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之枭雄卢俊义-第1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灼喝道:“不要言语,带我等前行!”
那几个兵丁将呼延灼和关胜的将士带上了梁山的船只,大船足以容纳七八百人,小船也能容纳上百人,只有二十多只大船和三十多只小船。接头的黄信很无奈地说:“这些船只本来就是用来运送那一万贼兵的,我想调用多些,却怕那船舶司孟康疑惑。”
关胜看了看大小船的船舱,笑道:“无妨,能挤得下。”于是关胜让他的士兵用叠罗汉地方式挤进船舱,这才将四万官兵尽数装完。二刻钟后,船只到达金沙滩,滩上已经全都换成了彭的人马,彭站在第一关的城楼上点起了灯笼,招呼关胜进关。
关胜见黄信和呼延灼都在自己身边。不疑有它。便领兵进了第一关。进了关后。却发现第二关还没有开门。关胜便问黄信:“这是何故。怎么第二关还没有开?”黄信和呼延灼忙道:“待我等前去问询一下。”
而这个时候关胜地四万兵士已经全部进入了第一关。呼延灼和黄信快步走到第二关前面。上面突然抛下一团团绳子。将呼延灼和黄信等人都从与此同时。第一关地铁铸山门嘎嘎关闭。第二关地城楼上亮起了火把。火把将一个人地脸膛显现出来。而是玉麒麟卢俊义。
关胜忙派人寻觅上关地登攀处。却发现第一关和第二关地城墙高约四丈。城墙上涂着一层奇怪地石料。光秃秃地。一点可供登攀地地方都没有。
卢俊义看着关胜茫然失措地样子觉得很好笑。这个瓮中捉鳖之计真好。前番捉住了朱贵等一批梁山叛徒。这番又捉了曾将梁山陷入莫大危机地大刀关胜。关胜再怎么找也想不到第一关和第二关登攀地位置其实是在第三关。
卢俊义亲自喊话招降关胜。结果失败了。关胜现在百感交集。不知是愤怒还是惶恐。还是自愧。还是难过。反正他现在接受不了投降。
这次梁山只派了一个团看管这些俘虏。任由关胜军软弱无力地轻弓短箭射在城墙上。任由关胜军凄惶地乱骂一气。只要关胜不主动纳降。两关地铁门不开。你们饿着肚子吧。
在梁山大寨瓮中捉鳖困住关胜的同时,梁山水泊西岸的许贯忠已经率领林冲等五个师地人马攻陷了官军的所有营寨,官军留守中军大寨的一万人马都是伤兵,顷刻之间都缴械投降。
第一天,关胜杀了几个耐不住饥饿而要求他投降地将关胜又杀了十几个耐不住饥渴而强烈要求他投降的将士;第三天,面对四万将士都耐不住饥渴而异常强烈要求他请降,关胜洒泪跪别了他所谓延续千年地忠烈家族生涯,向卢俊义请降。
卢俊义先是重重地批驳了关胜脑袋里的愚忠思想:“从东汉以来,改朝换代了几番,你祖宗武圣人效忠地刘汉王室而今安在?当唐宗宋祖等英明君王在世时,你家族效忠朝廷,乃是为国为民,大忠大义。当炀帝僖宗在位,你家族如果还效忠朝廷,不择明主而侍,那乃是为一姓之社稷,误国误民,愚忠虚义。你看今日赵宋朝廷上的赵佶,我送他一个谥号,僖宗,你看可好。他不理国事,喜好妓女、花石、道士,任用奸臣祸国殃民,为这样地皇帝卖命,多么不值,你且问询一下张叔夜张大人和呼延将军,看看朝廷究竟是怎么对待他们的。”
一席话将关胜的心结彻底打开,当他了解了张叔夜和呼延灼的遭遇,对那个奸相蔡京有了新的认识。什么降了贼寇以后再弃暗投明将功赎罪,都是假的。文官独大的赵宋朝廷怎能容忍有这样曾投贼过的将领,说不得会打入十八层地狱。
刨除死亡的二万人,关胜带来的十万人马,有八万都归顺了梁山,之所以这么齐顺,大名府附近人氏,卢家在大名府经营五代,乃是最有名的慈善之家,他们对卢俊义的认可度非常高,几乎没有什么人说:“我死活也不愿为你卢俊义卖命。”
也因为这次官军主要是大名府一带的人氏,所以卢俊义调整了以往对待俘虏的规格。那些重度伤残的官军俘虏,也给与抚恤金,给他安排相应的简易工作,将他的家人接来照顾于他,给他家人在山东安排田地,当然所有的抚恤金和田地都按照梁山义军将士的一半来算。日后都这样做,当然能享受这样待遇的敌军俘虏本身都要求是汉人,其他民族就抱歉了。
关胜深感卢俊义的宽厚仁义,也渐渐地认清了赵宋朝廷腐朽的真面目,便忠心归顺梁山。关胜又帮助卢俊义劝降了郝思文、宣赞、魏定国、单廷(这厮原本的名打不出来)。
关胜的七万多降兵中因伤残得到抚恤金转做农民和工匠的有一万多人,有一万多人补充进了卢俊义原来的人马中(梁山义军因死亡和重度伤残损员达一万五千多名)。
卢俊义决定再成立梁山义军陆军第四军,由关胜做军长,下面暂辖四个师,关胜、宣赞、魏定国、单廷任师长,郝思文任第四军的副军
正文 第二章 巧取流求
 更新时间:2009…9…18 10:56:28 本章字数:3468
卢俊义虽然身在山东,几乎每月都有战事,但他还紧张地关注着李俊海军的进展,尤其当李俊兵进澎湖后,他更要求李俊五天一次飞鸽传书。卢俊义熟知汉人开辟台湾的历史,从三国开始到明末,长达一千多年,一直没有成功过,直到郑成功横空出世。在卢俊义手里,可是提前了五百多年,不知道李俊这次能不能顺利地拿下台湾。
尽管在现代的地图上看似乎台湾离大陆很近,但是由于古代航海技术不发达,船只只能沿着海岸线航行,而台湾海峡又以风高浪大著称,因此,古代中国与台湾、菲律宾的联系,要远远少于对印支半岛、印尼群岛的联系。考诸史料,中国与印支半岛的联系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与南洋群岛、印度东海岸的联系至少在汉代就已经建立,而关于台湾、菲律宾地区的介绍却一直语焉不详。事实上,甚至西汉时期中国人在福建都尚未取得统治,汉武帝征服闽越以后,把闽越居民迁徙到江淮,以至闽地空虚,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移民才真正开始开发福建,更不用提台湾了。但古代台湾也并不是与中国完全没有联系。台湾、琉球、日本列岛属于同一岛链,由于古代航海技术的落后,从福建、浙江横渡东海到达台湾的技术难度太大,古人不得不沿行,经朝鲜、日本到达琉球,然后再到达台湾。因此台湾古代也被看做琉球的一部分(台湾古才称小琉球)。
在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一万名官兵“浮海求夷洲及州”,卫温、诸葛直到达夷洲后,由于疾疫流行,水土不服,“士众疾疫死者十有**”,不得不带领数千名夷洲人返回大陆。这是中**队第一次到达台湾。同时,由于这次行动,使丹阳太守沈莹有可能通过到过夷洲的官兵和由官兵带回的夷洲人。详细地了解夷洲的情况,写出《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有关台湾情况最早的记述。
隋炀帝于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下令羽骑尉朱宽与海师何蛮一同入海,经过艰难的航行,终于到达流求。因“言不相通,掠一人而返”。第二年,隋炀帝又令朱宽再去慰抚,但“流求不从”,仅取其布甲而返。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派遣武贲郎将陈及朝请大夫张镇州率领东阳(今浙江金华、永康等地)兵万余人,自义安(今广东潮州)起航,到高华屿,又东行二日到程锺屿,再航行一日,便至流求。当地土著居民“初见船舰,以为商旅”,相继前来贸易。这说明当时已常有大陆商人在那里通商,所以当地居才习以为常。陈棱要求当地酋长欢斯渴刺兜投降。遭到拒绝,于是隋军“虏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
尽管技术进步了,从福建直航台湾成为可能,但台湾岛上土著居民凶悍,难以征服。三国时的东吴和隋朝都曾经试图征服台湾,但都遭到土著民的顽强抵抗,始终在台湾立
一直到明朝天启年间,台湾岛上依然是土著人地部落为主(澎湖早在唐朝就有汉族移民了。与台湾情况不同)。明朝末年汉人姚旅《露书》记载:“其人散居无君长,惟甲长(酋长)之类为头目。中国十人以下至其地,则彼杀之。五十人以上,则彼闭户而避。”就是说,直到明朝末年,汉人还是无法在控制台湾,来得人少了,就被土著杀死,来得人多了,土著人打不过。但也不提供合作,闭户而避,汉人无法得到补给。最后不得不撤出。明朝末年,李旦、颜思齐、郑芝龙等中国海盗都曾经在台湾屯垦过。但最终都还是撤出了台湾。
真正把台湾带入文明社会的是荷兰人。公元1622年,荷兰人乘澎湖岛上中国驻军换防之机占领澎湖。16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