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解读大秦政坛双星:吕不韦与李斯-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供治国的谋略,以获得君主的赏识,进而受到提拔、重用。李斯学习用功,收效很大,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史记》说他“学已成”,即完成了学业。



应该指出的是,李斯以荀子为师,学到了荀子思想中的从政之道和帝王之术,为他以后从政打下坚实基础。与荀子不同的是,李斯对法家思想更有兴趣,有较深的理解,这为他后来帮助嬴政(后来的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的政策奠定了基础。



李斯学到了“帝王之术”,到哪里去施展才干呢?按说,李斯是楚国人,应该为楚国服劼但是他分析了天下形势,认为楚王(当时楚国当政者是考烈王)胸无大志,是不值得侍奉的,“度楚王不足事,”而东方的几个国家,如韩、赵、魏、燕、齐,国势都已衰落,这几个国家统一天下的希望不大,“无可为建功者,”当时只有秦国,蒸蒸日上,国势强盛,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于是李斯准备到秦国去。



李斯将西行入秦,临行之前,他向老师荀子告别,说了一番话,再次表明了自己的理想,他说:



“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李斯说:我听说一个人若遇到机会,千万不可松懈错过。如今各诸侯国都争取时机,游说之士掌握实权。现在秦王想吞并各国,称帝治理天下,这正是平民出身的政治活动家和游说之士奔走四方、施展抱负的好时机。地位卑贱,而不想着去求取功名富贵,就如同禽兽一般,只等看到现成的肉才想去吃,白白长了一副人的面孔勉强直立行走。所以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困的环境之中,却还要非难社会、厌恶功名利禄,标谤自己与世无争,这不是士子的本愿。所以我就要到西方去游说秦王了。 李斯的话明确表明了自己的理想:





第35节:第一讲 李斯的从政之路(3)




第一,毫不掩饰地追求功名富贵,改变自己卑贱、贫穷的地位。否则就如同禽兽一样!



第二,游说秦王,参与政治,帮助秦国统一天下。



李斯的话也是对他“老鼠哲学”的生动注解。他把荣华富贵看得重于一切,高于一切,不能客观地、理智地看待社会地位和荣华富贵,甚至为实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这就为他今后的人生道路埋下了不祥的祸根,说不定什么时候,所谓的荣华富贵就会毁掉自身。



苦于贫贱而贪恋富贵,人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得到富贵和保持富贵是李斯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这种思想既是他人生之梦得以实现的动力,也是葬送他身家性命的根源。



荀子对李斯从政意愿和理想表白是什么态度?《史记》没有写,但据汉朝人桓宽编写的《盐铁论·毁学》记载,“李斯之相秦也,始皇任之,人臣无二,而荀卿为之不食,睹其罹不测之祸。” 意思是,当李斯做秦国的宰相时,秦始皇重用他,大臣中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然而荀卿却预见到李斯将要遭到不测之祸,因而替他担心,饭也吃不下去。荀子认为李斯此去会罹不测之祸。看来荀卿是了解这位这位趋炎附势、急功近利的学生的,并有一种不祥之兆。







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李斯来到了秦国国都咸阳。这时,正赶上庄襄王嬴子楚(异人)病逝,秦王嬴政刚刚即位,(前246年,为秦王政元年。)嬴政当时13岁,由吕不韦辅政,秦国大权全掌握在吕不韦手中。吕不韦为召纳各国贤才,也效仿东方的四公子,养了许多士。李斯看到吕不韦在朝中权势很大,决定投到吕不韦门下,做了一名舍人。什么是舍人呢?舍人是战国时期高官显贵的侍从或亲信,类似宾客,而不是一种官员。汉代以后成为正式职官。但也有大臣养舍人的,如卫青就私养舍人百余人。(图片:咸阳位置图)



李斯做舍人不久,吕不韦发现他很有才干,《史记》说“不韦贤之”,就是很赏识他。把他提拔为郎。所谓郎,是郎官的泛称,担任君主的侍从官,负责宿卫宫廷,虽是一个小官,但有接触国君的机会。



有一欼吕不韦带着李斯觐见了嬴政,李斯感到是展示自己才干的机会,便趁机向嬴政进献了他的“帝王之术”——纵论天下形势,指明强秦之路。《史记李斯列传》记载了李斯说的话。



李斯说:“平庸的人往往失去时机,而成大功业的人就在于他能利用机会并能下决心。从前秦穆公虽然称霸天下,但最终没有东进吞并山东六国,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当时诸侯的人数还多,周朝的国运还没有衰落,所以春秋五霸崛起,以尊从周朝的名义,相互攻打。



自从秦孝公以来,周朝开始衰落,函谷关以东地区化为六国,秦国乘胜攻伐他们,已经六代了。现如今诸侯害怕秦国,服从秦国,就如同郡县服从朝廷一样。”



李斯还说:“以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明,扫平诸侯就像扫除灶上的灰尘一样容易,这是万世难逢的一个最好时机。倘若现在懈怠而不抓紧这件事情,等到诸侯再强盛起来,又订立合纵的盟约,虽然有黄帝一样的贤明,也不能吞并它们了。希望大王抓住时机,扫平诸侯,成就帝业,使天下统一。”



李斯的话从秦穆公讲到秦孝公,又讲到眼下的秦王,分析问题有理有据,令嬴政心服口服。不过,此时嬴政还没有亲政,吕不韦把持秦国大权,所以,李斯的话实际是说给吕不韦听的。吕不韦很重视李斯的主张,认为李斯真是难得的人才,又任命他为长史,长史负责顾问参谋,是一个有实权的官。李斯从这时起开始进入政坛。



李斯除了在宏观上规划秦统一天下的蓝图,还多次向秦王献讼提出削弱、瓦解六国的计谋。具体方法是:



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



这个计谋的意思是,秘密派遣谋士带着金玉珍宝去游说诸侯国的权贵们,施反间之讼对掌权的人物能收买的,就多送礼物加以收买,不能收买的,就用利剑把他们杀掉,使其君臣关系分崩离析,然后再挥兵直取,里应外合,让他们防不胜防、攻无力攻,将他们逼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第36节:第二讲 力谏逐客 陷害韩非(1)




人们常说,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在战争中,从内部瓦解敌人可以用较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胜利,避免杀人盈野,血流成河的恶战,减少人员损失。李斯的主张适应了秦灭六国战争的需要,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他的作战谋略指导下,一个著名的战例是秦破五国盟军的故事。



公元前247年,秦军攻打魏国,魏军节节败退,在危急时刻,魏王想到了足智多谋的信陵君。信陵君10年前因窃符救赵得罪了魏王,不敢回国,住在赵国。魏王派使者请信陵君回国,信陵君开始不答应,使者反复劝说,信陵君感到自己是魏国人,还应以自己国家的利益为重,他打消了顾虑,随使者回到魏国。魏王任命信陵君为上将军,主持抗秦战争。



信陵君领命后,决定实行联合诸侯抗秦的策略,他派出使者向各国求援,说服各国君主联合抗秦。由于信陵君在各国威信很高,都愿意参加联军,于是赵、韩、魏、楚、燕五国联合起来。他们的联合说明秦的确对东方各国的威胁很大,各国都害怕秦国。对秦国而言,打败五国联军也确实不容易。结果一交战秦军被联军打得大败,退回函谷关。秦感到,想要破除东方抗秦力量,必须除掉联军的主谋信陵君。经过精心谋划,想出了一个计谋。什么计谋呢?



就是挑拨离间信陵君与魏王的关系。就如同当年在长平之战是挑拨廉颇与赵王的关系一样。吕不韦派人,带着大量财物到魏国活动,他们买通魏国有关人士,让他们散布信陵君的坏话,有人说:“魏公子在国外呆了十年,现在统帅魏国军队,魏国军队都成了魏公子的私家武装了。”



还有人说:“魏公子不仅统帅魏国军队,这次还统帅五国军队,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