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宋-第2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萁凰铡⑹嗾邸粢勒庑┦虑槔创Р猓芫蹩梢伞!狈刖┥砦舨可惺椋匀皇侵篮芏嗄谀弧
文彦博思忖了一会,皱眉问道:“既是奏折言事,如何这般遮遮掩掩?你是尚书省吏部尚书兼参知政事,竟不得与闻?”
冯京笑道:“若《谏闻报》所登奏折是真,则亦不难理解。如此庞大之计划,以石子明之性格,必然先得到皇上的同意、司马君实的支持,方愿示人。一旦皇上与司马君实认可,自然就会交朝廷讨论;既是秘而不宣,想必是皇上与司马君实没有答应。”
文彦博又瞄了一眼手中的《谏闻报》,冷笑道:“司马君实除非疯癫,否则焉能同意这种计划?数亿贯——朝廷哪来这么多钱?何况移民又岂是小事?一次移民五万丁,折算人口,就是二十万人,那还不搞得鸡飞狗跳?朝廷莫非钱了没处花?石子明一向谨慎,不料倒成了王介甫第二。”
冯京苦笑着摇了摇头,道:“文相公此言太过,石子明此事虽然失算,好在为人不固执。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且若依我之浅见,则其中亦并非一无是处。譬如移民,未尝不是好事,北方盗贼不断,朝廷岂不知原因?然无可奈何尔。移民便是良方。只是性急不得,还须慢慢来,若五年之期,改成十五年,先遣人分赴南北,将要移民的地方与要移民的人都规划清楚了,第一年竟只移民一万户,且这些人必是北方无业之民,或为乞丐,或为招安之盗贼。如此缓缓图之,朝廷付出有限,而长远来看,确有大利。且湖广之利,未必全在于移民,应于北方征募老农,前往湖广为农师,劝农教农,如此持之以恒,二十年后,必收全功。”
文彦博却毫不客气的反问道:“当世说得轻巧,为政者十五年缓缓而图二十年后之利,又岂是容易之事?石越年轻,急于求成,既是孟浪,然亦是本朝风气使然。依我说,朝廷能安静劝农,少收两税,便是上策。”
“诚然。但皇上春秋正盛,此事未必不能。石子明亦并非不知缓缓图谋之理,他道路修建之法,便是长达七十年,却不知为何,移民之事,便要急于求成,非要五年之内见功。”冯京又想了想,终是不能明白,只得无奈的摇摇头。
文彦博冷笑道:“七十年之规划,真是痴人。谁能管得住二十年之后事?竟说到七十年?全篇奏折,愚不可及者,便是道路修建,朝廷有此数亿贯,早已北伐燕云。此时辽国内乱,本是大好机会,朝廷不敢动手,还不是缺钱缺物吗?本来石子明建议皇上整编禁军,训练将校士卒,老夫亦觉得他知世务,远胜王介甫。若此事为真,未免让人失望。”
冯京知道文彦博对石越素来观感一般,虽然皇帝给两家订下亲事,但是文彦博三朝元老,说话之间,自然也未必会给谁留面子。当下不再讨论这个话题,只说道:“此事竟不知何人泄密?想来惹怒龙颜者,或是此事。”
“管他谁人泄密,到头来还是报纸泄密。”文彦博对于报纸,始终没什么好印象。
※※※
但既便是文彦博如此不屑一顾的计划,也并非没有支持者。从第二日起,《汴京新闻》迅速的动作起来,针对尚未确认为真的《苏石奏折》,刊登了一系列的评论,但是相对来说,《汴京新闻》的立场是中立偏于宽容,其中不仅有白水潭博物系学生表示支持与理解的论点,也表达了士林的担忧与怀疑。随着九月十三日,开封府正式以泄密为罪名审问唐坰等一干编辑,从侧面证明了《苏石奏折》之真实性,关于此事的讨论,立时转为众所关注的焦点。支持者与反对者纷纷在《汴京新闻》与《西京评论》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与指责。
与此同时,商人与百姓们谨慎的评估着移民与修路的可能性,厢军与其家属则担忧着是否会遭到裁汰的命运……朝中的大臣更是纷纷上书,未雨绸缪的劝戒皇帝不要推行这样风险过大的计划。而最让人担心的,则是北方百姓也湖广四路汉蕃居民听到传言后有可能产生的惊慌与不安——所有人都知道,这些地方的百姓在不久之后听到的“新闻”,必然大大走样。无论如何,石越此时已经明白,短期内,自己这个计划已经彻底夭折!
九月十五日,民间对此事的关注几乎已经超过了省试与辽国内战,众多在京参加省试的举子也是非常的关心此事——特别是籍贯在湖南四路与北方诸路、四川诸路的举子在考生中占多数的情况下,此事更理所当然使他们关注,这中间毕竟牵涉到巨大的利益。
终于,到了九月十六日,大宋朝廷再也无法坐视了,为了安抚已经动摇和将要动摇的军心民心,在石越的主动请求下,皇帝亲自拟写了《安民诏》,向天下臣民宣布,《苏石奏折》所叙内容只是朝廷的一种讨论,朝廷并无实施之意图;而裁军云云,更是无稽之谈。
这份《安民诏》由各大报开出头版整版转载,总算是暂时起到了安抚人心的作用。
而另一方面,石越则在《皇宋新义报》发表署名文章《货币乘数效果》,指出货币只有进行流通,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由此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经济思想。因为石越始终是学术宗师,因此这篇文章一面世,就引起了各大学院、书院的关注,各《学刊》纷纷讨论石越的基本观点:政府投放或收回一单位基础货币,即能取得倍数之效果,故政府支出能带动整体的经济活动,导致社会财富的增加。石越的这一理论非常的粗糙,他毕竟没有受过经济学之专门教育,当时的钱庄也无后日商业银行之影响。但饶是如此,对于当时的精英来说,也是巨大的冲击。不过绝大部分的人,则被石越的所举的例子给完全绕晕了——石越在文章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假设修路,朝廷给农夫十文钱,农夫吃饭、穿衣各用五文,则十文钱有二十文之效果;粮食店、裁缝店各得五文,其中要又要支持成本、制作、运输等等环节之支出,则十文钱的效果又会产生相应的倍增……如此,朝廷若将十文钱收在府库,则始终是十文钱,若将其花掉,便能使整个天下得利,产生远远超出十文的效果,这些效果又可以通过税收等手段为朝廷收回,从而创造更多的财富!
对于“货币乘数效果”,无法理解者,则斥之为诡辩——因为他们一时间也无法想出道理来驳斥;而许多杰出之士,则感到眼前一亮,似乎发现了一片全新的天地。
※※※
吕惠卿府。
“石越真奇材也。”吕惠卿手里拿着一份《皇宋新义报》,感叹道:“我本以为他提出那样大的计划,只是一时失算,谁知背后竟有大文章。自古以来,都以节俭为尚,不料花钱也有这等妙处……王介甫见到这篇文章,必然赞叹。”
“在下却不以为然。”安惇的笑容中,带着几分不屑。
“哦?”
“石越说的东西,一则难以证明,二则会败坏风俗。试想这不是鼓励人君乱花钱吗?自古以来,穷奢极欲、大肆花钱的君王又岂在少数?若依石越之说,岂不是个个都要国富民强了吗?”
吕惠卿微微一笑,却不答话。他自是知道古时暴君穷奢极欲,却是廉价役使百姓,百姓困于生死之间,与石越所说全然不同。但是既是批评石越,他却没有必要去为石越辩解。
安惇见吕惠卿神态,以为是默认他的话有道理,顿时大受鼓舞,又语带讥刺的说道:“石越也是想学王介甫相公不加税而财赋足,只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皇上厚德,生性节俭,又岂会受他鼓惑?”
吕惠卿笑道:“处厚所说的确有道理,但是眼下皇上所关注的,只怕还是唐坰是如何知道那份奏折的。”
“据开封府的消息,唐坰与《谏闻报》的编辑,都一口咬定消息来源是匿名,连他们也不知道确切之消息。据此分析,若非唐坰说的是真话,则是提供消息者的背景非同寻常。”吕升卿插话道。
“知道此事的朝廷大臣,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如果是石越那里泄露,想来……”安惇意味深长的说道,一面望了吕惠卿一眼。其实他心中,甚至在怀疑这件事是吕惠卿做的。
吕惠卿从容放下报纸,有意无意的“嗯”了一声,淡然道:“石越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实在不可能。最多是门客亲友泄露……”
“只是唐坰与石越向来交恶,他不肯招供,情理上却又颇说不过去。”安惇皱眉道。
“越是如此,越是值得怀疑。”吕升卿高声嚷道,“或许唐坰真不知情,倒是被人一起耍了。”
安惇心中直骂吕升卿是个草包,唐坰并非草包,岂会随便发一些匿名的东西?必是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