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甲申天变-第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以后你们个跟着我,记住,我叫李四。”李四如刃的目光在这十三个孩子身上扫过。
孩子们努力把李四这两字铭刻在脑海,仔细的把李四的面容印在心头。
“俺记下了,就是再死一百回一千回也不会忘记。”那个叫做镇南的孩子忽然又一次跪倒在李四的脚下:“俺娘临死的时候曾经说过,在这是世界,无论是谁,只要给俺饭吃就是俺的亲爹亲娘……”
在这个狗日的时代,这样的孤儿何止万千?李四甚至没有兴趣问问镇南的母亲是怎么死的。
哪个侥幸存活下来的孩子身后不是一把心酸血泪?
“俺……俺还有个宝贝,带在身上两年多了,这就献给亲爹。”镇南摸索着从破烂的衣衫里透出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双手捧到李四面前。
此物黑糊糊的约有寸半见方,已经看不出是什么物件儿,仔细观瞧才知道不过是一块已经纤维化的肉块儿。
“两年来,俺一直贴身珍藏着这块肉,即使是在要饿死的时候俺也舍不得吃,现在就送给亲爹大老爷了。”
这样一块已经没有食用价值并且污垢不堪的肉块,就是这个孩子最为宝贵的财富,也只有纯真的孩子才会把这么宝贵的东西送给别人。
这不仅是一块肉,还是孩子们的一片忠心。也只有在这人命不如草的时代,这么美好的纯真才会如此廉价。
镇南接下来的话让李四心头剧震,几乎当场就要泪流满面。
“两年前,俺抽到了短签儿,大伙儿要烹俺吃的时候,俺娘替俺进了大锅。”镇南记忆中母亲的样子已经模糊了许多:“这肉就是俺娘身上的……”
PS:套一句老话:现实永远比小说更YY,在本章的背景下,当地的灾难比易子相食更加残酷,人和野狗没有什么区别。有朋友建议我用最纯真的东西来反应最残酷的现实,本章也试图采用这样的手法,后来考虑到读者的接受程度,删除了一个自认为不错的桥段,仅保留本章内容。谢谢。
正文 第七十三章 从抢劫犯到绑匪
 更新时间:2009…9…18 9:37:01 本章字数:3611
人,和荒郊的野草也差不多,无论经历多少风霜野火,只要一场春雨,就又满是生机。
李四收在身边的这十三个半大孩子,比野草的命还硬,这才几天功夫,就焕发出勃勃活力。
虽然还是一幅大脑袋小身子的营养不良状,吃了几天粮食,那精气神儿可就上来了,又是诚心报效的心思,一个个机灵着呢。
李四把这十三个孩子当亲兵使用,也是穿通体红线的大褂子。为了和赴死军的战士区别,左肩上又镶了块巴掌大小的红布。这些孩子也不拿叉子,每人一柄尺八的短刃,腰里再塞上三个铁黄瓜,俨然就是一幅童子军的模样。
孩子们还真把李四当成了亲老子亲娘,报效的心思很热,一个个眼珠子瞪的比牛眼还大,随时警惕着也许并不存在的敌人。
有一回东宫的学官刘理顺有事,没有报门就了李四的帐篷,还不等李四发话,这些孩子手里的短刃可就递出去了。
这些孩儿兵和普通的侍卫不同,掏出刀子不是为了阻止对付,那可是二话不说就朝肚子上直接捅。
要不是及时发声阻止,对大明朝赤胆忠心的学官刘理顺肚子上立刻就要多出好几个血窟窿。
直到现在,刘理顺见到这些小阎王们腿肚子都转筋。
这也让李四看到了童子军的好处,加意的收拢些孩子们。
在这个到处是灾难到处是死亡的地方,身处深沉苦难中的孩子们也不知道有多少。李四的这个口子一开,孩儿兵的数量每天都在增长。
刚过黄河没几天。孩儿兵地数量就达到一百四十多。到达通许地时候。这个数字就激增到四百余。
这些孩儿兵混编成一个营。由李四直辖。在行进之余进行简单地基本训练。
天气渐渐炎热。每天都在烈日下艰难行进。条件地艰苦最直接地反应就是减员。
在这条迁徙地道路上。每天都有人倒下。每天都有生命永远地留在异乡地土地上。这本就是一条死亡和生机并存地迁徙之路。
然而没有人叫哭=苦。大家都亲眼目睹了混乱时局下深沉地苦难。和本地地人们相比。每天两顿饭食。又有大队人马可以提供保护。这已经是天堂了。
到了这个时候。才显出李四地准备地多么充分。而这种准备又是多么重要。
从年前开始,在李四起家的刀把村附近,十几个村子都在几乎疯狂的储备粮米药材等物资。完全不顾腾高的物价,手中的银子流水一般花销出去,换回现在能够保命的粮食等资材。
而这些资材成为赴死军能够到达目的地的最基本保证。
到了这个时候,才显现出李四的远见卓识。
也只有带领乡亲们整体迁徙,才能保证赴死军的战斗力,才能保证赴死军的后勤给养。
有了数以万计经过充分准备的百姓,赴死军完全不必考虑后勤这个最基本也最致命的后顾之忧,可以心无旁骛的作战。
百姓是赴死军的本源,而赴死军又是百姓们的开路者和保护者。
李四费尽心思制造出来的财富效应曾经使百姓们在短时间内富裕起来,现在,这些财富正源源不绝的回流给赴死军。
现在养着赴死军的可不是李大财神,而是紧紧跟随的百姓。
已经到了中原腹地,回头是想也不要想了,不管百姓们愿意还是不愿意,只能倾尽囊中所有,维持赴死军的战斗力,也是在维护他们自己的利益。
要是赴死军垮了,谁也别想走出这片满是苦难的大地。
这个浅显的道理,大家都算的明明白白。
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很多从来没有走出个自己村子的百姓,用他们的脚板走出两千多里的路程(现在的直线距离在700到800公里之间),并且扩大了队伍……
在这个人命最不值钱的时代,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到了这个时候,才显出李四抢劫士绅的举动是何等的英明,要不是事先在北方大肆抢掠地主豪强,大伙的存粮已然告竭。
自从过了黄河以后,赴死军打击地主士绅,抢掠豪强大户的政策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并且手段更加雷霆化。这让地方势力对赴死军恨之入骨又畏之如虎,却没有力量阻挡这支洪流。
虽然如此,战果远没有在黄河以北那么辉煌,能够抢到手的粮食资材越来越少。这主要是河南已经历经数次战乱,光是李闯就光顾了好几次。而豪强士绅们应对抢掠的经验明显要丰富的多,不仅把重要的资材分开储藏,而且保管的更加隐秘,仓促之间很难拿到手。
越是这样,赴死军取得的粮食就越少,也让李四采用更加激进的手段获得迁徙必须的物资。
赴死军很快改变以往大肆抢掠的手法,而是采用奇兵突袭,目标也不是对方的粮米银钱,而是直接把人抓走。
在限定的时日以内,要他们付出足够的代价来赎人,简单的说就是绑票。
超过预定时限,撕起肉票来可是毫不留情。
要钱还是要命是李四给这些地方势力留下的选择题。
人都死了,留着那么多财产只能成为他人囊中之物豪强地主们精明着呢。
对付已经狡猾许多的地主阶层,绑架明显比明抢更有效果。
四下出击的赴死军最辉煌的时候,曾经创下一天连绑三票的记录。只隔了一天,就有车队拉着粮食来赎人。
赴死军还是很有职业道德的,只要足够的粮食在规定的时间内送到,立刻放人,没有任何的拖泥带水。
总之,李四已经从抢劫犯变成了绑匪。
要是太平岁月,清高的学官们就是宁可饿死也不吃这些“来路不正”的粮食,可如今……如今这世道还谈个屁的太平。又有恢复大明的高帽子压着,就是这些受圣人教诲的学官也不得不承认这是“小节”。
在恢复大明正统这样的大义面前,些须小节也就顾不上了。
“哼,为了打鞑子,赴死军的汉子们宁可化身为残暴的野兽。为了民族,老子连做鬼都不怕了,还在乎绑匪不绑匪的?”新任绑匪头子李四很是理直气壮。
“兄弟,临颍方向有大股敌军,是正蓝旗的战兵和汉军旗,总数约莫四千多人,到底有多少八旗兵有多少汉军还要明天才知道,已经打了十四天了。”
老路的这个情报很……很诡异,临颍在东南方向。当时无论是闯军和八旗都在正西或者西南方向上死掐,而所有的战场都因为闯军的退却而整体西移,也就是说只要往正南偏东方向上行进,基本没有遇到大股敌人的可能。
由于满洲受兵力的限制,几乎把吃奶的力气都押在西线,作为南线的河南投入的兵力少的可怜,再分散开来,就更加稀少。
四千人,对于整个河南来说也算是相当大的一股兵力了。能和四千多清军大战十四天的军队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