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邓小平时代(港版无删节全本)作者:傅高义-第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论的空间在不断扩大。虽然不满于那些愚蠢而随意地管制言论自由的做法,但一般民众和知识分子也在不断寻机突破自 
己的自由界限。为言论自由设定一劳永逸的界限是不可能的。只要邓小平允许尝试新观念,让知识分子与他合作,他就 
得允许比 1978 年以前更大程度的自由。 
在 1979 年 10 月底的第四届全国文学艺术大会上,邓小平尽力维持着自由与控制之间的这种微妙的平衡,采取 
的办法是支持或至少被动接受大多数知识分子,同时斥责那些他认为可能威胁到中共权威的批评。在准备大会的讲话稿 
时,邓小平的手下把稿子给了周扬一份枣周在 1950 年代是文化沙皇,1970 年代后期却变成了为知识分子争取更大 
自由的带头人。周扬建议邓小平不要长篇大论,邓按照他的建议念了一篇简短的贺词,他赞扬了中国人民的艺术创造力, 
肯定了他们在 1950 年代取得的进步,批评了林彪和江青对创作自由的限制。他说,展望未来,他期待着文化领域的继 
续进步。他的讲话博得了文学艺术界人士的热烈掌声,包括那些仍对他的「四项基本原则」讲话感到不满的人。'848'不 
像 1957 年的毛泽东,1979 年的邓小平并没有在知识分子主流中失去人心。很多私下抱怨政府任意作出限制的人,继 
续为四化积极工作。但是,在邓小平统治时期,到 1992 年他退出政治舞台为止,在自由的边界问题上他将面对持续不 
断的拉锯战。'849' 
这场拉锯战最终在 1989 年 6 月 4 日导致了一场悲剧。 
 
 
'81'Roger Garside; ing Alive: China after Mao (New York: McGrawHill; 1981)。 
'82'Roger Garside; ing Alive: China after Mao (New York: McGrawHill; 1981)。 
'83'Roger Garside; ing Alive: China after Mao (New York: McGrawHill; 1981); pp。 
237; 243244。 
'84'Roger Garside; ing Alive: China after Mao (New York: McGrawHill; 1981); p。 
241。 
'85'Roger Garside; ing Alive: China after Mao (New York: McGrawHill; 1981)。 
'86'Roger Garside; ing Alive: China after Mao (New York: McGrawHill; 1981)。; pp。 
196197; Robert D。 Novak; The Prince of Darkness: 50 Years Reporting in Washington (New 
York:  Crown  Forum;  2007);  Merle  Goldman;  〃Hu  Yaobang's  Intellectual  work  and  the 
Theory Conference of 1979;〃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26 (June 1991): 223。 
'87'Goldman; 〃Hu Yaobang's Intellectual work;〃 pp。 223225; 237; 243244。 
'88'Ibid。; pp。 220221。 
'89'   胡   绩   伟   :   〈   胡   耀   邦   与   西   单   民   主   墙   〉   , 
:。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85030  (2010 年 8 月 6 日访问)。 
'810'2001 年 1 月对于光远的采访。 
'811'此文收入 Garside; ing Alive; p。 247。 
'812'此文收入 Garside; ing Alive; p。 255。 
'813'此文收入 Garside; ing Alive; pp。 431434。 
'814'2001 年 1 月对于光远的采访。 
'815'Garside; ing Alive; pp。 231233; 263284。 
'816'Garside; ing Alive; p。 257。 
'817'Garside; ing Alive; pp。 257259。 
'818'一位西方学者的观察,无日期。 
'819'Garside; ing Alive; p。 259。 
'820'朱佳木:〈胡乔木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载于光远等:《改变中国的  41  天:中央工作会 
议、十一届三中全会亲历记》(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页 308。 
'821'2001 年 1 月对于光远的采访。 
'822'邓力群:《十二个春秋(19751987):邓力群自述》(香港:博智出版社,2006),页 
133。 
'823'沈宝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始末》(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页 321325。对 
务虚会的记述见盛平编:《胡耀邦思想年谱(19751989)》(上下册)(香港:泰德时代出版社,2007), 
上册,页 293315、341347;郑仲兵编:《胡耀邦年谱资料长编》(上下册)(香港:时代国际出版 
有限公司,2005),上册,页 355367、385387;萧冬连:《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 10 卷:历史的 
转轨: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2008),页 6982;Merle 
Goldman; Sowing the Seeds of Democracy in China: Political Reform in the Deng Xiaoping Er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 4761;程中原、王玉祥、李正华:《19761981 
年的中国》(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页 273356。 
'824'沈宝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始末》,页 328。 
'825'发言全文见郑仲兵编:《胡耀邦年谱资料长编》,上册,页 355367。 
'826'Goldman; 〃Hu Yaobang's Intellectual work;〃 p。 229237;  沈宝祥:《真理标准 
问题讨论始末》,页 323327。 
'827'沈宝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始末》,页 370371。 
 
 
'828'盛平编:《胡耀邦思想年谱(19751989)》,上册,页 306;《国史?第 10  卷》,页 
67;2001 年 11 月作者对王若水的采访。 
'829'盛平编:《胡耀邦思想年谱(19751989)》,上册,页 306;《国史?第 10  卷》,页 
67。 
'830'沈宝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始末》,页 342347。 
'831'沈宝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始末》,页 321333。他的讲话的部分内容见页 321323。 
'832'Goldman; Sowing the Seeds of Democracy in China; pp。 5054。 
'833'Goldman; 〃Hu Yaobang's Intellectual owrk;〃 pp。 229235。 
'834'沈宝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始末》,页 367370。 
'835'《国史?第 10 卷》,页 6574。 
'836'盛平编:《胡耀邦思想年谱(19751989)》,上册,页 322324。 
'837'DXPNP2,1979 年 3 月 16 日,页 493。 
'838'Ming Ruan; Deng Xiaoping: The Chronicle of an Empire (Boulder; Colo。: Westview; 
1994); p。 56。 
'839'DXPNP2,1979 年 3 月 27 日,页 498500。 
'840'SWDXP2; pp。 183184。 
'841'SWDXP2; pp。 181183。 
'842'邓力群:《十二个春秋》,页 136139。(叶剑英对邓小平的讲话不以为然。见页 137。) 
'843'〈胡耀邦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结束语〉,1979 年 4 月 3 日。这个讲话的摘要见 
盛平编:《胡耀邦思想年谱(19751989)》,页 345347。 
'844'邓力群:《十二个春秋》,页 138139。 
'845'Goldman; 〃Hu Yaobang's Intellectual work;〃 pp。 236237。 
'846'《国史?第 10 卷》,页 165247。 
'847'邓力群:《十二个春秋》,页 135137。 
'848'邓力群:《十二个春秋》,页 155156 页。 
'849'见 Goldman; Sowing the Seeds of Democracy in China  及 Merle Goldman; From 
rade to Citizen: The Struggle for Political Rights in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第 9 章 

苏联和越南的威胁:19781979 
1977 年夏天邓小平重新掌管国防和外交工作后,面对着两个首当其冲的问题:一是对抗苏联和越南的威胁,维 

护国家安全;二是为争取外国对中国现代化的帮助打下基础。 '91'为了减少苏联的军事威胁,他努力加强与邻国的关系, 
阻止苏联的势力扩张。为了给中国的现代化争取帮助,他转向日本和美国。为了达成这两个目标,他在 1978 年 1 月后 
的 14 个月里出访多国,访问的国家数量超过了他一生其他时间到访国家的总和。在这些出访中,他改善了中国与亚洲 
大陆邻国的关系,使中国的开放程度超过了 1949 年以后的任何时期。他使中国不可逆转地走上了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全面交流思想的道路。这五次出访中,他去了缅甸、尼泊尔、北韩、日本、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和美国。在这 14 
个月里,邓小平还同日本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与美国进行了关系正常化谈判,并将中国带入了一场对越战争。 
邓小平担负起外交职责 
1977 年夏天恢复党内工作时,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