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甚至诺基亚等公司的文化定位入手,他仍然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我只好说:“要不这样吧,我给你一些资料,你看完以后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软文,好吗?”他抬头看了我一眼,问道:“请问什么是软文?”Faint!清华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啊!不过我仍然以最大的耐性向他解释了“软文”这个概念。
  临近下班的时候,他终于交了“作业”。文章很短,但我看到第一句话就不想看了,“凯旋归来”四个字让我丧失了最后的耐心。我尽量平静地对他说:“如果换成是别的面试官,他只会让你回去等通知,但绝对不会给你任何通知。而我现在想明确地告诉你,我无法聘用你。至于原因,我想你应该也知道个大概。只是有一点我觉得我有必要提醒你:‘凯’是‘胜利’的意思,‘旋’是‘归来’的意思,‘凯旋’就是‘胜利归来’的意思。希望你以后不要再用‘凯旋归来’这样的词语了。对于一个清华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来说,这太不应该。”
  我还以为这种善意的提醒会得到由衷的感激,没想到恼羞成怒的他不但没有感谢我,反而跟我大声争辩起来:“可是我在清华大学的时候没人觉得‘凯旋归来’有什么不妥啊!既然我们清华大学都这么说,你凭什么指手画脚呢?”“清华大学”四个字他说得特别重,生怕我听不清楚似的。我一气之下要前台文员把他送走了。
  后来我一个朋友说要介绍他的一个朋友给我认识,他那位朋友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刚刚进入我当时从事的行业,融资数百万开了一家IT公司,想跟我探讨一些问题。数天后的一个下午,我接到了一个从上海打过来的电话,电话那端的人显然还没有想好怎么称呼我,只好支支吾吾地说:“你是……我是……我是清华毕业的。”
  毕竟是朋友的朋友,我好歹得给足他面子,所以赶紧说:“你是杨先生吧?久仰大名啊。”这种话本来有点肉麻,但总能让他接上话。可是我们还没说几句话他就直截了当地说:“我现在开的公司跟你们公司是同一个行业的,所以我想知道你们公司每个月的收入是多少。”天哪!这可是绝对商业机密啊!更何况我当时根本不方便说,旁边好一些同事都能清清楚楚听到我说的每一个字。
  按照通常的做法,他在上班时间给我电话总是需要先问我是否方便通话的,可他不但没有这么问,反而问了如此让人为难的问题。我只好说我有点事情要处理,要他晚一点再给我电话。于是我们两个人很郁闷地结束了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通话。
  几个月以后,我从朋友那里得知,这个清华高材生开的公司破产了。朋友似乎对此非常扼腕叹息,我却唯有一语不发。当一件注定要发生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接连列举了好一些碌碌无为的北大、清华毕业生,我并不是存心要跟这两所大学过意不去,也不是吃不到葡萄来说葡萄酸。我只是想通过这些发生在我身边的真人真事让不知名大学的学生信心十足地去奋斗,同时让名牌大学的学生冷静地看待自己在就业和创业方面的有限优势,切不可因为读了所名牌大学就以为进了保险柜。对于奔波于人才市场的求职者来说,重点大学可能一点也不重。
  事实上,很多用人单位宁愿要不知名大学的毕业生,也不要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早在2002年的“北京春季人才招聘会”上,一些知名公司就对名校学生敲响了警钟。该年美国特路普国际公司北京代表处的招聘条件上就打出了“北大、清华毕业生一概免谈”的启事,公司北京代表处吴沁玫的理由是:“公司曾经用过北大清华的学生,都不成功。”
  而根据最近进行的一项对中化集团、西安铁路、光通伟业等国内50家企业的调查显示,这些企业中对北大毕业生表示“印象非常好”的只有28%,但是表示“坚决不招聘北大毕业生”的企业却达到了34%。
  对北大、清华的毕业生进行集体拒绝的做法未免有点儿矫枉过正,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名牌大学毕业生存在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大学期间并没有比其他学校的学生多学些东西,但是非常自以为是,找工作的时候漫天要价,到了工作岗位以后态度孤傲,不能很好地融入工作团队,对公司和同事非常挑剔,稍有不顺就辞职走人……这些方面是重点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毕业以后应该注意的。
  我有意弱化了名牌大学、重点大学和其他一般院校的区别,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走入“学校虚无主义”的极端,认为反正学校好坏一个样,所以就干脆混日子。如果你们学校声名显赫,你就应该更充分地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让自己具备与学校实力相当的个人素质,这样的话你们学校的优势才可能成为你就业和创业的优势。如果你们学校毫无名气,你就更加应该笨鸟先飞。毕竟,我所说的“学校无高低”这句话是以你比重点大学的学生更加努力为前提的。
  事实上每所大学都有其自身的特色,这是不能单从一个整体上好与坏的角度来衡量的。所以,在校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并利用自己大学的特色,选择考研报考学校的时候更加应该慎重考虑。不能仅从大学的综合排名考虑,甚至不能仅从学校本身来考虑,而应该综合考虑学校实力、专业特点、学校历史、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因素。
uU书擝 UuTXt。COm 全文自扳阅镀

悠悠书盟欢迎您 综合3 字数:22557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第一部分
  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
  四、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无法逃离这样一个问题的拷问:社会需要的究竟是专才还是通才?十个百分之十和一个百分之百,究竟哪一个在社会上更受欢迎?
  在学生得出答案之前,很多大学已经为学生做出了选择。继上海交大、深圳大学等少数高校率先开始实行通才教育以来,通才教育正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找到知音,只按院系不按专业招生的做法变得越来越普及。甚至有很多学校将自己的优势学科强加给完全不相关专业的学生,譬如铁道学院让外语系的学铁路交通,地质大学让法学院的学地质构造,似乎这样一来自己的学生就全部是通才了。
  可是,什么才是通才呢?要通晓多少个领域算得上是通才呢?每个人都不可能真正做到通晓一切,尽管李敖自称“天文地理无所不知,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但他肯定有很多不太明白的地方。所以,通才的“通”肯定是有个限度的。但这个限度是什么呢?任何一所实行通才教育的大学都没有给出答案。
  事实上很多大学在做出实施通才教育这一决定的时候未必经过了审慎的考虑,也可能他们考虑的出发点不一定是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很多大学决策层的人根本没有过校园围墙以外的工作经历,对于别人的这种经历又未必感兴趣,所以他们其实并不知道社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只是突然发现“通才教育”这个词语非常流行也非常适合用来捞取政绩,于是争先恐后地出台了通才教育的相关措施。至于什么是通才、学生能不能成为通才,这是他们来不及去考虑的。
  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大学生究竟应该按部就班地等着被学校培养成所谓的通才,还是应该自主地选择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走下去呢?如果是选择后者,那又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
  几乎在任何一个搜索引擎输入“专才”和“通才”这两个关键词,都能找出一大堆论述二者关系的文章,很多场大学生辩论赛也曾将这个命题作为辩论的主题。可是,这一切都并不能给面临就业问题的大学生具体性的指导和建议。辩论赛基本上都是一个极端的错误对垒另一个极端的错误,无甚指导意义自不待言。而很多专门论述二者关系的文章却过于中庸,容易犯“各打五十大板”的毛病,说一大堆专才和通才各有什么优势又各有什么劣势,长篇累牍却只能让人云里雾里,看到最后发现什么具体性的结论都没有。
  我不是身怀多年招聘经验的人事经理,更不是博学多才的专家学者,所以我无法动用五花八门的理论来长篇大论,我只能基于我有限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提出一点建议,难免浅薄,但也明确。
  术业必有专攻
  一个萝卜一个坑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导致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也因此而越来越“退化”成一个工具。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每天都不过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