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解读大秦政坛双星:吕不韦与李斯-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斯的意见得到皇帝的肯定,于是一场争论也就告一段落。秦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郡县制。



关于治理国家用什么方法,由于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看法不同,而有不同的方案,这是很正常的。从这次讨论中,可以看到三个问题:



1。 主张分封的王绾并没有提出全面分封,只是建议在偏远的燕、齐、楚之地封皇子为王,这在经济落后,交通阻隔的中国古代并不是不可以实行的。历史证明,中国自汉以后,对地方主要实行的是郡县制,但在某种程度上仍保留着分封的状态。



2。 李斯对王绾的意见虽然不同意,但态度还算不错,没有打棍子,扣帽子。他的意见得到秦始皇的支持,王绾的建议被否定,这件事也就平息了。





第48节:第四讲 焚书之谜(2)




秦始皇在这个问题上显得很大度,让大家讨论,没有自作主张,更没有发脾气,能容人,有开明君主的气派。



3。 主张分封的意见虽然被否定了,但朝廷中仍有人认为可以搞分封,他们还在寻找时机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李斯在这次讨论后得到秦始皇的信任,后来由廷尉升为丞相,成为朝廷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要人物,有了这样的职位,他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势和影响发表意见,左右局势,分量就比过去重多了。







果然,8年之后,围绕着搞不搞分封问题又在朝廷上发生了争论。



这件事发生在前213年。应该是在秦王朝统一中国8年的庆祝大会上。当时秦打匈奴,伐南越都取得了胜利,领土又扩大了许多。《史记·李斯列传》记载:“秦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就是在咸阳宫殿举行盛大酒会,这次大会不仅文武官员全部出席,还邀请了几十位有名望有地位的博士参加。在宴会进行中,七十位博士上前向秦始皇献酒颂祝寿辞。仆射(博士长官)周青臣走上前去颂扬说:



“从前秦国土地不过千里,仰仗陛下神灵明圣,平定天下,驱逐蛮夷,凡是日月所照耀到的地方,没有不臣服的。把诸侯国改置为郡县,人人安居乐业,不必再担心战争,功业可以传之万代。您的威德,自古及今无人能比。”



秦始皇听了周青臣的这一番颂扬,心里甜滋滋,脸上堆满笑容,十分高兴。可是,博士齐人淳于越上前,却说了与周青臣完全相反的话。他说:



“我听说殷朝、周朝统治天下达一千多年,殷周都分封子弟功臣,给自己当作辅佐。如今陛下拥有天下,而您的子弟却是平民百姓,一旦出现象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谋杀君主的臣子,没有辅佐,靠谁来救援呢?凡事不师法古人而能长久的,还没有听说过。刚才周青臣又当面阿谀,以致加重陛下的过失,这不是忠臣。”



值得注意的是,淳于越的话,一是批评周青臣太爱拍马屁,阿谀奉承;二是再次提出分封子弟为王,派他们镇守地方。所谓齐国田常是指齐国的卿,他在前481年发动政变,把齐国大权控制在自己手里,实现了田氏代齐。原来齐国是周初分封给姜子牙的,这时田齐取代了姜齐。六卿是指晋国的六家卿,经过争斗最后剩下三家(韩、赵、魏),他们瓜分了晋国。



秦始皇听了淳于越的话,陷入沉思,他没有急于表态,仍然把意见下交群臣议论,“下其议”。这时,丞相李斯站了起来,他要发表意见。李斯的话很长,主要说了这几个意思:



第一,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五帝的制度不是一代重复一代,夏、商、周的制度也不是一代因袭一代,可是都凭着各自的制度治理好了,这并不是他们故意要彼此相反,而是由于时代变了,情况不同了。——此话体现了历史进化论的思想。



第二,现在陛下开创了大业,建立起万世不朽之功,这本来就不是愚陋的儒生所能理解的。况且淳于越所说的是夏、商、周三代的事,根本不值得效法!



从前诸侯并起纷争,才大量招揽游说之士。现在天下平定,法令出自陛下一人,百姓在家就应该致力于农工生产,读书人就应该学习法令刑禁。



请注意,李斯的话头要转,他把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提出来了——儒生心怀鬼胎,别有用心!



第三,李斯说:现在儒生们“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意思是现在这些儒生们不学习今天的却要效法古代,以此来诽谤当世,惑乱民心!这些人,“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入朝就在心里指责,出朝就去街巷谈议,在君主面前夸耀自己以求取名利,追求奇异说法以抬高自己,在民众当中带头制造谤言。像这样的活动如果不去禁止,君主的权威就会下降,在下面朋党的势力就会形成。我认为应该禁止他们的活动,必须对他们采取措施!



李斯在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并上纲上线后,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第49节:第四讲 焚书之谜(3)




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李斯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



第一,把人们个人收藏的《诗》、《书》、诸子百家著作,全都送到地方官那里去一起烧掉。有敢在一块儿谈议《诗》、《书》的处以死刑示众,



第二,借古非今的满门抄斩。官吏如果知道而不举报,以同罪论处。命令下达三十天仍不烧书的,处以脸上刺字的黥刑,处以罚作四年苦力,发配边疆,白天防寇,夜晚筑城。



第三,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书不在清除之列。



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主张,制曰:“可。”立刻下了一道命令:除了医药、种树一类书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诗》、《书》、百家言论的书籍,一概交出来烧掉。以后要是再私下谈论这类书,办死罪;谁要是以古非今的,满门抄斩;禁止私学,愿学法令的,“以吏为师”。这就是震惊中国历史的焚书事件。







我们如何看待李斯的焚书主张呢?



首先,淳于越建议实行分封是个什么性质的问题?实行焚书有必要吗?



我认为,淳于越提出分封和当年王绾一样都是从善意出发的,他们的目的不是要颠覆秦政权,而是要使秦政权巩固。从王绾到淳于越,他们都是要在中央集权基础上、行郡县的基础上分封子弟为王,而不是像西周那样全面分封,把秦始皇的天下变成周天子的天下。李斯却认为这些人是完全照搬西周的制度,以古非今——李斯把问题的性质搞错了,搞复杂化了。



在焚书问题上,李斯小题大做,起了推波助澜的恶劣作用。套用今天的一句话,是他乎悠了秦始皇。把本来可以讨论的问题扩大化,便成了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似乎秦王朝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终于造成一场文化灾难。



第二,明明不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明明可以讨论、甚至批评的问题,李斯为什么要用极端的方法解决?这表现了他什么心态?



我觉得主要是迎合心态。随着秦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李斯看到,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作为丞相,他自觉地维护皇权,他知道,秦始皇的专权具有极强烈的排他性,即只要有他认为不利于统治的因素,都会毫不留情地扫除。为此,李斯把本来可以讨论的问题提高到影响国家治乱安危的高度来认识,造成了秦始皇的高度紧张和警觉,决心烧书。他迎合了秦始皇,也就获得了秦始皇的信任,使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定了。



其次, 李斯提出焚书的建议还集中体现了他的法家思想。严刑峻法无疑是法家思想的核心,与此相适应,法家主张在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其表现就是除了法律书,别的书都不让老百姓看。商鞅变法时就实行“燔诗书而明法令”。李斯则想通过秦始皇下命令在全国实现文化专制。



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研究,李斯的老师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学大师,他跟随老师学习,肯定读过不少诸子百家书,你自己看了,为什么又不让别人读呢?你看了没问题,怎么别人看了就会出问题呢?你看诸子百家不反政府,不出事,别人看怎么就反政府,要出事呢?说穿了,这是法家的愚民政策。主张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