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往事并不如烟-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潘素对母亲说:“小愚被关了那么多年,性情丝毫未改。” 

坐了一个多小时,见张伯驹仍未回来,我们母女便告辞了。 

1980年冬季,一天的中午,正是机关下班食堂开饭的时候,我竟在单位 的二门口,看见了张伯驹。他已是龙钟老态,非往昔丰采。手持拐杖,缓缓 而行,身着宽大的丝棉衣裤,越发显得单薄。他老人家在这个时刻出现,我 估计肯定是院领导请包括他在内的院外学者,参加什么座谈会。一个清水衙 门请一群无官阶的文人开会,当然只有清谈,谈到肚饿为止。此刻,我觉得 自己当请他老人家吃顿饭。哪怕是去斜对面的小面馆,我俩各吃一碗晋阳刀 削面,也好。于是,我一边向张伯驹招手,一边朝他跑去。老人家好像没有 看见我,只顾使劲地拄着手杖,迳直奔向自己的目标。顺着他奔走的方向看 去,有个小伙子站立在大门口,扶着辆自行车。仔细辨认我才看出,那推车 等候的青年是他的小孙孙。小孙孙伸手接过张伯驹的拐杖,一把将他扶上自 行车的后架,叫他坐好,即蹁腿蹬车,驮着自己的爷爷,走了。我痴痴地立 在院中,研究院领导乘坐的小轿车,一辆辆从身边掠过。不知为什么,我心 里酸酸的。在张伯驹“发挥余热”的夕阳情调里,含着一点伤感,一缕悲凉 。 

翌年春节,我和母亲去什刹海给张伯驹夫妇拜年。大家好高兴,天上地 下,啥都聊。话题自然又谈到了戏曲。我向张伯驹谈出了自己对继承传统, 振兴戏曲的看法。我说:“经过几十年的实践,现在的理论界对传统亦有了 新的认识。传统的价值恐怕不仅是针对艺术而言,它对于人,有着绝对的意 义。传统究竟是导致社会进步还是退化?传统的对立面是否就是现代化?‘ 推陈出新’里‘推’是指推开、推倒?还是也包含着推广的意思?其中的‘ 陈’,是否就是指传统而言?这些问题现在下结论,恐怕为时过早。我们最 大的问题不在传统,而在没有把人的创造力充分激发出来。” 

张伯驹对我的看法,反应冷淡。他只是叹息:“现在对中国文化上的老 传统,懂得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就拿戏曲来讲,能在舞台上掌握戏曲传统的 人,就不多。今后的戏曲为何物,也只有后来人才晓得。”显然,他对戏曲 的发展前途,表示出茫然不可测的悲观。 

我向张伯驹请教:“今后搞戏曲研究,我该从哪方面入手?” 

他的回答是:“不知旧物,则决不能言新。你要从研究传统入手,而且 越具体越好。” 

话说了一阵子,张伯驹忽然问我:“我好几次在你的那个单位开会,怎 么就看不到你呢?” 

我说:“张伯伯,我尚无资格参加您所参加的学术会议。”我心疼他, 始终没有勇气提及二门口曾经见到的坐自行车后座归家的情景。 

我和母亲品着香茶,仿佛岁月全溶化在渐淡的茶水里。我甚至觉得张伯 驹的经历,就像中国纯正的茶叶。不管怎样的烘制和压缩,只要遇上了好水 ,再遇到识货的好茶客,便会舒展自如,轻轻浮起,渗出旧日的汤色来。 

1982年2月27日下午,潘素托人打来电话说:张伯驹于昨天去世了。 

我和母亲全吓呆了。因为此前从未听说他老人家患病生疾的事,怎么一 下子就突然撒手归去? 

第二天清晨,母亲带着我赶到张宅。跨进已变为灵堂的客厅,失魂落魄 、老泪纵横的潘素扑向我的母亲,二人抱头痛哭。 

母亲问:“张先生不是好好的吗?怎么回事?” 

潘素哭道:“伯驹是好好的,只不过得了感冒。几天不见好,才把他送 进医院,他不愿意去,是边劝边哄的。我原以为送他进去就能把病治好,那 晓得我把他一送就送进了鬼门关。”说到这里,潘素不住地用拳头捶打胸口 ,痛悔万分。 

“张先生住的什么医院?”母亲又问。 

潘素说:“后库的北大医院。伯驹走进病房见是八个病人住在一起,就 闹着要回家,而且这几个病人的病情都比他严重。我好说歹说,才把他安顿 下来,跟着我就向院方请求,能不能换个单人或双人病房?谁知医院的人说 :‘张伯驹不够级别,不能换。’两天以后,同房的一个病人死了,伯驹的 病情也不见好,反而比进来时重了。他情绪更坏,闹得也更厉害,就是要回 家。我再跟医院的人请求换病房,人家还是那么讲,说我们伯驹不够格。过 了两天,又死了一个。这时伯驹想闹也闹不动了,他从感冒转成肺炎。” 

潘素又告诉我们:“伯驹死后,有人跑到北大医院,站在大门口叫骂: ‘你们医院知道张伯驹是谁吗?他是国宝!你们说他不够级别住高干病房? 呸,我告诉你们——他一个人捐献给国家的东西,足够买下你们这座医院! 把那些住高干病房的人,都扒拉一遍,看看哪个的贡献,能赶上张伯驹?’ ” 

担任北京市卫生局顾问的母亲感叹道:“医院压根儿就不该这个样子。 可是在官本位的制度下,我们的医院就认部长、局长、红卡、蓝卡,不认得 张先生的真正价值。” 

其实,就算把官本位取消了,如果一个民族对文化的认识尚未达到成熟 的话,像张伯驹这样的文人,其社会地位就一定会排在要人,贵人,阔人及 各色成功人士的后面,甚至在末尾。 

张伯驹的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悼者无数,挽联无数。我代表 母亲赴会,在人群中被推来搡去,根本无法去贵宾室慰问潘素。萨空了和千 家驹看见了我,一把将我塞进了他们俩个当中,叫我别再乱跑,安心等候开 会。在等候的时间里,三人不禁对张伯驹的逝世,深感痛惜。我心里知道: 萨、千二位在(19)57年是民盟反右的积极分子。 

萨空了说:“伯驹先生是我们民盟的骄傲。说句老实话,把我们现在的 三个部长的作为加在一起,还抵不上张伯驹一个人的贡献。” 

千家驹讲:“这几年,我参加的八宝山追悼会不知道有多少次了。很多 人的悼辞上都无一例外写着‘永垂不朽’。依我看,并非都能永垂不朽,真 正的不朽者,张伯驹是一个。” 

不久,潘素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据说是当时的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副校 长宋振庭的提名。六十年代初张伯驹在长春,担任吉林省博物馆第一副馆长 ,也是他的安排。那时,他的身份是中共吉林省委书记。这一点,恰恰应验 了父亲生前说的一句话——“你们的才学,靠我们这些民主人士欣赏是没有 用的,要等到中共里面的伯乐去发现,才能发挥出来。” 

张伯驹晚年患白内障,极少出门。闲坐无聊,便回忆起自七岁以来所观 之戏、所演之戏、以及菊苑佚闻。于是,“拉杂写七绝句一百七十七首,更 补注,名《红毹记梦诗注》”⒀。张伯驹还特意说明这本书“其内容不属历 史,无关政治,只为自以遣时。”⒁不想,书流入民间,即获赞誉。1978年 ,“诗注”由香港中华书局出版。 

八十年代初,吴祖光从香港将此书带回。他请我的同事转呈给中国剧协 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庚先生,看看是否可以出版。 

张庚看了,对我的同事说:“这是在用没落的情绪去看戏。这样的书, 怎么能出版呢?” 

直到张伯驹去世后的第四个年头,《红毹记梦诗注》才由宝文堂书局出 版。 

然而,也有让我感到宽慰的事。一次,我参加一个戏曲学术会议,旁边 坐的是京剧名演员袁世海。 

我的学友低声问我:“你认识袁老吗?”我摇摇头。 

学友不管我是否同意,便说:“我来介绍介绍吧。” 

当介绍我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戏研所的研究员的时候,袁老不过点点头, 很有些冷淡。当介绍到我的父亲叫章伯钧的时候,袁世海的态度大变,变得 热情而恭敬。他握着我的手说:“令尊大人是我们非常景仰敬佩的专家、学 者。他对我们戏曲界的贡献是我们这些演员所不及的……” 

顿时,我心里明白了:袁世海是把章伯钧当成了张伯驹。而这样的错认 ,是我后来常碰到的。每遇此情景,我都听到许多令人感动的话。 

张伯驹去世后的第一个春节,母亲和我一起看望潘素。潘素见到我们, 特别高兴。说清晨起来,就听见喜鹊叫了。 

那时,北京正在搞政策落实。潘素指着两件造型独特、工艺复杂的硬木 雕花古旧家具,说:“这是抄家退还的东西。算是落实政策了。不过,在退 赔的时候,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