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史-第11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一些中国公司是采取压低工资和延长工作时间的办法加强使用劳动力。普遍的低工资率使高人工周转率永久存在,使工人不愿割断与农村的联系,因为当工业减退时,农村继续为他提供庇护所。这又加强了雇主的信念,认为工人能靠“一把米”过活。反过来,低工资的常规又因阻碍劳动效率的提高而部分地证明是不可取的。①或许只能是这样。中国工业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是需求疲软。只要条约口岸及其近郊周围的传统社会和穷困的农民经济基本上保持不变,哪里能有什么报酬好的劳动生产出来的新产品或经过改进的(也是较贵的)商品的市场?
6。现代工业集中于沿海城市,外资部分很大,消费品占优势,大多数是技术落后的小工厂——所有这些与1949年以前中国现代工业在国民收入中只占很小的份额互相关联。但估计“制造业+”(见表3,指工厂产品、矿产品、公用事业和现代运输)中的现代份额只占30年代国内总产值的5%(表2)或7%(表3)——就是说,中国的经济显然是不发达的——不应引出这样的结论,即认为现代工业和运输部门对中国1949年以后的经济发展是无关紧要的。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所继承的东西在数量上少,在1953—1957年期间工业生产的增长中,却有2/3以上来自现有工厂增加的产量。②尽管苏联从满洲搬走了工业机器和设备,但恢复这个主要生产资料基地的生产所必需的新投资,总比建设新工厂所需要的少。虽然总的看来1949年以前的中国没有工业化,它的棉织品工业却迅速而持续地发展,并且没有被外国公司垄断。甚至在30年代,中国的棉织品产量已居世界前列。1949年后,尽管对轻工业的投资远远落后于重工业,但棉织品和布匹的出口——仅次于加工和未加工的农产品——是中国用以支付进口货物的外汇的一个主要来源。①同样重要的是,1949年以前的小的现代部门为人民共和国提供了熟练工人、技术人员、有经验的经理和组织业务活动的模式,这些得到苏联顾问和训练的补充,才有可能对数量大大增加的新经理和新工人提供训练和经验,他们将充实50年代末开始生产的许多新工厂。特别是在生产资料部门,几十家比较小的上海机器制造公司——其中不少是从1949年以前的时期继承下来的——保持了一种发展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质量上的适应性,使它们能在60年代初,在克服大跃进和苏联撤退顾问带走蓝图造成的困难中起很大的作用。②“没有这个基础,中国在50年代和60年代的工业发展将大为缓慢,或将更加依赖外国技术专家,或者兼而有之。”③① 费惟恺:《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1870—1911年》,《剑桥中国史》,第11卷第1章。
② 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第55—56页。
① 南开经济研究所:《南开统计周刊》,4。33(1931年8月17日),第157—158页。
② 刘大钧:《中国工业调查报告》。“工厂”,按照1929年的“工厂法”规定为采用机械动力、雇用工人30名以上的企业。
③ 巫宝三:《中国国民所得,一九三三年》,卷1,表1—2,在第64页后;表5,第70—71页;增加的资料在《中国国民所得,一九三三修正》,《社会科学杂志》,9。2(1947年12月),第130—136、144—147页,它结合了汪馥荪的估计:《战前中国工业生产中外厂生产的比重问题》,《中央银行月报》,2。3(1947年3月),第1—19页。
①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4,第92页。
①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第89—97页;4,第93—96页,摘自经济部统处编:《后方工业概况统计》,1943年5月。
① 严中平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147—150页;汪馥荪:《战时华北工业资本就业与生产》,《社会科学杂志》,9。2(1947年12月),第48页。
② 王季深:《战时上海经济》,第192、194页。为这份参考资料我要感谢托马斯·罗斯基教授。
① 亚力山大·埃克斯坦、赵冈和约翰·张:《满洲的经济发展:边疆经济的兴起》,《经济史杂志》,34。1(1974年3月),第251—260页。
② 关于1938—1948年国有和私有矿场和生产资料企业的相对处境的实际数据,可以查看《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3,第1439—1443、873—879、882—887页。
① 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处:《我国钢铁、电力、煤炭、机械、纺织、造纸工业今昔》,第148—149页;《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3,第1051—1074页。
① 约翰·K。张:《共产党统治前中国的工业发展:计量分析》,第70—74页。
① 巫宝三:《中国国民所得一九三三修正》,第137—142页,表明手工业的净增值为所有的工业的72%,但根据的“工厂”是这样定义的:雇用30名以上工人的企业,并使用机械动力。
② 这个意思包含在彭泽益对资料的编排中,见他编的《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年》,有价值的文献尚未被充分挖掘出来。
① 见费惟恺:《经济趋向,1870—1911年》,《剑桥中国史》,第11卷,第1章。
① 见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年》,2,第331—449页。
② 见李莉莲:《江南与丝出口贸易,1842—1937年》(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论文,1975年),第234—273页。
③ 雷诺兹通过很不相同的路子得出的1875和1905年的结果,与我的估计很接近,见我的《中国的手工和机器棉纺织品,1871—1910年》,《经济史杂志》,30。2(1970年6月),第338—378页。我在这里用了他的数字而不是我自己的,因为它们是对1875—1931年整个时期的一个从方法论上说是一致的估计的一部分。
① 见赵冈:《现代棉纺工业的发展及其与手工业的竞争》,载珀金斯编:《中国现代经济》,第167—201页。
① 赵冈,同上,第173—175页,举出了例证。
① 刘大中和叶孔嘉:《中国大陆的经济:国民收入与经济发展,1939—1959年》,第142—143、512—513页;萧亮林(音):《中国的对外贸易统计1864—1949年》,第32—33页。
② 侯继明:《1840—1937年中国的外国投资和经济发展》,第169—170页。
① 李莉莲:《江南与丝出口贸易,1842—1937年》,第266—273页。
② 珀金斯:《中国的农业发展》,第20—30页。
③ 珀金斯:《中国20世纪经济的增长和结构变化》,第122—123页。
① 谷春帆:《中国工业化通论》,第170页。
① 关于20年代劳动力的出身、招募、工资和工作条件,见琼·切斯诺:《中国的工人运动,1919—1927年》,第48—112页。1949年之前工业的工资结构分析,见克里斯托弗·豪:《现代中国的工资模式和工资政策,1919—1972年》,第16—27页。关于日本式的“常年”雇用熟练男工的一个例子,见《慎昌洋行》,第114页。为最后这本参考书,我要感谢托马斯·罗斯基教授。
② 赵冈:《工业政策与执行》,见亚力山大·埃克斯坦、沃尔特·盖伦森、刘大中编:《共产党中国的经济趋势》,第579页,表3。
① 马逢华(音):《大陆中国的对外贸易》,附录C,第194—200页。
② 托马斯·G。罗斯基:《制造工业的发展,1900—1971年》,见珀金斯编:《中国现代经济》,第228—232页。
③ 珀金斯:《中国20世纪经济的增长与结构变化》,第125页。
农业
民国时期的中国经济跟过去一样,农业压倒一切。1933年农业净增值估计有187。6亿元,或占国内净总产值的65%。这个产量是2。05亿农业劳动者生产的,占劳动力的79%。从1912至1933年,这个百分数仅有很小的变化,尽管1933年以后满洲工业的迅速增长使农业所占的份额下降得比前几年稍微快一些(表3)。以作物产品为主,而在作物类中以粮食作物为主。表11是对1933年的估计。按重量计算,当然是粗略的,粮食作物(稻谷、小麦和其他谷物、土豆、蔬菜、水果)占作物产品的80%。
表11农业几个部门的产量,1933年
资料来源:刘大中和叶孔嘉:《中国大陆的经济》,第140页,表36。
表12 农产品总值,1914—1957年(1933年10亿元)
资料来源:珀金斯:《中国的农业发展》,第30页,表Ⅱ。8。
表13 作物产品的实际产量,1914—1957(百万斤)
资料来源:珀金斯:《中国的农业发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