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宋-第2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为国者无暇谋身。春秋经义里,还找不到替我辩护的话么?”
王芄微微一笑,道:“正是这样的道理。不过我家公子早有妙策——他知道蔡中丞现在也是骑虎难下,进退维谷。”
“怎么说?”沈起不觉向前倾了倾身子,专心听王雱的书僮给他分析朝中大势,他深知王雱热心权术,虽身在南京,但是于汴京朝局洞若观火,加之王安石虽已罢相,但是新党之中,未必没有依附传话之人,王芄虽只是个书僮,可在这样的主人身边,知道的事却未必会少了。
“沈大人治民打仗,都是个人才。但若论到对朝中大臣的了解,却不及我家公子。如今我家相公退居金陵,朝中主张变法的大臣,以吕参政、蔡中丞、曾计相三人为首。我来京师之后,曾大人也去了广州,那么此刻,朝中自然只余下其余两人。”王芄娓娓道来,神情竟似教授弟子一般。
沈起心中冷笑了一声,脸上却做出虚心受教之态,点头道:“正是如此。”
王芄见他如此,更加矜持,昂然说道:“既以二人为首,那么其他支持变法的臣子,便只有四种选择——或者支持吕;或者倾附蔡;或者谁也不支持,只支持变法;或者干脆投奔正在得势的石越!而石越此人外似忠厚,内怀奸诈,是个十足的伪君子,但凡此类人,久必败露,到时候自然由不得皇上不信,旧党唾弃,众叛亲离。所以吕参政与蔡中丞心中所想的,必是由谁能继承我家相公之位,得到皇上的信任、众大臣的支持,来主导变法。所以这却是瑜亮之争。”
沈起自然知道王芄对石越的评价殊不可信,不过对于吕惠卿与蔡确的心理分析,他倒是深以为然的。
“所以,沈大人也无须太过担心。吕参政如今在朝中支持者寥寥,那些亲附他的人,都是些无知无学的小人,不过想借此幸进。下无有力大臣的支持,上也无皇上的信任——皇上此时的信任,还是全在石越身上。因此吕参政对我家相公,至少要保持一个尊重之态,否则只怕内外交攻,立时便要被逐出朝廷。蔡中丞身在御史台,身份超然,本来可以让他更多的博得众人的好感,他既交好冯参政,又向石越示好,与旧党、石党若即若离,这是他的优势,但也是他的弱点——如果他无所顾忌的打击支持变法的大臣,甚至涉及到我家相公,沈大人试想一下,支持变法的大臣将如何看待他?如果果真如此,他就只有彻底转向,依附石越——但是他之前弹劾石越的旧恨,不止一桩,他又如何信得过石越?雷州、崖州,说不定便是他的终老之地。”
沈起听了这番话,细细思忖,似乎觉得颇有道理,但又隐隐觉得其中似乎还少了点什么,但一时间竟想不出来。迟疑半晌,问道:“既如此说,那么为何蔡中丞说难办?”
王芄冷笑道:“沈大人还不明白吗?蔡中丞当然难办,因为吕参政正拿着您做棋子,逼着蔡大人落子呢。蔡大人若放过您,皇上那边如何交差?石越那里如何交待?若是严惩您,我家公子那面,他又当如何处置?他想干干净净,却偏生不能,岂不为难?这件事情中间,最痛快的,就是吕参政吕大人了!”
沈起心一沉,“这么说来?我的事情岂不是?”
“沈大人自己也说了,春秋经义中,一定也有帮您开脱的那一条。所以您不用着急,蔡中丞定是恃一个拖字,拖得皇上火气渐小,拖到他可以从宽处置。这样他才能把事情做得圆满。如今朝中局势瞬息万变,一切都有可能发生。只要待我家公子病体稍愈,大人既便是这次稍受委屈了,我家公子也能帮您把这委屈加倍的补还过来。”
沈起望着口若悬河的王芄,心中忽然泛起一阵莫名其妙的心烦意乱,还有一丝后悔。他又想起了丢失的那封信,心中竟有一种快意吧:丢就丢吧,丢得好!我沈起未必便是你们的棋子!
※※※
这天上午,石越陪着皇帝接见了数十个官员之后,赵顼却忽然叹了口气。
石越连忙问道:“陛下?”
“在工部之下,单设一个黄河水利司,专门负责黄河的堤防与疏浚、漕运等事,本来也是好事,但是本朝自仁宗皇帝以来,因为黄河改道,对于治理黄河究竟是立堤还是分流泄洪、或者引其回归故道,一直争论不休。这个黄河水利司郎中的人选,也实在难以确定。”赵顼双眉紧锁,忧形于色。
石越对于河事一窍不通,沉吟半响,方说道:“陛下,臣实在不懂河事。只是也读欧阳修、司马光等人的奏疏,只觉得各有各的道理。熙宁元年,陛下曾经派司马光、张茂则视察河事,但是朝议终于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如今黄河隔年决堤,朝廷的决定是想让黄河回归二股故道,究竟成与不成,总是难说。欧阳修曾说,开河如放火,不开如失火。那说的自然是当年治理黄河,皆不如法。白白劳累百姓,不仅无功,反增其害。臣以为这一层,自是不能不防。但是如果真有办法能解决水患,臣以为也不应当害怕劳动百姓,毕竟一时受累,后世得福,朝迁没有不做之理。”
赵顼点点头,说道:“只是事情不成功之前,谁也不知道是不是可行,却也好生让人为难。”
“以臣在杭州的经验,倒有一个办法。臣以为,这河害自大禹以来,便没有消停过。因此治理黄河,其一不能急功近利,不要想在几年之内,彻底消除水患;其二不可劳民过甚,否则隋炀帝之事,难免复见于今日;其三,要积思广益,慎重行事,凡事先求其少害,不求其无害。但少让一些百姓遭灾,便是成功。因此,臣想,陛下可以下诏,天下吏民,凡知水利者,可以入登闻鼓院求见,朝廷便着几个官员选拨,若其真有本事,那么可以让尚书省诸相召见,给一个从九品的官职,或者不授官职,只给俸禄,让他们沿河岸考察水利,将如何治理,写成详详细细的意见,再交给尚书省与沿河各州县守令讨论,这样决策,相信应当可以比较让人放心。”
赵顼思忖一会,笑道:“这个主意倒是不错。但是朕却实在没有这种耐心。”
石越正色道:“大禹治水,也用了十余年。若没有耐心,岂能成功?陛下非得有耐心不可,而且须得明白,这是百年之计!要让各书院博物科专门培养水利人材,出版水利书籍,代代积累经验,求得后世有朝一日能终于消除水害。如此,千百年之后,人们自会钦服陛下的远见卓识,陛下的功绩,将不在大禹之下!”
赵顼注视着石越,忽然笑道:“那石卿认为谁可以做黄河水利司郎中?张巩?李立之?范子渊?朕特准爱卿决定这个人选。”
石越略一躬身,恭声答道:“臣是翰林学士,只当建议,不当决策。决策之权,在陛下与尚书省。朝廷体例,是治世之根本,断不可轻废,否则纲纪紊乱,是祸非福。”
赵顼沉吟良久,忽然哈哈大笑,一面指着石越,温声说道:“真是难得有卿这样的人。”
“陛下。”石越垂首欠身,正待说话,赵顼晃了晃手,笑道:“昨天晚上,通进银台司递上来开封府的一份奏疏,卿可知道说的是什么?”
“臣愚昧。”
“朕也不知是什么事,看了才知道,原来是开封府推官破获了一起盗窃案——不,甚至没有破获!不过是缴获了一批脏物。”赵顼淡淡的说道,但声音中却是明显的嘲讽之意。
石越莫名其妙的望着赵顼,不知道一件这么小的案子,究竟什么原因,竟会惊动到皇帝御前。
赵顼向石越倾了倾身子,冷笑道:“卿可知道这些失窃的物什是哪位大人的东西么?”
“臣……”
不待石越说完,赵顼已经先说了出来,“朕本来也如卿般奇怪,心想是什么人的东西值得开封府这么巴巴的递给朕?又是什么盗窃案值得直达九重之内!嘿,谁知原来竟然是朕的前桂州知州沈起沈大人!”
“啊?!”石越根本不知道外头发生的事情,此时乍闻,也完全是大吃一惊。
“开封府没能抓到盗窃,却捡到了他留下的赃物。这些赃物里面,别的东西倒也平常,唯只有一封书信,却是非同寻常。便是沈起沈大人,也还一般,更不得了的,居然还牵涉到本朝一位青年俊杰!哼哼……”赵顼越说脸色越是难看。
石越听到“青年俊杰”四字,心里便是一阵格登,但随即又想到,皇帝既然这般说起,那么此事与自己必然无关,这才心中稍安。
赵顼脸上的表情说不清楚是失望还是愤怒,只见他从袖中抽出一封信来,递给石越,咬牙说道:“卿可以自己看看,当可知道人心如何险恶法!”
石越赶忙恭恭敬敬的接过信来,略一浏览,背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