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1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发经济落后的江南,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北方先进的农业生产科技,这些都刺激了南方经济的繁荣。第二,任用大量南渡的士族子弟,使得司马睿王府精英荟萃,既笼络了南渡北方士族的心,又为日后的东晋政府做好了人力资源的储备。第三,不去触及江南土著大族的固有土地利益,使得江南大族在司马睿那里,得到了尊重和利益上的安全感,所以也对司马睿、王导真心支持。王导、司马睿能够雄据东南半壁江山,还有另外一个关键因素军方实力派的支持。

王导一方面在建康为司马睿立国江南做着种种内政准备,一方面又积极游说琅邪王氏的另一个重量级人物,此时正屯重兵于建康上游军事重镇扬州的他的堂兄王敦,劝说他与自己统一立场,支持琅邪王司马睿。结果,王敦在王导的游说下,非但旗帜鲜明地支持司马睿,还用实际的军事行动为司马睿立国江南扫清障碍。公元311年,王敦先是亲自率军击杀了不肯听命司马睿的江州刺史华轶;3年后,他又派大将陶侃剿灭了活跃于湖北、湖南一带以杜彛椎乃拇髅窬?梢运担醵赜谩疤脱蔽⒐龊昧司律系淖急浮

王导做好了内政上的准备,王敦又做好了军事上的准备,此时,司马睿立国江南可谓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

公元316年,长安被匈奴铁骑踏破,晋愍帝被俘,王氏兄弟和司马睿终于等来了“东风”。王敦作为威名显赫的大将,率先向司马睿上劝进表,支持他称帝江南。在王敦的带动下,其他拥兵在外的大将,如并州刺史刘琨、豫州刺史祖逖、幽州刺史段匹(鲜卑人)等也先后上劝进表,支持司马睿称帝。

公元318年,在晋怀帝、愍帝先后被俘,北方流民,南北方士族和军事实力派人物一致支持的情况下,司马睿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地在建康登上皇位,东晋正式立国。至于晋书记载的晋元帝司马睿登基时,邀请王导与他共坐龙椅,接受百官朝贺,“王与马共天下”一事,虽属后人加工渲染,不太可信,但至少能说明两点:一,司马睿对王导一手策划帮助他这个皇室远支子弟登上皇位,心怀感激;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在东晋“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中,琅邪王氏居主导,皇权处弱势,所以司马睿不得不对王导敬重有加。

晋国初建,“王与马共天下”的实质是王导在京城总理内政,王敦在外总督军事。可以说,皇权在与琅邪王氏所代表的贵族特权的斗争中,完全处于弱势。

正因为如此,司马睿继位不久,便对琅邪王氏有了“鸟尽弓藏”的想法。他重用寒族子弟刘隗、刁协,有什么重大决策都与他们商量,而不让王导参与,希望以此逐渐驾空王导在中央的权力。

面对司马睿的“鸟尽弓藏”,王导虽有不满,但为了顾全大局,他还是极力掩饰,在朝廷里尽量做出若无其事,一如往常的样子。自小就骄傲蛮横的王敦,就有些坐不住了,他得知王导被冷落后,立刻上书司马睿为王导喊冤,并要求讨回公道。这份奏表先是落到了王导手里,王导为了稳定全局,不想让琅邪王氏与皇室的矛盾公开化,所以就把这份奏表又退了回去。

骄横惯了的王敦,哪肯就此善罢甘休,他不依不饶地又把这份奏表给递了上去。果然不出王导所料,司马睿在看到这份奏表后,对琅邪王氏更有戒备疏远之心了。他命心腹刘隗、戴渊分别领重兵驻守合肥和淮阴,名义上是北上征讨匈奴人,实际上是让合肥、淮阴、建康三地驻军形成犄角之势,专门防备王敦。

司马睿启用刘隗、刁协这样的寒族人士来防范王敦这样的高等士族,无疑激怒了已经窝了一肚子火的王敦,并使司马皇族和琅邪王氏所代表的士族集团的矛盾,走向公开化。

公元322年,王敦以“清君侧”,诛杀刘隗为名,率军进攻东晋都城建康。

王敦起兵后,刘隗立即进言司马睿,要求以王敦叛乱为由,将京城里包括王导在内的琅邪王氏子弟全部斩尽杀绝。对于这个建议,司马睿权衡再三,最终给予了否决。司马睿没有因为王敦叛乱,而将琅邪王氏灭族。笔者认为他主要有三点顾忌:一,司马睿还是顾念旧情的,不愿将昔日帮他登上皇位的恩人王导送上刑场;二,前方战事胜负难料,司马睿在为自己和皇室留后路,不敢把事情做得太绝;三,如果将声名显赫的魏晋第一家族琅邪王氏灭门,势必激起其他大族对他的猜疑、不满和怨恨,这样即便前线获胜,他也将失去他的统治根基——士族的支持。

后面事态的发展,证明司马睿的投鼠忌器,预留后路的做法是很有预见性的。王敦大军从武昌(今武汉市)出发,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打败了刘隗、刁协等人所率领的守军,占领了东晋的都城建康。

进入建康后,除了政敌刘隗、刁协一死一逃外,王敦找王导商量如何在朝臣中重新洗牌,制定了敌对朝臣的黑名单,并根据这份名单诛杀了周、戴渊这样久负名望的大臣。然后,王敦又在朝廷内外广树亲信,不但加封自己为丞相兼江州牧,并进爵武昌郡公,而且还将许多琅邪王氏子弟一一安排要职。而此时的司马睿,这个由琅邪王氏一手捧上皇位的皇帝,也终玩火自焚,彻底沦为了琅邪王氏的提线木偶。后来,没过几个月,司马睿便忧愤而死。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此时的琅邪王氏爬上了其家族政治命运的巅峰,而王敦、王导兄弟此时的权势、威望,比起当年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实际上,王敦也确实有“司马昭之心”。司马睿死后,王敦忌惮太子司马绍贤明,提议改立一个更易受控制的皇室子弟为帝,为自己日后称帝,改朝换代做准备。

显然,从琅邪王氏再“高升一步”的角度出发,王敦的提议是有道理的,但这次,王导却极力反对,并用自己在朝中和家族内的影响力使王敦这个提议“胎死腹中”。那王导为什么要阻止王敦改立新皇呢?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一手策划建立东晋的王导,是晋皇室的大忠臣,对司马氏忠心耿耿,力阻王敦改立新皇,是恪守臣节。


二、东晋“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不仅在于贵族特权对皇权的牵制,也在于各个贵族之间的互相牵制。王敦第一次发兵进攻建康,能得到大多数士族的支持,是因为他们同样不满意司马睿为加强皇权而打压贵族特权。而这次,如果琅邪王氏要再“高升一步”成为皇室,势必打破目前贵族间的权力平衡,激起其他大族的强烈反对,并有可能让他们与司马氏站在一起,反对琅邪王氏。换句话说,肯定会有其他大族的联手反对,琅邪王氏想要改朝换代的风险系数依旧不低,这是王导不能不考虑的。

三、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琅邪王氏根本没有必要改朝换代,晋升为皇室。在士族社会的社会结构下,相对于皇室的高处不胜寒,随时都会有危险,琅邪王氏高等贵族的位置好太多了。随后,东晋南朝的历史发展也恰好证明了这一点。从东晋到南朝宋、齐、梁、陈,一个朝代、一个皇室,长不过103年,短则只有23年。相反,在士族社会的社会结构下,无论朝代如何变化,琅邪王氏最高等贵族的社会地位却始终不变,琅邪王氏的子弟在东晋南朝近300年的时间里,始终能钟鼎玉食,享尽人间繁华。可以说,在魏晋南北朝,琅邪王氏的血统绝对比任何一个皇室都要高贵,是真正蓝到发紫的蓝血贵族。以至于在王导去世后的200多年后,一代枭雄,西魏权臣宇文泰(后被追谥为周文帝)在面对身为自己俘虏的琅邪王氏子弟王褒和王克时,竟冒认他们为舅舅,他曾如此煽情地说道:“我就是琅邪王氏的外甥,你们都是我的舅舅,请看在亲戚的情面上,不要再怀念家乡了。”然而,实际上宇文泰出身低微,他的母亲根本不可能是琅邪王氏的女子。他之所以要冒认俘虏王褒、王克为舅舅,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想借琅邪王氏的招牌,来抬高自己的出身。从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琅邪王氏,在当时人心目中的高贵程度,连叱诧风云的英雄人物也要沾他们的光。相信,东晋“王与马共天下”政治格局的设计者王导,对这样的历史发展,是有预见性的。所以,为了家族的长远利益,他反对王敦进一步的篡位行动。

也正因为上述原因,当两年后,王敦又一次率军攻向建康,意图篡位之时,王导旗帜鲜明地倒向晋明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