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史-第3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用。两枢密使和两神策军监军总称为“四贵”。总之,枢密院拥有徽章和其他津贴,足以使任职者对人夸耀,使外人羡慕,所以它是宦官利益的集中点。后来在9世纪,枢密使有了足够的权力来抗衡或控驭宰相,但与往常一样,他们的权力也是皇帝为了控制他们才授予的,而且直到宪宗去世之年,皇帝似乎能紧紧地控制大部分宦官的活动。
这不是许多传统历史学家所持的观点。他们认为约在818年以后的一个时期各种大不敬的行为有所增加,而以820年初期皇帝的死达到了最高潮。许多世纪以来,人们都认为是宫监陈弘志弑了宪宗。⑤这事件不可能真正得到证实或反证,但它却引起了一些有趣的问题。宪宗当时只有四十多岁,在他把注意力从讨平方镇战场上转移到进一步在长安搞改革之前,清除宪宗是为了宦官们的利益吗?从这时起以迄唐末,宦官每次在拥立皇帝的问题上拥有的大权力显然都有其政治后果,所以我们有理由这样认为,这次暴力事件其实是这种政治行为的开始。但从另一方面说,宦官作为一个集团为什么要加害于对他们做过那么多好事的皇帝呢?像后来许多次拥立危机那样,宦官们之间是否也已分裂,各以某一皇子的性命为赌注来搞垮对手?我们知道,宦官梁守谦在宪宗的儿子穆宗时期(820—824年在位)是很得势的,他在这事件之后仍然活了下来,而吐突承璀则没有活下来;大概吐突承璀成了内部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梁守谦还杀死过一个皇子,以使问题得到有利于穆宗的解决,而且他还给神策军散发赏赐以笼络人心——这个旁证看来是很有力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讲宪宗因服药过量而死;宪宗死后,宦官们发现,他们未能就拥谁为帝的问题达成协议。像晚唐的大多数皇帝那样,宪宗也潜心研究炼丹术,非常醉心于长生不死之药,许多这种药物都含有恰恰会起反作用的毒素。据说他在晚年表现为精神不安定,而长期积累下来的剧毒物质的效应足以说明为什么他的烦躁病态经久不愈。宦官们当然要为皇帝的练丹术试验提供方便。但是,那时又有皇甫镈和其他一些外臣积极支持术士和宫里的合药行家,其中一个甚至被任命为天台山附近的县令;①这一史无前例的优宠行为当然激怒了正规的官员。对于宪宗的不得善终,大家按儒家的惯常说法认为是道德普遍堕落的结果,这当然也很有理由,但不能帮助我们了解皇帝之死背后的更重要的政治问题。后来关于皇位继承的斗争并不难于评价,因为我们可以从结果逆推其理,特别是可以看看是哪个宦官集团取得了胜利。但是归根到底,唐代的宫廷阴谋对我们来说仍然是模糊不清的。司马光也承认,当一切都说了和做了以后,对于宪宗之死的说法仍然真假莫辨。
② 彼得森:《中兴的完成:宪宗和诸镇》,载芮沃寿和崔瑞德编:《对唐代的透视》(纽黑文,1973年),第151—191页。
① 对战争的记述取材于《资治通鉴》(卷236—241)和《旧唐书》(卷14—15)。另见彼得森:《中兴的完成》一文。
① 这种问题是安禄山之乱后唐王朝军事战斗中习见的事,只有9世纪40年代的战役除外。见《资治通鉴》,卷238第7671—7673页;彼得森:《中兴的完成》,第162—163页。
① 《资治通鉴》,卷238第7686页。
① 彼得森:《815—817年反对中央政权的淮西之战》,载F。A。小基尔曼与费正清合编:《中国的兵法》(麻省坎布里奇,1974年)。
① 崔瑞德:《晚唐的地方自治和中央财政》,第224—225页。
① 崔瑞德:《晚唐的商人、贸易和政府》,载《大亚细亚》(新版),14。1(1968年),第76页。
② 崔瑞德:《唐代的财政管理》,第77—83页。
① 曾我部静雄:《唐代的贡献制度》;日野开三郎:《藩镇时代的州税三分制》,载《史学杂志》,65。7(1956年),第464—666页。
② 《资治通鉴》,卷237第7647—7648页。
③ 松井秀一:《裴垍的税制改革》,载《史学杂志》,76。7(1967年),第1—24页。
① 《资治通鉴》,卷242第7799—7800页。
① 见《资治通鉴》,卷236第7614—7615页;《旧唐书》,卷14第411页。
② 《旧唐书》,卷14第411页。
③ 《唐大诏令集》,卷2—5、卷9—10、卷29、卷68—74、卷75、卷79、卷83—86、卷123;《册府元龟》,卷83—91。
① 《唐大诏令集》,卷5第29页。
② 材料来自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4卷,台北,1956年)。
① 《资治通鉴》,卷236第7621页;卷237第7630页。
① 《资治通鉴》,卷237第7626—7627页;《旧唐书》,卷147第397页。
② 例如可看《资治通鉴》,卷238第7683页。
① 《资治通鉴》,卷239第7713—7715页。
① 《资治通鉴》,卷239第7717页;卷241第7767页。
① 《资治通鉴》,卷239第7700—7701页。
② 见崔瑞德在《剑桥中国史》(第4卷)中关于政府制度的一章;池田温:《中国的律令和官人机构》,载《仁井田升博士追悼论文集》,I:《前近代亚洲的法律和社会》(东京,1967年),第151—171页。
① 《资治通鉴》,卷238第7692—7694页;卷239第7695—7696页。
② 王寿南:《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台北,1969年),表,第658—669页;672—683页;730—740页。
③ 《资治通鉴》,卷239第7697—7698页。
① 例如《资治通鉴》,卷239第7704—7705页;李绛:《李相国论史集(遗文)》,卷4。
② 《资治通鉴》,卷237第7630—7633页;彼得森:《元稹在四川巡视时对贪污腐化的揭露》,载《大亚细亚》,18(1972年),第34—78页。
③ 李藩即为一例,其传记见《旧唐书》,卷148第169页。
① 《新唐书》,卷71上第2179—2244页。又见《新唐书》卷73下。
① 《旧唐书》,卷170第4416—4418页。
① 《新唐书》,卷54第1379—1380页。
② 见池田温:《唐代郡望表——以九、十世纪的敦煌写本为中心》,载《东洋学报》(东京),42。3—4(1959—1960年),第80、88页。
① 《资治通鉴》,卷240第7752—7753页。
① 《资治通鉴》,卷239第7703页。
② 《册府元龟》,卷665第8页。
③ 《文献通考》,卷58第523页。
④ 王寿南:《唐代宦官权势之研究》,第75—76页。这个译法由刘义永(音)提出,见他的《神策军与宫廷机构,755—875年》,伦敦大学1970年未发表的博士论文。
⑤ 《资治通鉴》,卷241第7776—7777页。
① 《资治通鉴》,卷240第7754—7755页。
九世纪中叶的朝廷(820—859年)
在9世纪的时候,宫廷的宦官几乎在每一次皇位的过渡中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宪宗死后穆宗的即位,便是这些事件中的头一件。①宦官之所以能够如此轻易地插手这一关键问题的过程,理由有如下几个方面:皇帝的家庭深居两宫(中宫和太子的住地东宫)之内,与世隔绝;宦官越来越多地掌握了内部传递文件之权,这使他们有机会能够在遗诏上做手脚;宦官的政治力量和他们与外廷朋党的联系日益增长,这一点我们将在下面详细申论;最后,宦官利用神策军便有可能在长安推行他们的意志。在选立储贰的问题上每多分歧,这使得宦官可以上下其手。太子的教养和教育是事关宗庙祭祀的大问题,有极详细的规定,更不用说他的受封仪式和他参加的其他各种隆重仪式了。但是,太子的册立以及他的真正继位却是最大的政治问题。通常册封太子都是立嫡立长,但这一惯例被破坏的多,被遵行的情况少。
很显然,某个皇帝的上台如果是受宦官干涉之赐,他就要对他们感恩戴德。可是,传统历史学家对于9世纪唐王朝在这方面的忧郁的描述,过于一般化了。宦官们对唐敬宗(824—827年在位)的影响显然要多于对武宗(840—846年在位)和宣宗(846—859年在位)的影响。但是,只要有人想避免一般化而多写几句,就会产生一连串的困难。穆宗与拥立他的宦官梁守谦的关系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如果宫内关于他的继承问题像某些史料记述的那样久而未决,涉及可以上溯到9世纪第一个十年代初的对立的宦官集团,那么,梁守谦年复一年地为穆宗的利害而战斗,真可谓功劳不小了。①但是,如果这次宫廷斗争是昙花一现的事物,它只是起于819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