中国的古建筑前,林徽因看了非常生气。繁重的教学工作加上带孩子,她撑了不到一年就病倒了。一直到1930年秋天,徐志摩特意去沈阳看她,她还躺在床上。徐志摩看到沈阳医疗条件太差,气候也不适宜,便劝她回北平治疗一段时间。林徽因和梁思成听从了他的劝告,回到了北平。为了照顾她的病情,徐志摩曾在她的家里住了一段时间。
当时徐志摩与在南京中央大学教书和读书的方令儒、方玮德、陈梦家拟创办一个诗刊,这个刊物原是徐志摩主持过的《晨报》副刊的一个栏目。从北平回到上海以后,徐志摩立即向林徽因等发信征稿,与陈梦家着手筹备《诗刊》。这年冬天,在《新月》三卷第二号上刊出了《诗刊》的广告,宣布了《诗刊》的宗旨:旧友和对诗有兴趣的新友再来一次集合,活跃一下诗界的气氛。
1930年末,徐志摩应胡适的邀请,到北京大学任教。旧历年前,返回南方过春节。
在家时,徐志摩意外地收到了林徽因从北平寄来的照片,照片上的她,还辗转在病榻上,背面题了一首诗。旧历初三,徐志摩就回到了北平。他以为林徽因、梁思成已回沈阳,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到了梁家,夫妻俩仍在家中,林徽因病得更厉害了,脸上瘦得骨头都能看出来,梁思成也满脸憔悴。
“怎么啦?”他问梁思成。
“徽因病了。”梁思成叹了口气。“前些天,她陪人到协和医院看病,让一个熟悉的大夫看见了,就拉着她进去作了x光检查,一看说是肺结核,目前只能停止一切工作,到山上去静养。”
也许因为生病,林徽因的脾气也变了。她总是没头没脑地训斥梁思成,弄得梁思成手足无措。徐志摩心里也很难过,可又不知怎么安慰他们才好,只能抱起孩子引逗着,冰冰已经一周岁多了,长得越发可爱,眼睛像林徽因,脸盘却像梁思成。
送徐志摩出门的时候,梁思成说:“她要去香山休养,又舍不得孩子,我又不能陪她上山。到底留在北平家中好呢,还是去沈阳上课呢?”
看到他们现在这副零乱不堪的样子,徐志摩心里也不是滋味。他很想为他们分担一些忧愁,但又爱莫能助,只能保持缄默。
在去香山养病以前,林徽因为徐志摩刚刚创办的《诗刊》写了三首爱情诗:《那一晚》、《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仍然》。这些诗以尺棰的笔名发表在1931年4月《诗刊》第二期上。徽因拿到刊物后,心情很高兴,仿佛病也好了许多。
徽因与母亲上山以后,春天的香山更引发起了她的诗兴,她忘了医生的禁令,竟然如痴如醉地写起诗来,这一写,一发而不可收。她写的每一首诗,都与大自然和生命息息相关。林徽因的诗作,一如既往地受到英国唯美派诗人的影响,早期的诗作中就更加明显。如她写的《笑》: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和唇边浑圆的游涡。
艳丽如同露珠,朵朵的笑向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忪的鬈发,散乱的挨着她的耳朵。
轻软如同花影,痒痒的甜蜜涌进了你的心窝。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这首诗足可以代表林徽因早期作品的艺术风格,那轻轻地笑的“云的留痕,浪的柔波”,是从眼神、口唇边泛起的酒窝,那整齐洁白如编贝启唇而露的玉齿,在闪光之间的具象,描绘了一个灿烂无比、甜美绝伦的笑,——诗的笑,画的笑,是那样甜蜜,痒痒地涌进了人的心窝,体察与表现是那样的细致入微,又别开生面,真挚的感情和精微的感觉,描绘出可触摸的具象。上下两节,对称很严谨,语言也玲珑剔透,诗行中透出美的芳馨。香山上的诗,是俯拾皆是的,但是它又特别需要诗人独到的慧眼,如她的《深夜里听到乐声》: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轻弹着,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我不禁颊边泛上了红,静听着,这深夜里弦子的生动。
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忒凄凉,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太薄弱,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
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你和我,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
这乐声是一种感召,也是一种忆念,轻柔细腻中蕴含着热烈和真挚,这是来自性灵深处的诗情。在艺术形象的建构上,这首诗也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