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新秩序 作者:八宝饭-第4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国之时,各国世袭数百年,无论人言还是文化,都大相迥异,虽说都是华夏之国,但独为一国是不争的事实。秦国不行此辣手之举,根本不可能征服赵国。此刻却与战国不同,虽说也行“效战国”之策,但大唐延绵近三百年,国祚自在人心,不管是河南道也好,或者河北道也罢,哪怕如今分立了梁国和燕国,都几乎没人会认为自己不是唐人。
如果当真将三十七万联军尽数坑杀,非得天怒人怨不可!
再者联军与战国时期的赵军不同,秦军不可能让赵国降卒调转枪口,不代表燕军不能。近百年来,华夏大地上养成了一批职业武人,今天帮你打,明天帮他打,这是常有之事,只需让这批降卒过得滋润,人家可没有什么效忠之念——就算忠国,人家效忠的也不是才成立一年的梁国。作为大唐入宗室玉蝶的“皇叔祖”李诚中虽然有些汗颜,但这份资历可比梁王更易获得忠心。
因此,李诚中当即将张兴重、姜苗和周坎等人唤来,好一通臭骂,骂得三人脸红耳赤,这才作罢。将这份“方略”当着三人的面一把烧干净后,李诚中直接下达了降卒的处置方案。
解散十五万被梁王临时征募来,兼做辅兵和民夫的河南青壮,剥去甲胄、收缴兵刃,发送路费,遣散回境。这批青壮没怎么经过军事训练,都是田地里刨食的农户,他们与每年固定参加军训的河北青壮不同,不可能拉来稍加整训后就能成军,所以遣散回去当无大碍。
就算有什么对头再次将他们拉来充兵,也就是一击而溃的货色,留下来除了浪费粮食以外,没什么大用。如今李诚中的眼光不止盯在河北一地了,他即将开始征伐河南,因此也不需要将他们迁入河北——与安置他们、组织他们开展生产相比,直接将河南纳入治下来得容易得多。
对于第二类降卒,他们已经是梁军各方军头麾下的常备兵力,把他们解散回去,若是被别人聚集起来,转眼又是一支大军。故此,李诚中命令,将他们留在上党地区整训,三个月后将这十万人纳入燕军作战编制。
还有六七万牙兵精锐,这些人是这个时代最为典型的职业武人,除了战阵厮杀外,什么营生都不太懂。不过确实得承认,这几万兵实在是好兵,也是梁王赖以依仗的根基。如果不是李诚中横空出世,如果不是河北军事体制的成型,梁王即将在这几万职业武士的力挺下,终结大唐三百年基业,开创属于自己的王朝。
因此,李诚中要做的很简单,用半个月的时间将他们整编成一百多个补充营,并且进行简单的调教,让他们初步了解燕军的组成体制。之后便可直接跟在大军身后,随时补充征伐河南的损失。
至于联军中其余诸国的降俘,李诚中暂时没有什么好办法,他既不愿意让这些军士返回原地,重新补充各国的实力,又不能让他们加入补充营接受整编——这个时代的乡土观念还是很重的,那种虎躯一振、各方来投的王霸之气,李诚中自忖还不具备,等到限制稍松,这批降兵估计就得开始逃跑了。
想来想去,他又没有将其“坑杀”的决心,说到底,这有违李诚中穿越者的道德底线,因此,只能一咬牙将他们押送回河北,充入各大工坊和矿山充当苦力,好发挥他们的余热了。


第一百二十四章 河南(二)
ps:  谢谢eagle周兄打赏,谢谢兄弟们坚持月票鼓励。这段时间忙着开会,各种断断续续,实在不利于码字,诸位见谅吧。
薄河泉一战中,岐军郭启期部和齐军王师克部临阵反水,攻下陵川,也算是为封锁诸侯联军立了一个小功劳。故此,李诚中没有追究他们之前与梁王携手,共同北伐的罪责。
燕军在与诸侯联军的上党决战中大获全胜,一举消灭了梁军数十万主力,这一战实际上奠定了李诚中争霸天下的根基。既然决定争霸天下,岐国和齐国自然是不能任其存在的,因此李诚中也不会允许郭启期和王师克率部以“联军”的身份攻伐河南——打完河南紧接着就要逼迫所谓的“齐国”低头,至于岐国,也不可能任其下去。
李诚中干脆将郭启期和王师克招来,正大光明的将自己的意图说了。他表示,天下割据百五十年,战乱不休、生灵涂炭,这种形势是他绝对不能容许的,燕军的意图是恢复大唐山河一统,再立中央威权。他让二人各自率军返回,告诉岐王李茂贞和齐王王师范,要么就各自整军备战,准备好燕军的讨伐;要么就去国号,服从中央调遣,但可以保留李茂贞和王师范的王爵,为子孙后世换一份家业。
郭启期和王师克各自率部离开了上党,燕军将太行陉放开,任其自去。王师克将沿黄河向东,直回青州,郭启期则沿河而上,去往凤翔。两人走的时候都心情复杂,看着壮硕威武的燕军,想着自家的未来,心头百转千折,一路叹息不已。
当齐军和岐军离开太行陉的时候。整个上党地区都成了燕军的新兵训练营。围绕着石后堡、土门岭、长平村、寺庄、高平、界牌岭、壶关等要点,双方建立的大小营寨、要塞和堡垒超过上百个,这些军事设施稍加整饬,就可直接拿过来使用。因此,在李诚中的指示下,军事参谋总署将上述设施全数纳入作训司管辖,成立了作训司第六座新兵训练营,也是规制最为庞大的一座,命名为上党新兵训练营。
为此,作训司从上党大战中的伤兵里征募训练教官。并将河北五大训练营中的训练教官紧急抽调一批赶赴上党。
上党训练营的容纳能力可以高达五十万之巨,但要拿来进行军事训练,也就在十万之内,可就算是十万,作训司也整训不出来,因为教官的数目严重缺乏。
周坎的计划是,首先整训六七万投降的牙兵精锐,整训的目的以“整编”为主,“训练”为辅。只要达到将其分散编制成各支补充营,再让他们了解燕军的军事条令即可——背诵都不必,知道就行!
虞侯司全力配合,将立功的士卒抽调过来。临时任命了一大批队正以上军官,他们的任务不是率领士兵作战,而是将这支降军带领妥帖,补充的时候也不是按照燕军正规补充营那样。一队一队整编制补充,而是分散开来,遇到兵员缺额的时候就立刻补充。缺一个补充一个,缺两个补充两个。
这样无疑会降低这些精锐牙兵的战斗力,但却能最大程度的保证燕军指挥体系的顺畅运行,也算有得有失。
经过作训司的努力,二十天之后,这些牙兵被整编为一百三十七个补充营,随时等待着进军河南。
作训司紧接着又开始了第二次整训,这一次整训就比较正规了,与河北新兵训练营体制相同,训练期为三个月。十万降卒开入各个指定的营地,被一个个教官带走,开始了他们全新的军伍生涯。
与作训司集中整训军队相反,虞侯司则开始大规模遣返军士。不是说李诚中准备马放南山,而是维持军队的消耗太大,打了大半年,河北的生产已经受到了严重影响。虞侯司首先遣返的是囤积在上党地区的两百个补充营,这十万多士卒有的参加了战斗,有的还没上过一线,但不拘如何,总是在战场上待过,应该让他们回家了。
十万多人分批从滏口陉返回河北,然后各自领取了一笔丰厚的赏钱,兴高采烈的回到家中。他们虽然回了家,但补充营的番号并没有取消,他们的名字仍然在各支补充营的名册上,一旦有事,很快能够再次聚集起来。
第二批遣返的是驻扎在邯郸的预备旅,在燕军的编制中,预备军也是常备军种,一县为一营,一州为一旅。这五六万预备军一直屯于邯郸,预防着相卫方向,是上党战事激烈之时,保证河北安全的重要力量。如今战事结束,他们也接到了虞侯司的调令,各自返回所在的州县。大军聚集在一起,所耗糜的粮秣是分散回去因地就粮的三倍,让他们回到各州,可以极大的缓解邯郸的粮食压力。
最后一批遣返的是仍旧囤积在邯郸的上百个补充营,他们在整场大战中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在待命了大半年,然后就踏上了回家的路途。不过虽然没有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军事参谋总署上下军官们都认为,对他们的动员还是值得的,毕竟大半年的军营生涯,是会让许多农户子弟脱胎换骨的,将来如果需要的话,这批补充兵同样是可以立刻拉出来的力量,因此,他们的补充营番号并没有撤销。
从天佑二年十二月下旬开始,燕军的大裁军一直进行了一个月,直到天佑三年元月底才结束。这次大规模的裁军,燕军一共裁撤了二十万河北军兵、十五万河南降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