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1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识王濬的名将羊祜,以及杜预、张华等人,这些人都是当时西晋政权的实干派,希望借灭东吴来成就千古奇功。竭力反对的,是早年帮助晋武帝司马炎夺权的贾充等人,反对的理由,大多是拿之前西晋乃至北魏多次征讨东吴无功来说事。

真正的原因却没这么简单。这帮人是靠着帮助司马炎夺权来确立自己地位的,他们中大多数人在军事上并无建树,一旦灭东吴战争爆发,那些地方军将的地位势必提高,自己的地位也势必遭到威胁。这里面反对最积极的,就是司马炎的宠臣贾充,他不但多次阻挠进军行动,还秘密授意手下人整羊祜的“黑材料”,诬陷羊祜勾结东吴,图谋不轨。这场争论在造舰计划完成后,就一直不断,到了公元278年,一直主张平灭东吴的羊祜去世了,他的去世,既让主战派少了一个实力派人物,也让王濬失去了一个赏识自己的知音。如果没有人挺身而出的话,此时实力占上风的反对派们,必然会竭力阻挠南征计划,中国的统一大业,恐怕又要推后了。

这个时候王濬挺身而出了,在他之前,张华、杜预等人都曾上奏章要求南征,司马炎却迟迟下不了决心,真正让他拿定主意的,正是公元279年王濬的奏章。在这封奏章里,王濬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拿着双方的军力对比说事,因为这样的论调别人都说滥了,王濬只说了一件事:如今东吴的国主孙皓昏庸残暴,已经闹得众叛亲离,即使西晋不去进攻他,他也很可能会被东吴军民推翻,到那个时候,如果东吴方面重新拥立一个贤明的君主,那么灭掉东吴,就是难上加难了。这本奏章让司马炎明白了这个事实:现在灭东吴,是千载难逢的最好机会,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司马炎自然不想错过机会,王濬的奏章送上去不久,司马炎就颁诏灭吴。三国历史上最后一场大规模战争开始了,西晋的南征大军兵分为六路:琅琊王司马伷负责攻打苏北和安徽,建威将军王戎负责攻打武昌,平南将军胡奋负责攻打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负责攻打江陵,安东将军王浑负责攻打淮西,身为益州刺史的王濬,负责率领他亲手打造的无敌舰队顺江东下。从东到西的千里战线上,沉寂多年的晋军全线出动。这次南征的“总指挥”,是长期以来的反战派贾充,他被司马炎委任为大都督。即使在这个时候,贾充仍然拼命反战,先是拒绝从命,在受命之后又多次拖延,擅自修改进兵日期,他很清楚自己几斤几两:搞阴谋是个好手,打仗他是白痴。

任命贾充为南征大都督,是司马炎的“政治平衡”之策。开战之后,西晋的进军并不顺利,在贾充的瞎指挥下,华东、华中的几条战线都遭到了挫折。好在最关键的一路,指挥者是王濬,他从四川出发东下,碰到了晋军灭吴战役中最硬的钉子:当年吴彦在巫山设立的阻遏西晋水师的防线。这条防线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在巫山峡谷水域之中,吴彦在江面险要的地方打了不少大木桩,钉上大铁链,把大江拦腰截住,又把一丈多高的铁锥安在水面下。王濬的无敌舰队,就好像一群面临冰山的泰坦尼克。在“冰山”面前,王濬早有办法,他很懂水力学。对那些等着扎战船的铁锥子,他准备了大批竹筏,进攻的时候,先放竹筏子,竹筏子被铁锥扎到后,会卡在铁锥上,这样强大的水流就可以把竹筏以及卡住的铁锥一起冲走。这一招立竿见影,上千锋利的铁锥,一下子被竹筏连带着冲得无影无踪。至于铁锁链就更好办了,王濬在木筏上架着一个个很大的火炬,这些火炬都灌足了麻油,一点就着。他让这些装着大火炬的木筏驶在战船前面,遇到铁链,就烧起熊熊大火,时间一长,那些铁链铁锁都被烧断了。东吴煞费苦心构筑的防线,就这么化为乌有,王濬的东进之路,至此已经一马平川。

一马平川以后,就是势如破竹。公元280年正月,王濬攻克了东吴的重镇宜昌,俘虏了东吴的镇南将军留宪。这场战斗的过程让人啼笑皆非,当大群西晋战舰抵达宜昌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庞然大物的东吴军队,居然一下子都吓傻了,半点反应都没做出来,就眼睁睁地看着西晋军队拿下了城池。二月,王濬又占领了湖北松滋,俘虏了东吴监军陆晏。他打胜仗的时候,其他五路大军的进程都不顺利,遭到了东吴军队的节节抵抗,正是相持的阶段,这时候王濬的胜利,恰好成为压倒天平的最后一根稻草,整个东吴的防线一下子全崩溃了。随后王濬与另一路大军胡奋部会师,连续拿下了夏口和武昌。所过之处,士气尽丧的东吴军队,已经失去了抵抗的勇气,只要看到“王”字战旗,不是投降就是逃跑。

王濬的节节胜利,对于西晋南下的整个战局,是有决定意义的,原因就在于“长江天险”四个字。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盘踞江南的政权可以得到保存,主要凭借的就是长江的地理优势。这个地理优势有个前提,就是江南地区要有相邻的荆襄地区的庇护,两者互为唇齿,一旦一方有失,另一方的地理天险也就荡然无存。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当年曹操南伐东吴前,为什么先要讨伐荆州地区的刘表,在荆州沦陷后,为什么当时东吴投降派的声浪这么高。但那个时候东吴有周瑜,王濬时候的东吴,已经是王朝的末期了。在扫平了整个荆州地区之后,王濬的部队早已疲惫不堪,其他各路大军也已经逼近建康,这个时候王濬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东进,抢占建康,二是原地休整,等待增援。当时王濬的部队,都倾向于第二种,毕竟部队占领荆州,已经完成了先前的作战任务,休息理所应当。王濬深知战争没有结束,就像他对部下说的,这时候东吴在建康还有不少兵力,如果我们停顿不前,他们一旦立住阵脚,攻克建康就难了。

在他的坚持下,部队继续东进,向建康进发。估计连王濬自己也没想到,这次进军有意外收获。因为他突进得太快,他的军队比其他几路大军更快逼近了建康。闻听王濬杀来后,此时的孙皓手里还有几万兵马,如果用来守建康,说不定还能多支撑一段时间,但急红了眼的孙皓不由分说,立刻派大将张象主动出击,迎战王濬。张象出兵后,亲眼目睹了王濬的水师,面对王濬高大到恐怖的楼船,张象立刻被吓破了胆,当场决定投降,结果孙皓的最后一点家底就这么投降了,走投无路的孙皓只能向各路晋军送上降表。消息传来,原本进军缓慢的各路部队纷纷向建康开进,谁都想要平定东吴这个大功,却让王濬占了便宜。他是坐船走的,速度比其他几路人马都快。公元280年,王濬开进了建康城,东吴国主孙皓带领太子以及百官,在王濬的军营门口被反绑双手,让人抬着一口棺材向王濬投降。这是中国古代国君们约定俗成的投降仪式。格局分裂的三国时代,从此就结束了。

东吴投降之后,王濬以“灭吴第一人”的大功,成为西晋统一战争的第一功臣,但是他并不飘飘然,进入建康城之前,王濬就严明纪律,令部队与百姓秋毫无犯。进入建康城后,王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迅速盘查了吴国皇宫里的图册典籍,封存好东吴的府库,等待朝廷派官员来接管。西晋的灭吴战争,一共得到了东吴的4个州,共计43个郡,312个县,523000户百姓,除了早期零星的战争外,江南地区的经济民生并没有因此遭到破坏。这看似很平常,但在当时却有重要意义,西晋用最小的代价,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并确保将战争对经济的破坏减到最小。

在西晋之前,中原政权用武力统一江南,一共发生了两次,一次是战国末期秦国灭掉楚国,另一次是西汉初期刘邦平定江东。这两次都遭到江南当地剧烈的反抗,对江南经济造成很大破坏。王濬兵不血刃取下江南,开创了一个历史奇迹,在之后大多数中原政权统一南方的战争里,这样的奇迹也被后来人一次次重演了下去。

立下奇功的王濬,在战后得到了司马炎的表彰,被司马炎赞叹为“灭吴第一功臣”。但是在其他各路将领看来,王濬的所谓战功,更像是捡便宜,毕竟别人打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他已经轻轻松松地开进建康城了。许多人也因此心里不平衡,其中最不平衡的,就是在荆州和王濬并肩战斗过的王浑,这个王浑做事和他的名字一样,非常“混”。本来他的军队距离建康比王濬近得多,他付出了惨重伤亡击败了东吴主力军孙震部,因此私心大起,很想保存实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